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威廉·華茲華斯的《抒情歌謠集》通常被認為是英國浪漫主義詩歌的開山之作,《抒情歌謠集》1800年版《序言》也通常被認為是英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序言書。而實際上,作為過渡時期的詩人,華茲華斯對18世紀英國詩壇流行的新古典主義詩歌和感傷主義詩歌都有一定程度的繼承,這體現(xiàn)了文學史發(fā)展的延續(xù)性規(guī)律。
關鍵詞:華茲華斯 《抒情歌謠集》 浪漫主義
引 言
華茲華斯與柯勒律治1798年出版的《抒情歌謠集》通常被認為是英國文學史上一次革命性事件,因為它標志著一種與新古典主義截然不同的、新的文學觀念的出現(xiàn);而華茲華斯為1800年《抒情歌謠集》第二版所寫的《序言》更是被奉為英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宣言書。但對于這一幾成定論的看法,英國批評家瑪里琳·巴特勒卻提出不同意見:“我們必須拋棄一種當今人很普遍的看法,即華茲華斯在1798年《抒情歌謠集》里的作品代表了一種全新的詩歌?!雹佻斃锪铡ぐ吞乩罩赋隽艘粋€常被人忽略的事實:華茲華斯的詩歌一定程度上繼承了英國18世紀的詩歌傳統(tǒng),而大多數(shù)研究者往往只注意到華詩的革新性。18世紀上半期,英國詩壇新古典主義詩歌盛行;下半期則是感傷主義詩歌得勢。作為過渡時期的詩人,華茲華斯對這兩類詩歌都有一定程度的繼承。
一、對新古典主義詩歌的繼承
華茲華斯對新古典主義詩歌的繼承首先體現(xiàn)為對新古典主義所推崇的“理性”的繼承。雷納·韋勒克在《近代文學批評史》說“華茲華斯不能算作赤裸裸的情感主義的提倡者”②。雖然華氏主張“一切好詩都是強烈情感的自然流露”,但他的“情感說”是有條件的,而不是不經(jīng)思索地盡情宣泄。他說:“一切好詩都是強烈情感的自然流露,盡管這是正確的,可是任何有價值的詩,不論題材如何不同,都是由于作者具有超乎尋常的官能感受,而且又深思了很久?!雹廴A茲華斯肯定了詩歌是詩人深思的產(chǎn)物,強調(diào)了意識的參與,他并沒有全盤拋棄新古典主義的理性特征,而是試圖做到情與理的并舉。這里以《抒情歌謠集》的壓卷之作《丁登寺》為例來說明,華茲華斯第一次游訪丁登寺是在1793年,當時他剛從法國回來,承受著與戀人分離的痛苦,心中充滿對雅各賓派專制的仇恨。但他沒有在當時就傾訴自己的激烈的情感,而是在1798年,重游丁登寺時,才在“平靜的回憶中”對自己五年前的情感歷程進行了再次審視。詩歌一開頭就是一種明確的時間距離:“五年過去了;五度炎夏還加上/五個漫長的冬天!”④
經(jīng)過漫長的五年,詩人已經(jīng)從當時的情感痛苦狀態(tài)中調(diào)整過來,不再是當時處于分裂狀態(tài)下的心境。他已經(jīng)能夠平靜地沉思自我的心情,抒發(fā)的感情也就多了幾分理性的控制。
在主題思想上,同樣需要理性的思索。“這本集子里的每一首詩都有一個有價值的目的?!雹葸@并不是說他開始做詩的時候就有一個清楚的目的,而是“沉思”的習慣調(diào)整了情感,當他描寫那些強烈地激起他的情感的東西的時候,作品本身也就帶有一個目的?!霸姷哪康氖窃谡胬恚@種真理不局限于個人與當?shù)?,而是具有普遍性和有效性?!雹奕A茲華斯詩歌的內(nèi)容雖然十分豐富,但主題思想可以概括為對愛與善的訴求、對傳統(tǒng)美德的贊美、對人和自然和諧的向往、對現(xiàn)代文明帶來的罪惡的譴責等。他的詩歌的說教色彩是非常濃厚的。華茲華斯對詩歌價值的強調(diào),直接繼承了新古典主義詩歌的道德理性。18世紀英國的新古典主義文學是啟蒙運動在文學領域的反映,它是非常重視道德教化作用的。英國著名新古典主義詩人蒲柏在《奪發(fā)記》里就諷刺了上流社會的庸俗、虛假、墮落等社會風氣。他還著有《道德論》,專門討論社會道德和個人道德?,斃锪铡ぐ吞乩照f:“華茲華斯在新的創(chuàng)作鼎盛期依然保持了新古典主義的特點:素樸、莊重、重人情和熱心公益的精神?!雹?“他像是啟蒙運動真正的兒子,他使理性的思想、道德目的和社會用途超越心智中主觀的和感情的一面,超越自我表現(xiàn)的要求?!雹?/p>
華茲華斯推崇情感的自然流露,但他從未離開過理性的控制。只有到了19世紀末期,浪漫主義詩歌的“情感論”才泛濫開來,導致詩歌內(nèi)容空洞無物,無病呻吟,現(xiàn)代主義詩歌才揭竿而起,重提詩歌的理性。而處于由新古典主義向浪漫主義過渡時期的華氏,雖然對新古典主義做了重大革新,但不可避免地保留了一些新古典主義的長處,還沒有發(fā)展到濫情的程度。他的詩歌常常是情與理的交融。
華茲華斯對新古典主義詩歌的繼承還表現(xiàn)在詩歌的語言上。在1800年的《抒情歌謠集》再版序言中,華茲華斯曾明確提出反對新古典主義詩歌的“詩意詞藻”“抽象詞匯”,主張用“人們真正使用的語言作詩”⑨。華茲華斯提倡語言的情感性和自然性,與新古典主義那種“藝術的”“人工的”語言是對立的。在他的革新下,很多日??谡Z如thing, things, something等都被寫進詩歌,很多詩歌是親切的“人對人談話”。
但華茲華斯是否完全拋棄了新古典主義的語言規(guī)則?他的詩歌語言是否完全是自然主義和原始主義的語言?其實,他對“人們真正使用的語言”是有選擇的?!斑@種選擇,無論在何處,只要是出于真正的趣味和情感,自身就形成一種最初遠未想到的特點,使文章與日常生活的庸俗和鄙陋完全區(qū)分開來?!雹馑澷p用歌謠行節(jié)和民歌形式寫作,但不欣賞不加選擇地使用民間土語?!八^不摒棄書生氣的拉丁詩傳統(tǒng)……這跟他的古典文學修養(yǎng)和一向仰慕古羅馬或許不無關系。”{11}他終身奉為自己做人與做詩楷模的,第一是彌爾頓,第二是斯賓塞。這兩位在英國文學史上都是博學且?guī)в袝須獾脑娙恕!叭A茲華斯在其‘自然’的觀念上融合了斯賓塞、彌爾頓、喬叟和莎士比亞的藝術成分,而未將之轉(zhuǎn)變?yōu)樵贾髁x的東西?!眥12}雖然他十分推崇農(nóng)民詩人彭斯,但是只有在后者的詩歌里,我們才能聞到真正的麥秸味。而他本人,這位讀過劍橋大學的詩人,他的語言“終究指的還是彌爾頓和莎士比亞的語言,即大詩人的滿腔熱情的語言”{13}??梢?,華茲華斯對新古典主義詩歌重視規(guī)范和拉丁傳統(tǒng)的觀念還是有一定繼承。
二、對感傷主義詩歌的繼承
瑪里琳·巴特勒說:“華茲華斯嘗試用取自通俗詩歌的韻律來恰當?shù)靥幚砣∽陨鐣聦拥念}材,這實驗是三十年來公眾對這方面的內(nèi)容和形式的興趣促成的,為啟蒙主義的文化所特有。”{14}批評家羅伯特·梅奧在《〈抒情歌謠集〉的時代特征》一文中也說:“我們被灌輸了太多《抒情歌謠集》的革命性特征。毫無疑問它們是革命性的,但不是在各個方面。除了它們比1798年出版的其他詩歌要精彩外,《抒情歌謠集》并不像某些作家所極力讓我們相信的那樣是一個徹底的轉(zhuǎn)換。它的新穎性被夸大了。實際上,《抒情歌謠集》有傳統(tǒng)性的一面,只不過這方面被忽略了……它們在很多方面所遵從的都是1798年的文學模式,反映的是當時普遍的趣味和態(tài)度?!眥15}通過與當時報紙雜志的詩歌的比照研究,可以看出《抒情歌謠集》的時代特征非常明顯。有趣的是,梅奧還考證出華茲華斯出版《抒情歌謠集》的目的是為了賺錢,因此,在第二版之中,詩人“愿意加入一些東西使這本書更適合當時的大眾口味”{16}。筆者認為,羅伯特·梅奧主要意旨在于華茲華斯的詩歌從屬于18世紀后半期的感傷主義潮流。
18世紀中葉,英國工業(yè)革命發(fā)端,到六七十年代,已經(jīng)席卷全國。圈地運動導致很多農(nóng)村自耕農(nóng)破產(chǎn),城市里建立很多新工廠,貧富分化加劇。啟蒙運動中的許多詩人和作家開始對社會現(xiàn)實感到不滿。他們一方面繼續(xù)與封建勢力相抗爭,另一方面也看到了資本主義發(fā)展過程中的矛盾。他們認為文學不存在高尚和低下之分,一反新古典主義以上層社會為題材的傳統(tǒng),而是把目光投向農(nóng)村,去描寫勞動人民,同時要求語言的民主化。他們不滿新古典主義對理性的強調(diào),轉(zhuǎn)而強調(diào)情感,竭力展示人的內(nèi)心世界和心理,調(diào)子凄婉、哀怨,從而形成了感傷主義的創(chuàng)作風氣。他們繼承了啟蒙主義傳統(tǒng),仍然堅持“人本善”的信念,并確信人的道德是可以完善的。他們要用感情和仁愛作武器向社會作勸善教育。這些特點也為華茲華斯的詩歌所具有。
感傷主義的代表奧利弗·哥爾斯密斯的名作是《荒村》。詩人的用意是惋惜田園生活的消逝,用昔日的歡樂來比照“圈地運動”造成的凄慘。華茲華斯《毀了的村舍》(1797—1799)與之是極為相似的?!稓Я说拇迳帷分v述的是一個鄉(xiāng)下女子苦等她從軍的丈夫而終未等著,郁郁死去了;而原是勤快莊稼漢的丈夫之所以從軍,是為一兩個荒年所逼。過去,兩個旅人經(jīng)過這里,村舍安靜整潔,女主人熱情好客,如今卻屋毀人亡,情景全非。
另一位感傷主義詩人克萊普則寫了《村莊》一詩,也是描寫農(nóng)村的凄慘狀況,但是筆觸更具體,口氣更嚴厲,對于圈地運動的譴責也更為強烈。華茲華斯也有很多描寫工業(yè)革命中破產(chǎn)農(nóng)民的詩篇,與《村莊》一脈相承。
值得一提的還有格雷的《墓園挽歌》。詩人徘徊于鄉(xiāng)村墓園,沉思著生與死的問題。詩歌突出表現(xiàn)了格雷對懷才不遇的平民的同情,具有一定的民主性。同時,作者用凄涼的聲調(diào),吟詠墓地周圍的大自然,具有深厚的感傷主義情懷。華茲華斯也有很多關于墓地的感傷詩篇,例如著名的《露西》組詩就刻畫了一個夭折的默默無聞的少女形象,表達了詩人對生命和死亡問題的思考?!赌箞@挽歌》也體現(xiàn)了一些新古典主義詩歌的特點。新古典主義崇尚理性的精神被格雷繼承,表現(xiàn)為思想明晰、條理清楚的特點,詩中同時也保留了一定的說理性。詩歌語言優(yōu)雅而不堆砌,流暢而不松散,與新古典主義詩歌重視語言規(guī)范的要求一致。這首詩可以說是感傷主義與新古典主義結(jié)合的典范。對比華茲華斯的很多詩歌,不難發(fā)現(xiàn)他的詩歌與格雷的詩歌存在很大相似之處。然而,當華茲華斯登上文壇時,卻拿格雷開刀,用他的另一首詩為例,指出18世紀式的“詩意詞藻”如何僵化、虛假。這一點正如王佐良先生所認為的那樣:“在文學潮流的消長起伏里,常有一種現(xiàn)象,即后起者給予清除的,往往不是真正的敵人,而是表現(xiàn)出哪怕有細微不同的前驅(qū)者。”{17}
羅伯特·梅奧說:“他們遵循當時的文學模式,并不是他們發(fā)現(xiàn)了對河流、山谷、樹林、湖泊、山脈、花朵、正在萌芽的樹木、變幻的四季、夕陽、清新的早晨和鳥叫聲的興趣。這種事實在當時是常見的事。然而,華茲華斯在這方面走得更遠……華茲華斯被看做是描寫野外的先驅(qū),這是19世紀的觀點,也是一些當代的批評家和歷史學家的觀點,他們被《抒情歌謠集》的一些表面特點打動。他們也許是被1798年的宣傳的含混性誤導,那種宣傳超過了實際?!眥18}的確,如果說,以提倡“情感”、“想象”、“田園生活”著稱的華茲華斯對18世紀上半葉的新古典主義的革新大于繼承,他對18世紀下半葉感傷主義則是繼承大于革新。感傷主義是浪漫主義的先驅(qū),華茲華斯的詩歌正是在感傷主義的土壤中孕育而成的,而不是無本之木。
結(jié) 語
英國詩人T.S.艾略特說:“過去因現(xiàn)在而改變,正如現(xiàn)在為過去所指引?!眥19}這句話包含著一種辯證的思想:歷史的發(fā)展從來都是延續(xù)的。這是我國學界常常缺乏的一種思想。人們常常以二元對立的觀點看待文學思潮的更替,只看到裂變,而忽略了延續(xù)性。正如蔣承勇先生所認為的那樣,一旦作家作品被納入到“主義”的門內(nèi),并用“基本原則”的封條將其禁錮起來之后,文學研究就會產(chǎn)生片面性和誤解。{20}華茲華斯對英國18世紀詩歌傳統(tǒng)的繼承,恰好說明了文學史發(fā)展的延續(xù)性這一規(guī)律。
①⑦⑧{14}[英]瑪里琳·巴特勒.浪漫派、叛逆者和反動派[M].陸建德,黃梅譯.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93,106, 95,93.
②{11}{12}{13} [美]雷納·韋勒克.近代文學批評史(2)[M].楊豈深,楊自伍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171,167, 168,168.
③⑤⑥⑨⑩ William Wordsworth. Preface to Lyrical Ballads [M].Daniel G. Hoffman, Samuel Hynes. English Literary Criticism: Romanticism and Victorian [C]. New York: Meredith Publishing Company, 1963: 16, 16, 23, 21, 21.
④ [英]華茲華斯.華茲華斯抒情詩選[M].黃杲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0:76.
{15}{16}{18} Robert Mayo. The Contemporaneity of the Lyrical Ballads [A]. M. H. Abrams. Wordsworth: A Collection of Critical Essays [C]. 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Hall, Inc. 1972: 67, 68, 72.
{17} 王佐良.英國詩史[M].南京:譯林出版社,1997:210.
{19} [英] T. S. 艾略特.艾略特詩學文集[M].王恩衷編譯.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9:3.
{20} 蔣承勇.十九世紀現(xiàn)實主義文學的現(xiàn)代闡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3.
基金項目:廊坊師范學院科學研究項目LSSQ201001編號
作者:王 穎,廊坊師范學院文學院外國文學教研室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英美詩歌與詩論。
編輯:水涓E-mail:shuijuanb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