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里也是靜寂幽深,仿佛間有石泉滴落,將千數(shù)百年歷史,在這一個(gè)清晨濃縮??上Я?,小石洞只得遠(yuǎn)觀,不能“近褻”……
沿虞山北路往北,過興福寺、三峰寺、白云加油站,拐上繞山路百余米,便有一個(gè)不小的停車場(chǎng),由此沿山道往上,約百余石級(jí),便到得小石洞茶館。
這兒本就是個(gè)寺院,山門建在一個(gè)半畝大小的平臺(tái)上,山門橫楣有四個(gè)磚雕字:“小云棲寺”,兩側(cè)肩門弧形的拱圈上,從右至左,各書“玉露”“云洞”,其背卻是由左而右,書“松禪”“勝寺”,不過,背額仍為右起,陽(yáng)文磚雕四字,曰“松風(fēng)泉月”,額面呈青灰色,古舊蒼勁。若不是張姓師傅稱,“小云棲寺早沒了,這些都是新建的,不超過二十年”,還真以為是三五百年的老古董呢。
進(jìn)得山門,有一空?qǐng)?,這空?qǐng)鰠s似城里稍闊人家的“天井”一般,不大,最多半畝地???qǐng)鲎髠?cè),一棟三層舊樓房,樓上好像工作人員辦公的地方,樓下則是老年活動(dòng)室和棋牌室之類的地方,右則是高約四尺,用碎石和水泥砌成的土壇,壇上,一株古銀杏枝蔓廣覆,蒼翠虬勁,可惜它的位置不太醒目,游人常會(huì)視而不見。
好像,有寺的地方必有銀杏。
空?qǐng)銮懊?,是棟五開間平房,我從山門處望去,因?yàn)槟婀獾年P(guān)系,“正殿”中一尊石塑,似半身像,還以為是名人英雄或烈士什么的,走了進(jìn)去,方知仍是佛像,什么佛,不知道了,但覺此佛有點(diǎn)寒酸,“居所”狹隘,顯然被兩邊的工作間揩了油,只占正常開間的三分之二大,蒲團(tuán)上,污漬片片,香爐里,塵垢塊塊,右側(cè)石灰墻上,生銹的鐵釘上居然還掛著塊“××商店”的塑料牌。
小石洞在此廳的左前方,它掩映在一片青紫翠綠叢中。小石洞或稱小石“井”更貼切些,它依傍在一片巨大的石壁根部,上窄下寬,洞深三米許,沿洞口石級(jí)而下約十余步可抵泉面,底層有崖,半覆其上,若剖開的北方窯洞,洞壁有涂了紅漆的石刻“天下名泉”,旁邊似乎是“露珠泉”三字,看不太清了。
對(duì)不準(zhǔn)焦距,照片白拍了,洞里也是靜寂幽深,仿佛間有石泉滴落,將千數(shù)百年歷史,在這一個(gè)清晨濃縮??上Я?,小石洞只得遠(yuǎn)觀,不能“近褻”,因?yàn)槿肟谔幱邪雺?,且有鐵門鎖住。
張師傅說:“不能下去的,我們吃的,喝的,還有茶館用的,都是這水,可不能被游客弄臟了?!?/p>
常熟虞山,曾有過數(shù)不清的泉眼,如讀書壇的焦尾泉,秦坡澗的玉蟹泉,還有舜過泉、截流泉等等,它們的清洌委婉,它們的不涸不溢,如今都只能在古書上讀到,不曾想,以前來小石洞,喝的,竟是理想中的山泉!
這茶,得再泡一壺。
依依不舍,離開洞口,凝望著兩支峻奇秀拔的古樹。一棵紫藤,高約8米,攀崖纏樹,廣若華蓋,350齡,一棵香楓,并列其右,長(zhǎng)得卻是奇怪,分明兩個(gè)樹根,往上1米多,卻又合為一干,然后挺拔向上,傲指云天,與紫藤爭(zhēng)光搶雨。
能在紫藤旁活過250年,這香楓也真夠堅(jiān)強(qiáng)的。
就著石幾吃茶小憩,忽聽身旁有個(gè)十三四歲的男孩呼曰:“天哪,誰(shuí)照顧我一下,給我端個(gè)椅子?。俊碧ь^望,見男孩和爺爺還有一10歲左右小妹妹為伴,他們才爬到半山腰,都?xì)獯跤醯?。我不覺樂了,遂向那男孩喊道:“嗨,小伙子,該是你照顧爺爺和妹妹才對(duì)啊?!毙∧泻⒙犃耍倚πΓ骸拔沂嵌核麄兺娴??!比缓?,他攙著妹妹四處轉(zhuǎn)去了。
我得謝謝這小男孩,他特調(diào)皮,在張師傅不注意時(shí),帶著妹妹鉆過了破損的小鐵門,到了小石洞洞底。于是,我以保護(hù)孩子的名義,也跳了進(jìn)去。
約兩三盅茶的工夫,張師傅過來搭訕道:“小石洞太小了點(diǎn),不去看看老石洞么?”
“老石洞!老石洞就在小石洞旁?”
“嘿嘿,真是的,老石洞小石洞還能隔太遠(yuǎn)?”
按張師傅指點(diǎn),沿著廢棄多年的山間小徑,往東南方向里許,便有岔路向下,那是人們踩出來的坡道,再里許,一條新砌的水泥梯道立現(xiàn)腳下,而于枝蔓樹隙間,竟然是一片滟滟水光!
那是座半山腰里的人造湖,約20多畝開闊,湖面呈不均勻條狀,被兩道木板橋分割成三小塊,最上一塊在崖底石洞旁,水深約一米,湖底鵝卵石歷歷可數(shù),中間一塊稍小,水亦不深,此兩塊皆為山崖石壁所抱,唯下邊最大一塊,占了水面一半還多,三面裸露,恰似天湖,那水,像要溢出去的樣子。由此望去,真分不清,哪是天,哪是湖。
湖邊,各有小亭、石凳、松木、曲徑、回廊相飾,極目遠(yuǎn)眺,或懸崖峭壁,老樹枯藤,或碧空萬(wàn)里,神清氣爽。
待下個(gè)休息日,必?cái)y一二知己訪此,坐木橋上濯足,就石幾旁吃茶,聊聊天,吹吹牛,豈不更勝“天上人間”?
老石洞有兩穴,橢圓形,在同一塊山壁上,相隔約10米,因巖石山壁阻隔,游人走不到洞內(nèi),故不能知其大小深淺。
1990年版市志載,老石洞“位于西北郊鄒巷虞山山坡,洞口題‘冷泉’二字。洞深數(shù)十米。有石級(jí)曲折而下,洞無(wú)水,入洞需秉燭以行,前后數(shù)十步,凜若寒冬”,清末里人季子陶于洞中題“秉燭游”,“并于附近筑‘古今三廟’以祀巫咸、姜尚、虞仲等”。
沒聽說過老石洞有姊妹二穴啊,看上去,那兩穴也不是“洞深數(shù)十步”啊?
老石洞工程才近尾聲,路旁尚堆有未清理的建筑材料。見有匠工在打掃,我就問道:“這些真的都是巖石嗎?”匠工笑笑:“現(xiàn)在哪來那么多巖石,都是水泥的?!?/p>
“那么這湖水呢,也不是山泉?”
匠工這下大笑起來,看來他是本地人:“自來水也用不起的,這是用泵從山前河里打起來的?!?/p>
我敲敲,摸摸鑲嵌在“石壁”上的巨大樹根,“原來,你也是水泥做的?!?/p>
暑熱難當(dāng),我該回去了,還得去謝過張師傅呢。畢竟,小石洞,還有小石洞里的山泉,絲毫不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