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傳來噩耗,由于工作人員操作不當,價值連城的青釉葵瓣口盤,在無損分析測試時遭到擠壓,導(dǎo)致?lián)p壞。痛何如此哉!
這只宋代哥窯口盤呈六瓣葵花式,通體施青灰色釉,釉面開細碎片紋,十分精美。
凡是祖國流傳下來的文物,無一不是瑰寶。但是從稀罕度、時代性上來說,哥窯可是最近幾年拍賣市場上屢創(chuàng)佳績的乾隆、康熙、雍正等官窯瓷器望塵莫及的。
北京故宮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歷代宮廷收藏哥窯名瓷,再加上流散在海內(nèi)外的,已知有記載的,總數(shù)也不過300件左右,以至于個別哥窯瓷器破損的殘片也被視為至寶,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哥窯圓洗底部的破損殘片。哥窯瓷器之名貴,由此可見一斑。
筆者對哥窯是門外漢,只在古玩市場偶爾見到幾件仿制品,小有了解。
相傳宋代龍泉章氏兄弟各主窯事,哥者稱哥窯,為宋代名窯之一。窯名最早見于明初宣德年間的《宣德鼎彝譜》一書,內(nèi)庫所藏“柴、汝、官、哥、鈞、定”。哥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以紋片著稱。
宋代龍泉縣,兄弟分家,各開窯廠。老大章生一所開的窯廠即為哥窯,老二章生二所開的窯廠即為弟窯。兄弟倆都燒造青瓷,各有成就。但老大技高一籌,燒出“紫口鐵足”的青瓷,一時名滿天下,其聲名傳至皇宮,龍顏大悅,欽定章生一為其燒造青瓷。
老二心眼小,心生妒意,趁其兄不注意,把粘土扔進了章生一的釉缸中,老大用摻了粘土的釉施在坯上,燒成后一開窯,他驚呆了,滿窯的瓷器表面的釉面全都開裂了,裂紋有大有小,有長有短,有粗有細,有曲有直,且形狀各異,有的像魚子,有的像柳葉,有的像蟹爪。
他欲哭無淚,痛定思痛之后,重新振作精神,他泡了一杯茶,把濃濃的茶水涂在瓷器上,裂紋馬上變成茶色線條,又把墨汁涂上去,裂紋立即變成黑色線條,這樣,不經(jīng)意中形成“金絲鐵線”。
哥釉瓷的重要特征是釉面開片,這是發(fā)生在釉面上的一種自然開裂現(xiàn)象。開裂原本是瓷器燒制中的缺陷,后來人們掌握了開裂的規(guī)律,有意識地讓它產(chǎn)生開片,從而產(chǎn)生了一種獨特的美感。
宋代哥釉瓷釉質(zhì)瑩潤,通體釉面被粗深或者細淺的兩種紋線交織切割,術(shù)語叫作“冰裂紋”,俗稱“金絲鐵線”。哥窯瓷土脈微紫,質(zhì)薄,有油灰色、米色、粉青色三種瓷釉彩,表面滿裂紋。
明代《格古要論》中有這樣的描述:“哥窯紋取冰裂、鱔血為上,梅花片墨紋次之。細碎紋,紋之下也?!逼涮卣骺蓺w納為:黑胎厚釉,紫口鐵足,釉面開大小紋片。
“金絲鐵線”的紋樣,哥窯釉面有網(wǎng)狀開片,或重疊猶如冰裂紋,或成細密小開片(“俗成百圾碎”或“龜子紋”),以“金絲鐵線”為典型,即較粗的黑色裂紋交織著細密的紅、黃色裂紋。
宋代哥窯胎質(zhì)堅細,瓷器口沿尖窄,厚釉在瓷器口沿不能存留,垂釉多在口沿邊稍下處形成略微凸出之環(huán)形帶,因口沿處胎骨略黯而被稱之為“紫口”,此為宋哥窯瓷之一絕,盡管歷代有許多仿宋哥窯,但在燒制上皆未能臻此絕藝。1992年,香港佳士得拍賣一件宋代哥窯“八方貫耳瓶”,雖然當時收藏界仍有人持不同看法,但其拍出價仍高達1000萬元以上。
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了若干處哥窯窯址,一是在杭州,二是在江西吉州,三是在浙江龍泉。宋哥窯似應(yīng)出自南宋修內(nèi)司官窯,只是因當時的官窯對民間保密,棄窯時又作了處理,故其窯址迄今未能發(fā)現(xiàn)。后世因章生一之哥窯聲名大噪而以之命名南宋修內(nèi)司官窯所出的這批名瓷,有穿鑿附會的成分。但哥官窯的窯址具體在什么地方,至今還沒有確切定論。
而關(guān)于哥窯名稱的來歷,也有兩種不同的說法。這也給哥窯的瓷器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哥窯瓷器燒造時間也有各種觀點:一為南宋說,二是宋末元初說,三是元代說,四、南宋以后歷朝仿官窯器說。
發(fā)生損壞的宋代哥窯青釉葵瓣口盤呈六瓣葵花式,通體施青灰色釉,釉面開細碎片紋。圈足露胎處呈黑褐色。此盤造型優(yōu)雅、大方,線條富于變化,為宋代哥窯的代表作品。
如果進入拍賣市場,肯定又是天價。不過以價格談及價值未免過俗,損壞毫厘也是天大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