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聲(字伯先)是秀才出身的革命家,八九歲即“弗肯循繩墨,作字大小錯出,縱橫溢橫幅”。柳亞子說他“書法奇崛,下鈐一私印‘天水王孫’也。時作小詩,尤饒奇氣,舒卷云霓,吞吐海岳”。柳亞子還說南社社員劉筱云為“伯先治軍粵中時故友,頗藏其墨跡,羊城淪陷,悉付秦燒”。趙聲的自書詩作有沒有傳世?
據中國國民黨文化傳播委員會主任、黨史館館長邵銘煌稱,黨史館珍藏的趙聲遺著,共分五類:一是早年日記;二是詩詞五首,即《贈吳樾》《登越王臺》《己酉初度寄友》《戊申春日三海巖紀游》《海角亭口占》三是祭母文;四是致同志函;五是墨跡五件。
《戊申春日三海巖紀游》一詩,迄今未見大陸媒體發(fā)表。全文為“遙望巖巖一片石,下有洞門深不測。入門一笑坦而平,四壁突兀琳瑯生?;腥鐝V廈居沈沈,拾階跬步天空明,此間聞有蛟龍出,飛入云霄尋不得。”三海巖坐落廣西壯族自治區(qū)靈山縣中校園內,與六峰山百米之隔。前后貫通,分為:東“月巖”,中“龜巖”,西“錢巖”,取“滄海三變”之意,故名。洞內存有北宋至民國年間的石刻140余幅,大部分保存完好。自治區(qū)政府于1994年公布摩崖石刻為文物保護單位。
現據文獻記載和近年報刊報道統計,存世的署名“趙聲”的書法作品除信札、題匾外,還有6件:1.《小說雜志》1915年第13期刊趙聲書李煜《浪淘沙·窗外雨潺潺》詞;2.《丹徒文史資料》(第六輯)(政協丹徒縣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印,1991)轉刊“中原父老休憩夢,記得揚州慘劇無?!贝藘删錇椤皾h馀生”《有感》之尾聯,全律為“百劫馀生淚眼枯,神州遍地窟雄狐。漫教異種多流毒,詎有文明肯受污?雪恥幾曾持慧劍,復仇端不惜微軀。中原父老休酣夢,記得揚州慘劇無?”此字疑趙聲寫于檳榔嶼,上、下款“孝章盟兄正,趙聲”。編者未詳出處。3.王九儒《中國文字源流史·歷代書法大系》(上冊)(臺北:金川出版社,1979)1047頁“革命先進墨寶”刊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上下款“璧兄同志正,趙聲”,鈐兩印。4.《辛亥革命文獻展覽會紀念冊》,辛亥革命同志會編輯,1947年10月10日出版。趙聲先生贈馮自由中堂一件,為辛棄疾《祝英臺近·晚春》,署“自由老兄正,弟趙聲”;5.2010年8月,上海收藏人伍艷在香港發(fā)現一軸題端“趙先生伯先遺墨”,上下款為“時己酉春日,書贈春栽仁兄大人正,弟聲”。全文“新開蘭蕙正芳菲,初到鱸魚入饌肥。最好流光是三月,如何拋卻渡江歸?!痹姙榍宄甲谠Α队曛辛羿u麗農》,第二句為“鰣魚”。鈐朱文印“聲印”。6.辛亥革命歷史數字博物館網(http://digitalmuseum.zju.edu.cn)公布征集的“匣中寶劍夜有聲”摘陸游《長歌行》“國仇未報壯士老,匣中寶劍夜有聲”中一句署“趙聲”。
因此,《戊申三海巖紀游》是趙聲唯一存世的手書詩,值得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