3年前,我獨自到蘇州旅行。春雨霏霏,在園林中閑逛。途經(jīng)書房,斜靠窗楞,聽見風過竹葉的聲響,目光放遠,見到一方池塘。遙想當年,主人靜讀,四時的風景就在窗邊流轉(zhuǎn)。不禁羨慕起古人,因為在現(xiàn)實里,詩意、精致、慢板的生活已離我們遠去。
都市中的你我,忙碌之外,奔波之余,身心需要寧靜的棲息,幸好還有它——茶,將四季孕育融入一片葉,又把詩意揉進煮茶、品茗的過程。從煮水開始,霧氣噴吐,茶香氤氳,撞茶時脆響聲聲,像連續(xù)呢喃的咒語,把茶桌邊的我們抽離出日常的瑣碎,全神貫注地等待一杯茶的完成。聞鐵觀音的蘭花香,品正山小種的松熏氣,觀太平猴魁不卷不翹的葉邊化出海藻般的茶水。
按理說,在武漢喝茶并非難事,三大茶葉市場(香港路茶葉市場、崇仁路茶葉市場、張之洞路陸羽茶葉市場),數(shù)以千計的茶樓、茶座、茶館,但是,如果想覓得能沉靜其中、不被麻將打擾的茶室,難度系數(shù)陡然增加。所以,我們請教了老茶骨何祚歡老師和專業(yè)茶師,為入門級茶客到骨灰級茶友挑選出會愛上的喝茶地。
一杯茶,不僅需要好茶、好水,而且與泡茶者的手法、心境,飲茶的環(huán)境都有關系。品到好茶,講“茶緣”,但可退一步,只求飲得開心。無需介意對茶了解深淺,坐下,當自己是茶桌一分子,跟隨茶藝師指引,聞香、品茶。若是喝鐵觀音、巖茶,要啜出聲,啜的動作讓茶水充分接觸味蕾,茶湯層次分明地傳遞到舌頭。
每種茶都有自己的個性,品茶如同找朋友,也是尋找與自己氣味相投的對象。老茶客都愛普洱,因為普洱隨年份,性格變化明顯,品茶的過程好像回顧人的一生,不同階段能找到不同的共鳴,比如三四年普洱的狂放張揚,而二十年的沉靜內(nèi)斂。
喝茶與體質(zhì)和時令有關。秋季燥,適合喝紅茶類發(fā)酵茶,滋養(yǎng)脾胃。另外,空腹喝茶易醉,醉茶會眼睛發(fā)花、頭暈,這時,應立刻停止飲茶,吃一兩顆糖,稍后喝點粥解醉。
漢印茶藝會館
古磚清韻,細品臺灣高山茶
熟悉放鷹臺老門的茶客,對它家也不會陌生,雖然風格從小橋流水的女性細膩轉(zhuǎn)變?yōu)槊髑骞艠愕哪凶託飧拧?/p>
微雨,空氣濡濕,潤著青磚和狀元碑。探身而入,6扇雕花木門,琴棋書畫和八仙過海的圖案躍然門上,冬瓜梁、梳妝盒、石墩、香爐……仿佛回到老宅院。80后老板喜歡老物件,淘回“寶貝”點綴古意十足的茶館。
入夜,二樓拐角琴師現(xiàn)身,或琵琶如訴如泣,或古琴弦調(diào)悠揚,樂伴茶香,更多一份雅士品茶的樂趣。店里有高級評審員,盲品能辨識二三十種茶。
茶單品類齊全,綠茶如毛尖、碧螺春、太平猴魁,紅茶如正山小種、祁門紅茶、金駿眉,巖茶、普洱、鐵觀音也在列,而特色還是臺灣高山茶。
暫且忘記云頂烏龍,臺灣不同山出不同茶,不同海拔和小氣候造就茶的豐富多彩。臺灣高山茶與鐵觀音同屬烏龍,但與近年價格走高的鐵觀音相比,臺灣高山茶雖然香氣不及,茶韻卻長、回甘慢出,性價比優(yōu)于鐵觀音。高山茶茶湯因發(fā)酵程度各異,色澤由米湯黃到琥珀紅,甚至有15年到20年的年份老茶和紅茶。
天心禪茶居
竹林、清水,依景喝茶
一樹之隔,寶塔映湖光,梨園廊下,曲調(diào)咿呀,若不是遠處高樓驚擾了畫面,真有錯覺身在某處山野,逃離了城市的喧囂。順鵝卵石小徑向前,掀開竹簾,面容含笑的石佛靜立眼前。
紅袍姑娘迎上,引入茶室,白瓷蓋碗、青瓷杯,黑漆茶匙取正山小種。水沸溫杯,就著余熱撞茶。沙沙的茶聲,貼近碗蓋嗅到松木的熏香味。茶師手指靈動,演繹12道泡茶工序。
這里以巖茶為主,如大紅袍、武夷巖茶。身側有花,巖茶便沾花香;近旁有果木,巖茶即帶果香。所以,它的香味富于層次變化,需95℃以上水溫,懸壺高沖,激發(fā)茶香。
霸氣的巖茶更受男性喜愛,比如肉桂,苦澀中沁出桂皮味的辛辣,喝過一次不會忘記的味道。老樅水仙適合女性,茶湯綿綢、溢蘭花香,微露乳香,“像絲襪奶茶”。棒喝是佛寺僧人自制的巖茶,也是店內(nèi)壓箱底的珍藏。巖韻明顯,回味長,一道茶可有8至10泡。
茶湯滾下喉,正山小種的松香留在齒頰。桌旁花草落進眼,喝茶亦是意境。茶師每天清晨在公園就地取材,應季插花,把四時變化融入花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