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詩仙李白的一首《蜀道難》把成都平原與外界隔絕的境況描寫得淋漓盡致。成都平原地處四川省中部,四周都是海拔數(shù)千米的高山險壑,群山疊嶂,綿延數(shù)千里。在交通不便的古代,要么翻山越嶺,披荊斬棘,踽踽而行,要么溯江而上,經(jīng)受險灘和灣流的層層考驗,抑或是跋涉于劍南古道的腐木之上,想進入成都真可謂難于上青天。如今的成都有“天府之國”“蜀中江南”“蜀中蘇杭”的美稱。誰知成都平原在古代是一個水旱災(zāi)害十分嚴(yán)重的地方。先秦時期,岷江水患無從疏導(dǎo),直沖成都平原,危害極大。《蜀道難》里還有“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人或成魚鱉”的感嘆和慘狀,就是那個時代的真實寫照。直到李冰父子帶領(lǐng)川地人民筑成了都江堰,成都才漸漸地安定富饒起來。
對于心中有夢的人來說,遙遠的拉薩是他們畢生暗戀的那個人,那里有高聳圣潔的雪山,有清澈豐蘊的納木錯湖,還有布達拉宮的金碧輝煌和大昭寺裹挾著濃厚宗教氣息的轉(zhuǎn)經(jīng)聲。純粹、粗獷、原生態(tài)與宗教的嚴(yán)肅性使得拉薩成為人們心靈朝圣與皈依的凈土。倘若在中國找到與拉薩相對應(yīng)的所在,那便是素有天府之國美稱的成都。拉薩圣潔得令人敬畏,成都卻世俗得讓人迷醉。我暗戀的那個人似乎只可以在街道的轉(zhuǎn)角處一瞥她那高雅、美麗與不可靠近的端莊,而成都卻像一個情人,可以牽著她的手坐在公園的長椅上竊竊私語,也可以與她在茶廳、酒肆里含情脈脈地相視而坐,到了晚上,也不會拒絕肌膚相親,感受那長久的溫存。
倘若你是外人,成都給你的印象可能是還未散盡的三國烽煙,劉備的仁義與諸葛孔明的智慧,武侯祠的蜀漢合流與杜甫草堂的清幽肅穆,九寨溝的鏡海秋楓與峨眉山的寺廟禪宗……或許你真的是因為它們而來,即便是這些都會讓你流連忘返了。若是你難以拒絕她的溫柔,不妨在成都住上幾天,不用太久,你就會愛上這座城市。你可以毫不猶豫,將鼓鼓的行囊丟在驛站的櫥柜里,帶上你的相機徜徉在錦里古色古香的石板路上,那里有沿街叫賣的蜀地串串香,走進臨街的店鋪還能購得貨真價實的鹵汁牦牛肉、特色的川劇臉譜掛件?!拔对谒拇ā保诔啥疾怀陨阄毒闳牡氐来ㄎ睹朗衬墙^對是憾事,成都特色的美食聚集區(qū)就有好多處,除了錦里的小吃,還有以大眾美食為主的沙西線、經(jīng)典美食為主的羊西線、火鍋美食之府南新區(qū)、文化美食之草堂餐飲娛樂圈等。你要是個懶人,就近找一家川菜館都能滿足你品嘗正宗川菜的愿望。
想必,再也沒有哪兒的人比成都人更會享受生活,“慢”是成都人生活的精髓。在東方還是魚肚白的時候,身處上海的人們已經(jīng)在擁擠的都市,手里提著早點,匆匆地從一個站臺到另一個站臺,為了生活或為了更好地生活開始一天的忙碌。在成都的公園里,看到的是另外一番景象:晨練的人們有的在踢腿打拳,有的已經(jīng)擺開象棋,廝殺得風(fēng)生水起了。此時,你要是看到一排排的麻將桌和藤椅擺在公園的樹蔭下,千萬不要感到驚詫。要是有興趣,也可以找個位子坐下,與成都人玩幾圈四川麻將,打麻將之余還會有專人提個有著長長脖子的銅茶壺在茶盅前一晃,一道弧線過來,你的茶盅已被注滿。幾口茶湯入口,潺潺過喉,頓時馨香已沁入五臟六腑。
搜尋全國的各個城市,只有成都,充滿了情人般的愜意與芬芳。若將九寨溝、黃龍、臥龍、四姑娘山、峨眉山、樂山等周邊景致比作成都的羅裳,那成都休閑、安逸、純粹的慢生活就是她那妖嬈的身姿。成都,她是美麗、安靜、恬淡、賢淑也不乏妖嬈奔放的完美情人,讓人總想沐浴在她的溫柔鄉(xiāng)里。你可以愛她,走近她,但不能帶走她。
尋訪山濤墓
中國的文人,讀書作文,起初大多為了博取功名,衣錦還鄉(xiāng)光宗耀祖;若是志向遠大者,向往有所為,藏有達者兼濟天下的抱負(fù)。但是,中國文人素來有多元的特質(zhì),精神世界的憂患意識與世俗的情懷相交織,往往是仕途的最大障礙。貪腐者,為了一己私利,中飽私囊,置百姓于水火,又鉆營于官場的結(jié)黨營私,爾虞我詐;清廉者,一心為公卻多受排擠陷害,致使很多人寧愿獨自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在官場上,既能舉賢任人,又能出淤泥而不染,在烏煙瘴氣的政治背景下游刃有余是何等的不易。
后人認(rèn)識山濤,多源于嵇康的一篇《與山巨源絕交書》,從而使人們對山濤的為人“另眼相待”。在那個風(fēng)云際會、朝政交惡的年代,嵇康與曹魏集團是姻親,山濤與司馬氏集團是姑表親,集團之間展開你死我活的權(quán)力斗爭時,這種好朋友的關(guān)系就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這種影響是痛苦的,兩個人沒有矛盾,卻被社會劃分了界限。其次,他們兩個人“志同道不同”。山濤有逍遙之愿,卻身在儒家教規(guī)里生活,從做官的政治指導(dǎo)思想來看,舉薦賢能總是對社會有功用,總比收受賄賂,用個庸才要好。舉薦嵇康的用心也是可以理解的,更說明二人并沒有不可調(diào)和的真正矛盾,只是當(dāng)時的社會歷史條件不夠合適罷了;而嵇康的逍遙游即使逃避了現(xiàn)實的殘酷,在高空中自鳴式地歡暢,可是終究有所羈絆,格外的排外的思想,讓他排斥一切自由之外的存在,尤其在那種精神的世界里成了一個難解的結(jié)。中國的歷史一直為宣揚正統(tǒng)的思想所主導(dǎo),鬧革命,弒君篡位更是大逆不道,推翻舊有的統(tǒng)治很難得到褒獎。當(dāng)曹操權(quán)傾朝野的時候,大半生追隨其左右的荀彧,也不是一樣看不慣老曹的專權(quán)和威脅劉家的社稷嗎?最后還落得個被賜死的下場。有的人浩然正氣,以死拒之,被后人傳頌憑吊;有的人出仕為民,惠及眾人卻有了同流合污的嫌疑。這就是后人對嵇康和石濤二人分而視之的認(rèn)識。
斯人已逝,只有武陟西縣小虹村的山濤廟(祠)與山濤冢為人們憑吊。在小虹村外不遠即是沁河,河又有堤,堤外就是黃河河道。之所以此地古稱河內(nèi),就是因為它位于黃河河道之內(nèi)。村內(nèi)又分東西,在東西小虹之間有小虹學(xué)校,即山濤之廟。說是山濤廟,實際上是山氏的祠堂。學(xué)校不大,坐北朝南。校內(nèi)共有三排房,第一、第二排是教室和辦公室,最后一排則是隆壽寺與山濤廟。說是一排房,實際上兩邊各自僅有三間房加上一個小尾房,左邊是山濤廟,右邊是隆壽寺。山濤廟中空空蕩蕩,除香案、蒲團之外,僅有舊箱子一只。香案上擺有山濤的牌位,墻上貼著一幅山濤畫像,看起來瘦骨伶仃,沒有一點大人物的氣勢。在山濤廟后的學(xué)校操場上,孤零零立著一個冢頭,冢前有清代所立墓碑,除“晉侍中吏部尚書山公之墓”外,亦無碑文。據(jù)當(dāng)?shù)卮迕裰v,以前的山濤廟(祠)形制極大,村口有大型石牌坊,入村的道路兩旁有石人石馬,以此為中軸線,自山濤的父親山曜墓而下,前后有古墓十二座,僅山濤冢就有五畝之大。在小虹村村委會的墻上,還能看到一塊塊的石碑被砌入其中,很多屋子的墻基,都是用石碑的碑石壘成。據(jù)村民們說,這些是“文化大革命”時期破“四舊”之后的遺存。大批的石碑都被砸碎了,剩下來比較完整的全都做成了“墻磚”。對比如今的山濤墓,一抔黃土,早已沒了昔日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