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講故事,寫詩歌,畫虎,畫牡丹,搞書法,這些一般是文化人閑情逸致的“雅”事,或因生存的壓力,或囿于知識的匱乏,現實中,往往遠離農民的生活。但下面幾個村的農民,卻打破了藝術規(guī)律,對藝術的追求,不僅豐富了他們的精神生活,甚至豐富了他們的物質生活。藝術也深刻影響了村里各項事業(yè)的發(fā)展,民風在潛移默化中也得到改進和提升。
坐落在華北平原上的河北省藁城市耿村,解放前土地鹽堿貧瘠,是個不起眼的小村。如今,這個僅有280多戶1300多人的村莊,在聯合國里掛上了號,成為聞名海內外的故事村。
據《藁城地名志》記載,這里古為中山國地,明太祖朱元璋義父耿再辰死后封王葬于此,派本縣靳氏七人前來看墳守墓,漸漸形成村落。初稱看墳莊,后嫌不雅,改為耿村。
耿村位于山西通往河北腹地的古道上,并形成了集市。南來北往的商人把他們聽到的、看到的奇聞趣事講給耿村人,耿村人也把自己的故事、笑話講給他們聽,久而久之形成了豐富的耿村民間口頭文學。
解放后,隨著村民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他們對精神生活的追求也更加迫切。社會主義的新生活,也不斷豐富著故事的內容。1986年,民間故事愛好者們自發(fā)成立了耿村民間故事協(xié)會。村黨支部給予大力支持,投資數萬元蓋起了寬敞明亮的故事演講大廳。
隨著文化水平的提高,人們不再滿足于過去口頭流傳的舊故事,他們根據新時代涌現出的新風尚,陸續(xù)創(chuàng)作了許多新故事,并逐漸由口頭創(chuàng)作發(fā)展到文字創(chuàng)作。僅村民靳春利就先后發(fā)表了近200篇故事作品。
在耿村,從10來歲的孩子到80多歲的老人,人人都能講民間故事。能講100個以上故事的有20多人,能講50個以上故事的有130多人,講故事最多的“故事簍子”靳正新老漢能講550個故事。村里還出現了不少故事之家?!肮适麓笸酢蓖跤裉锢蠞h和兒子王仁禮、兒媳武小鶯、孫子王中輝都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被人們稱為“故事三代”。青年故事家張才才、侯果果夫婦還出版了《藍橋斷》夫妻故事集。女故事家、耿村民間故事學會副會長崔小英告訴記者,現在全村已有12名“泥腿子”被中國民間藝術家協(xié)會和中國作家協(xié)會吸收為會員。
耿村奇特的民間文化現象,受到文化部門的重視。一些專業(yè)文學工作者和研究家,紛紛來到耿村這片散發(fā)著奇異芬芳的百花園采風考察。在河北省、石家莊市文化部門的支持下,專業(yè)文化工作者深入當地搜集整理出版了5部《耿村民間故事集》和《耿村故事百家》《香姑》《花燈疑案》《臥牛山恩仇》等14部民間故事集,收錄民間故事4600多篇,約500多萬字。
耿村民間文化現象,也引起了海內外文化研究者的極大興趣。臺灣民間文學專家金榮華專程來耿村了解故事活動;日本愛媛大學教授、漢語言文學專家加騰千代女士數次來耿村考察,并翻譯出版了《耿村民間故事》等著作,把耿村文化介紹給了世界。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官員也來到耿村考察觀摩。1991年5月,由聯合國組織的15個國家的200多名中外學者參加的耿村民間故事研討會首次在耿村舉辦。日本民間故事研究家野村純一考察耿村后說:“耿村的故事之多和故事家之多令我吃驚,這是世界上的一大發(fā)現。”
耿村民間故事,于2006年6月入選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