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有個邊城,鎮(zhèn)江也有個邊城。湘西的邊城是鳳凰,被新西蘭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稱作是“中國最美的小城”;鎮(zhèn)江的邊城是句容,被著名畫家陳逸飛稱作是“中國最美的鄉(xiāng)村”。公元2011年,歲在辛卯暮春之際,我們一幫來自天南地北的文學人走進了句容,飽覽這里的山水風光,領略這兒的宗教文化。
我對句容并不陌生。上世紀80年代初,正是遍地盛開金燦燦油菜花的時節(jié),我就在那里的一個水庫招待所小住過一些時日。那是參加當時地區(qū)文化系統主辦的一個小戲創(chuàng)作研討班。水庫叫二圣水庫,招待所就坐落在水庫的大壩下面。這里雖然遠離鬧市和村莊,顯得有些寂寞和冷清,但在緊張的學習和研討之余,每天清晨或是傍晚,我們總會相約一起,三三兩兩走上水庫大壩散步,呼吸清新的空氣,暢談文學與夢想,傾聽萬頃濤聲拍打堤岸,縱目無限春光輝映大地,很是度過了一段愉悅的時光。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本淙葑晕鳚h設縣,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境內東南之茅山,是著名的道教圣地,被譽為天下“第八洞天、第一福地”;西北之寶華山,有以戒律著稱的隆昌寺,被尊為佛教“律宗第一名寺”;有赤山湖、茅山湖、侖山湖、李塔湖卜湖泊。自古以來,騷人墨客大多喜歡寄情于山水之間,或借景抒發(fā)胸中之塊壘,或攬物愴然而涕下。于是,有了屈原的《離騷》《天問》,有了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有了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有了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此次重返句容,自有一番喜悅秘藏在心頭。
我們下榻在市中心的句容賓館,東道主安排接待十分周到。晚上,《東方散文》雜志主編憨仲兄對我說,附近有座大圣塔,有余秋雨寫的碑記,說這里是秦淮河的源頭,很值得一看。聽說是“秦淮之源”,心靈不由為之一震:千年秦淮河啊,你流淌過多少六朝的脂粉,演繹過多少佳人的悲歡,怎不撩撥人的心扉?翌日,我起了個大早,約了來自河北石家莊的同室馮小軍一同前往探尋。
我們出賓館大門向南,又轉往一條向西的馬路,經一路打探,善于看到了前面的大圣塔。在經過一座橋時,望見橋下流水潺潺,河兩岸有白色的扶欄,猜想這會不會就是秦淮河的源頭呢?見河邊有一頗具規(guī)模的企業(yè),遂上前向門衛(wèi)探詢。年輕的門衛(wèi)說不清楚,但卻熱情地告訴我們這條河流向葛仙湖。再往前行不多遠,就看見一座古色古香的高大門樓,上書“葛仙湖公園”五個大字,里面就矗立著巍峨壯觀的大圣塔。葛仙,即當年的葛洪也,東晉時期著名的道教領袖,內擅丹道,外習醫(yī)術,世稱“小仙翁”。走進去,但見公園內亭臺樓閣,花木扶疏,蜂鳴蝶舞;湖面碧波蕩漾,岸旁垂柳依依,水鳥穿梭低旋;晨練的人們,有的在練拳,有的在跳舞,有的在擊劍,有的在做操……一派祥和寧靜。大圣塔坐落在公園的西北角,塔身九層八面,仿宋代樓閣而建,四周設開敞式外廊,塔基外飾漢白玉欄桿。我們沿塔周躑躅起來,并仔細欣賞了余秋雨的美文,果然有“秦淮之源”在句容一說。但真正的源頭到底在哪里呢?
早飯后,我們乘車前往寶華山。句容有南京的后花園之稱,寶華山距南京僅二十余公里。汽車沿山道盤旋而上,一路古木參天,濃蔭遍地,山野間不時閃現出一叢叢怒放的杜鵑花,像一團團火焰似的映紅了山嶺。快到山頂轉彎處,驀然看見道旁有一“秦淮源頭”的指示牌,頓時恍然大悟:原來秦淮之源在寶華!遂向坐在身旁的當地美女作家楊瑩求證,得知秦淮源頭一在句容寶華山,一在溧水東廬山,合流后經方山而入金陵。此時,“秦淮之源”謎底方才徹底迎刃而解。
汽車到達隆昌寺,下得車來,但見廣場上矗立著一尊高大的觀世音漢白玉塑像,亭亭玉立荷花池中,面容清秀,慈眉善目,儀態(tài)萬方,令人肅然起敬。我不由在心中默念: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啊,天下蒼生都奉你為神靈,你真的能幫助困惑的百姓解除苦難么?佇足于寺前廣場,凝目四望,群山綿延不絕,周圍三十六座山峰恰似三十六辨蓮花,而隆昌寺則端坐蓮房,真好一處佛教圣境也!難怪,乾隆帝六下江南,曾六上寶華為民祈佑。然而,誰又能說皇上不是為了祈佑自己的江山而來?
中午在一農莊用餐后,下午便驅車去茅山。暮春的句容,陽光燦爛似金,大地滿眼綠色,小麥正在灌漿,油菜已結出長長的嫩角,沿途時有一幢幢整齊漂亮的農家小樓躍入眼簾。進入茅山,更是鋪天蓋地的綠色撲面而來,有的嫩綠,有的淡綠,有的深綠,有的墨綠,層次分明地疊加在一起,連空氣中也似乎流淌著沁人的綠色。
茅山自然風光秀麗,自古就有“秦漢神仙府,梁唐宰相家”之譽,有九峰、十八景、二十六洞、二十八池等勝景,其道教文化更是源遠流長。葛洪在此煉丹、布道、撰著,追求天人合一,傳播他的儒道思想;陶弘景在此“隱居以求其志”,為梁武帝輔政于青山之間,被后人稱之為“山中宰相”。由此,茅山也自然成為世人心目中的天下名山、人間福地了,每年來此觀光祈福的人絡繹不絕。在茅山最高峰的大茅峰頂,導游帶領我們游覽了九霄萬福宮,觀賞了平時一般游人不易見到的茅山鎮(zhèn)山四寶,當年宋徽宗御賜的“九老仙都君印“‘宗壇玉圭’”,以及玉符、呵硯。這些,對于我這個很有些孤陋寡聞的人來說,也算是大開了一回眼界。
立于茅山之巔,極目遠眺,山下阡陌縱橫,沃野連綿,市煙薄霧蓊郁;四周群山起伏,莽莽蒼蒼,巖谷云生而靄水。此時此刻,人世間的一切煩惱,功名利祿,都如浮云般隨風而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