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查爾斯·狄更斯是歐洲19世紀少數(shù)杰出的批判現(xiàn)實主義大師之一,《遠大前程》是其晚期最成熟的作品之一,受到各國讀者的喜愛。本文旨在通過對《遠大前程》中兩位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分析,了解人格結構對狄更斯創(chuàng)作的影響,分析作家的童年經(jīng)驗和人類的原型經(jīng)驗與文學創(chuàng)作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遠大前程》 個人無意識 集體無意識 人物塑造 文學創(chuàng)作
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812—1870)出生于英國的樸茨茅斯,是19世紀批判現(xiàn)實主義大師。1837年,狄更斯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匹克威克外傳》發(fā)表,風行一時,暢銷全國,他也因此而開始了自己的文學創(chuàng)作生涯。生活在英國資本主義社會中,狄更斯以自己貧苦的生活為藍本,將自己豐富的人生閱歷融入到小說創(chuàng)作之中,展示了形形色色的社會與人生。狄更斯一生創(chuàng)作頗豐,其中尤以長篇小說成就最高,是英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作家之一。在他的文學作品中,狄更斯為讀者不斷創(chuàng)作出一個又一個鮮活的人物形象,如奧利弗·特威斯特、邦布爾先生、埃比、尼澤·史克羅奇、小內爾等等。本文擬就通過對《遠大前程》中兩位主人公皮普和郝薇香小姐的人物形象分析,了解人格結構對狄更斯人物創(chuàng)作的影響,進一步理解作家的童年經(jīng)驗和人類的原型經(jīng)驗與文學創(chuàng)作之間的關系。
《遠大前程》(Great Expectations),又譯《孤星血淚》,是狄更斯晚期最成熟的作品之一,堪稱英國文學史上一部偉大的成長小說。小說名意義雙關,可以解釋為“偉大的期望”,也可以解釋為“錦繡前程”。小說講述一個青年人把自己的最大希望寄托在一個可望而不可即的前程上,最后希望破滅,前程成了泡影。小說主人公皮普是個孤兒,依靠姐姐的撫養(yǎng)長大。皮普本來是一心打算學鐵匠的活兒,跟好心的姐夫喬一輩子生活在一起。而一次偶遇,他深深地愛上了當?shù)刭F族郝薇香小姐的養(yǎng)女——美貌而又高傲的艾絲黛拉。為了獲得艾絲黛拉的愛情,他一心希望成為一個紳士,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為了追求不切實際的所謂遠大前程,皮普由一個單純善良的小孩變成了高傲無情的勢利小人。當他了解到他的資助者是一名叫馬格維奇的流放犯,他深愛的艾絲黛拉小姐就是這個罪犯和一個女殺人犯所生時;當他了解到他心目中的庇護人郝薇香小姐是一個冷酷無情的復仇者,她收養(yǎng)艾絲黛拉,只是為了教唆她,用美貌去折磨男人,對負心的男人進行報復,以解心中積怨,而在這過程中,自己僅僅是個報復的替身時,他開始意識到自己試圖實現(xiàn)的遠大前程渺不可及。隨著恩人被捕、艾絲黛拉小姐另嫁他人,皮普的遠大前程徹底破滅。最初的夢想以及最后夢想幻滅的種種經(jīng)歷,讓皮普清醒、成長,使他重新認識到真正的遠大前程不在于財富和地位,而在于擁有一顆正直、善良的心靈和勤勞智慧的雙手。
皮普:作家的童年經(jīng)驗——個體無意識
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強調人返回自然,返回到原始、純樸的生活方式之中,在人的純樸天性引導下,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狀態(tài)。這一思想被英國浪漫主義者所接受,并且激發(fā)了他們的創(chuàng)作熱情。作為一種文學思潮和創(chuàng)作方式,浪漫主義主張回歸自然,關注、塑造兒童形象,注重個人情感的抒發(fā)(李增、曹彥,2005),所有這些都不同程度地出現(xiàn)在狄更斯的作品《遠大前程》中,特別是主人公皮普的形象塑造上?!哆h大前程》記錄了主人公皮普由農村到城市、最后再由城市回到農村的生活環(huán)境的轉換過程,記錄了他從純樸勤勞到勢利虛榮、再回到勤勞善良的心路歷程。當皮普從農村進入倫敦,他脫離了自然,被文明社會的進步所污染,逐漸失去了辨別是非的能力。他的為人從純樸變?yōu)楦】洌⒅氐氖俏镔|財富及所謂的紳士行為,而不是善意和友情。他的“前程”越顯得遠大美好,他的道德品質也就越為低下。經(jīng)歷波折,皮普重返鄉(xiāng)村,重返自然,他失去的是虛榮,得到的卻是心靈的升華。
皮普的經(jīng)歷,他的內心世界和周圍環(huán)境的關系構成了《遠大前程》中小說情節(jié)與人物活動趨向的樞紐。狄更斯關注、塑造皮普這一耐人尋味的兒童形象,誠然受到浪漫主義文學思潮的影響,但在這部成長小說中,我們同樣感受到故事主人公皮普與狄更斯童年經(jīng)歷的相似之處。皮普和狄更斯《董貝父子》中的小保爾、《巴納比·魯吉》中的低能兒巴納比、《大衛(wèi)·科波菲爾》中的大衛(wèi)一樣,都是狄更斯再現(xiàn)或重塑自己童年經(jīng)驗的載體,反映出狄更斯揮之不去的童年情結,彰顯他的創(chuàng)作心理原型(郭榮,2009)。
作家童年的種種遭遇,包括社會的、時代的、民族的、地域的、自然的條件對他幼小生命的折射,這些因此都以整合的方式在作家的心靈里形成了最初的卻又是最深刻的先在意向結構(即作家反映生活的心理定勢),影響作家的整個創(chuàng)作生涯(童慶炳,1993)。童年經(jīng)驗是社會生活對作家個人的獨特饋贈,是作家心中永不枯竭的創(chuàng)作資源,會作為先在意向結構影響寫作。狄更斯的父親約翰·狄更斯是海軍會計處的一個小職員。由于父親生活揮霍,導致家境日漸窮困,債臺高筑,一家人不得不背井離鄉(xiāng),但移居未久,家里舊債未清,新債又來,父親被投入債務監(jiān)獄,狄更斯小小年紀,卻不得不承擔照顧家庭的責任,輟學在鞋油作坊當學徒做童工。這段不為外人所道的童年時期在鞋油工廠工作的經(jīng)歷在他幼小的心靈里留下永不磨滅的印象,使他對貧苦無告的兒童、對窮人、對被迫害者充滿同情,對英國當時的統(tǒng)治階級和資本主義社會產(chǎn)生了莫大的仇恨。
經(jīng)歷了苦難交集的童年生活,狄更斯在文學作品中,把他的童年經(jīng)歷進行重現(xiàn)和重塑,皮普童年時所承受的苦難,正是狄更斯苦澀童年的藝術展現(xiàn)。狄更斯的童年情結使兒童和童年成為其漫長的創(chuàng)作生涯中的題材和藝術想象力的核心:在小說中,他反復演繹童年,有意識地使用兒童視角進行觀察和描述,通過描寫童年的方式來治愈自身心靈的創(chuàng)傷,讓童年愿望復活,從而達到自我實現(xiàn)的境界;在小說中,他掀起了真正的文學革命,用生動而熱情的筆觸描繪了原本在文學作品中沒有地位的下層階級的人們(特別是兒童)和他們的悲慘生活實況,給予他們最大的同情和憐憫。
童慶炳先生在其主編的《文學理論新編》中談到:童年經(jīng)驗能以多種方式影響作家的寫作。童年經(jīng)驗作為審美對象題材和生活原型直接進入文學寫作之中。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指出人格結構分為三個層次:意識、個人無意識和集體無意識?!皞€人無意識由各種情結構成,如童年創(chuàng)傷情結、貧困情結等。這些情節(jié)與個人經(jīng)歷和經(jīng)驗密切相關,不具有普遍性。”(童慶炳,2005)可以說,《遠大前程》中,皮普的人物形象塑造,深受狄更斯的童年經(jīng)驗和童年情結的影響,是個體無意識的一種表現(xiàn)。
郝薇香小姐:人類的原型經(jīng)驗——集體無意識
榮格認為個體無意識的絕大部分由“情結”所組成,而集體無意識是一種“發(fā)端于人類祖先,具有某種普遍性的同類經(jīng)驗的心理凝聚物”,是祖先反復體驗過的精神模式在我們心靈上的積淀物,主要由“原型”所組成。集體無意識和原型意象與文學寫作關系密切。把文學作品形象追溯到它的原型,是對藝術形象和創(chuàng)作根源的探尋。通過原型理論,對人物形象進行分析,可以幫助我們探尋隱藏在人物性格表象后面的實質(趙銳,2008)。
小說源于生活,是現(xiàn)實生活本來面貌的再版,也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體現(xiàn)?!拔膶W作品是發(fā)生在作家個體心靈世界的事件,但文學作品總是屬于整個人類。文學作品與其說是作家創(chuàng)造出來的東西,不如說是人類祖先埋在作家心中的種子經(jīng)過作家的孕育而成。種子本身是有生命的,它發(fā)芽、開花和結果。作家個人不過是這粒種子賴以生長的土壤,時代環(huán)境也不過是某種必要的氣候條件?!保ㄍ瘧c炳,2005)當時的維多利亞社會,經(jīng)濟高度發(fā)展,社會進步,男女平等和種族平等的進步觀念已開始形成,但傳統(tǒng)的封建思想依然根深蒂固,大男子主義(種子)始終制約著女性,男性權力的影響反映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哆h大前程》中的郝薇香小姐,就是狄更斯根據(jù)當時的社會現(xiàn)狀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深受男權思想影響的女性人物。郝薇香小姐從一個百依百順、嬌生慣養(yǎng)的富家女變?yōu)橐粋€性格怪異、孤獨的老處女,這個轉變過程正是一個女人被男權世界毀滅的過程。
郝薇香小姐的人生是失敗的、痛苦的,但也是令人同情的。她曾是一個百依百順、嬌生慣養(yǎng)的富家女。結婚當天,當郝薇香小姐期待以華貴美麗的形象出現(xiàn)在婚宴上時,一封來自康佩生的絕情信,讓她的婚姻美夢像個五彩斑斕的肥皂泡,在空氣中消散得無影無蹤。在這個冷清沉郁的環(huán)境中(人們胡亂地猜忌也許是郝薇香做了不守婦道的事情,而在維多利亞時期,女性的貞潔極其重要,任何一種越軌行為都會從很大程度上損害乃至毀滅女性的名譽和地位),郝薇香小姐沒了青春時代的單純善良,變得落寞、殘忍。文中郝薇香小姐多次被描述成一位稀奇古怪的夫人、可怕的女人,像個鬼魂(郝薇香小姐坐在那里看我們打牌,活像一具僵尸)。狄更斯時代傳統(tǒng)理想的家庭生活,是由一個作為主宰的丈夫和一個溫順的妻子組成的,像郝薇香小姐這樣古怪的老小姐形象,顯然有悖于維多利亞時期受歡迎的柔弱、善良、純潔的“家庭天使”的女性原型形象,不符合社會對一個好女人的要求,她不配得到男性的保護,不配擁有幸福的家庭。按照根深蒂固的男權思想邏輯,她只能選擇單身的獨立生活或是以死亡作為人生的結局。于是,故事情節(jié)設計上,讀者能多次隱隱感覺到郝薇香小姐的最終命運,如文中有一處提到皮普看見郝薇香小姐吊死在那里,這雖然是幻覺;往昔一派繁榮的薩堤斯莊園(郝薇香小姐的家),逐步轉變成一個死氣沉沉、毫無生氣的頹廢之地,成了她自我封閉、與世隔絕的牢籠和監(jiān)獄。而最終把郝薇香小姐的結局設計成死亡,再次體現(xiàn)出狄更斯對郝薇香小姐持有的排斥心理,凸顯集體無意識(男權思想)對于他文學人物塑造的影響。
其實,《遠大前程》中所描寫的大多數(shù)女性人物(如皮普的姐姐喬夫人、艾絲黛拉等等)的人格都是有所殘缺,甚至是畸形的(施嫻靖,2007)。即便畢蒂,作品中唯一一位結局“美滿”的女性,在整個故事發(fā)展過程中,她自始至終只能是被動接受別人的選擇,沒能發(fā)出自己獨立的聲音??梢哉f,《遠大前程》中,狄更斯通過對女性人物塑造和情節(jié)設計,宣揚維多利亞時期理想的女性形象原型,透露出狄更斯的男權主義痕跡,是一種集體無意識的表現(xiàn)。
參考文獻:
[1] 郭榮.狄更斯在小說創(chuàng)作中的潛意識的宣泄——解讀《遠大前程》的自傳色彩[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9,(03).
[2] 李增,曹彥.狄更斯《遠大前程》中的浪漫主義傾向[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06).
[3] 施嫻靖.男權社會中掙扎的女性靈魂論《遠大前程》中郝薇香小姐的形象[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7,(05).
[4] 童慶炳.文學理論新編[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5] 童慶炳.作家的童年經(jīng)驗及其對創(chuàng)作的影響[J].文學評論,1993,(04).
[6] 趙銳.榮格原型批評理論與英國文學作品的互融[J].科教文匯,2008,(07).
作者:徐永紅,上海中醫(yī)藥大學外語教學中心,主要研究方向為英語教育、英語語言文學。
編輯:張玲玲E-mail:sxmzxs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