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成長小說重在對人精神生活中諸多變化的描繪,書寫一個成長主體的生命歷程和精神征程,反映了人類生存發(fā)展的普遍規(guī)律?!拔沂钦l”是成長的核心問題,其哲學追問和心理學探索有助于我們對成長小說中成長“自我”生成的理解,為解讀“自我”的身份和意義提供多種線索。
關鍵詞:成長小說 自我 身份
引 言
人之成長就是在追尋“我是誰,我該向何處去”這個核心問題。米蘭·昆德拉說過:“所有時代的所有小說都關注‘自我’這個謎,您只要創(chuàng)造一個想象的存在,一個人物,您就自動地面臨這個問題:我是什么?通過什么我能被捉住?這是一個基本問題,小說這個東西就是建立在它上面?!蔽膶W如此,哲學和心理學對成長主體的形成和自我的認同及其過程同樣作了有益和不懈的探索。關切個人的自身,認識“自我”這個論題得到了很多哲學家的論證和發(fā)展。
一、“自我”的哲學追問
成長意味著對自我的確認,文學作品特別是成長文學直擊人的存在和自我的體認,闡釋與探究“自我”的屬性與成長的過程。作家從自身、性別、族裔等審視自身或民族的生存狀況,用自我經驗或民族興衰參與建構主體身份,揭示自我成長的艱辛與復雜。這些成長主題的言說實際上試圖尋找的正是“我是誰”這個問題的答案。這種對“自我”存在的追問,文學和哲學可謂殊途同歸。哲學意義上的成長,就是對“主體之謎”的解密,是一個從個體到主體的認識過程,是主體的覺醒。這種對自我的認識,關注你自己其實存在于我們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之中,反思之余,我們或多或少都產生過“自我”存在的疑問,只不過忙忙碌碌的日常生活,讓我們這些普普通通的人們不知不覺暫時忘卻了這些問題,然而古今中外的哲學家和思想家們用他們的智慧言說著“自我”的奧秘,如蘇格拉底用“助產術”教我們“認識你自己”;洛克認為“人的心靈是一塊白板”;休謨則悲嘆“一切都不可知”,等等諸如此類的智慧思考告訴我們“我是誰”這個看似無足輕重的問題卻是那么的舉足輕重。
溯源成長,追問自我,先驗的理性哲學告訴我們“自我”是先天賦予的,是理性的存在,如奧古斯丁的“認識你自己”,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康德的“理性為自然立法”,到黑格爾的“實物即主體”的絕對精神,都堅持這種先驗和理性的自我。后來西方人本主義哲學反其道而行,認為主體性是“非理性生產”。如唯意志主義哲學的叔本華唯意志論認為“世界是自我的表象”,主張“世界是我的意志”;尼采以“強力意志”與“超人哲學”代替了理性重建人的主體性;柏格森的生命哲學用生命存在的精神性本質和心理綿延的分析證明了主體性的非理性存在和生成;存在主義代表薩特以存在先于本質的理念,弘揚自為的、非理性的自我,這些主體的“非理性生成”哲學都與先驗的理性自我背道而馳。隨著思想的發(fā)展,西方馬克思主義、女權主義、后殖民主義、同性戀理論都對先天賦予的“自我”提出質疑。馬克思主義認為自我或者主體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實踐中、在社會關系中逐漸形成的;女性主義認為自我的形成與性別認同緊密相連,所謂性別是社會建構的產物而并非與生俱來,所以“自我”亦是社會的產物;后殖民主義關注的是被殖民者作為自我和主體在后殖民語境中,如何在于殖民者的關系狀態(tài)下淪為“他者”,又如何進行殖民內化或顛覆自我的他者地位和殖民的主體地位。隨著“后現代”的到來,???、德里達等后現代主義學者認為所謂自我,只能解釋為人的歷史化、生物化、社會化的結果,是在社會化過程中的產物,所以“所謂的主體性只是形而上學思維的一種虛構而已,真正的主體性并不存在,主體始終處在被統(tǒng)治、被禁錮的狀態(tài)”。
二、“自我”的心理學探索
心理分析認為外部只是表象,真正的真實存在于人的內心,因此,心理學家們從“自我”的外部研究轉向“自我”的內部探索,對這一成長追尋的對象進行心理解剖。弗洛伊德的“自我結構說”將“自我”分成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認為“自我”這個心理主體是在動態(tài)中形成的,是“本我魯莽的愿望和超我的禁忌,以及外在世界強加的現實之間的中介”,這在本質上瓦解了哲學意義上主體的穩(wěn)定性和完整性。繼弗洛伊德之后,榮格把整體人格的思想作為研究的重點和核心,認為人格應分成自我(self)、個體潛意識、集體潛意識三個相互獨立,同時又相互聯系的部分。他認為,人的自我(self)與自我原型(Self)密切相關,是人格的中心,是指人的現實存在,是人的思維、情感、認知和感知覺的綜合。其后拉康以他所觀察到的幼兒從出生六到十八個月之間的鏡像階段作為出發(fā)點,認為“自我形成的第一步就建立在一個虛妄的基礎上”;鏡像階段是主體“自我”形成的一個重要時期。這一階段中,成長主體的想象界開啟功能,并實現了主體成長的第一次認同,即成長主體在心理鏡像前第一次辨識審視自己與母親理想的虛幻形象,完成了對母親鏡像的想象認同,形成與母親的雙人心理格局。
現代社會心理學創(chuàng)始人之一喬治·赫伯特·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從進化論的觀點出發(fā),論述人的心靈、自我如何從社會背景中產生和發(fā)展,認為自我是在社會經驗與活動中產生并逐步發(fā)展起來,群體亦即社會優(yōu)先于自我而存在,所以自我是一種社會的建構而非先驗的存在。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肯尼思·格根(Kenneth Gergen)的觀點充分體現了“自我”的現代性理解。他借鑒了后現代主義思想,把傳統(tǒng)意義上的自我定義為一個唯一的、自治的個體,具有自我導向和自我依靠的能力,認為在現代,這樣的傳統(tǒng)觀點已經被新觀點——人存在于一種持續(xù)建構和重構的狀態(tài)中所替代,自我是一個關涉觀察角度問題,是商酌的結果,是持續(xù)不斷地建設中的動態(tài)的概念。它是具有關聯性質的,主觀的(relational and subjective),而非分離的、客觀的(separative and objective)。正是在自我與世界的互涉中主觀的參與和洽談,成長個體逐漸解構舊觀念、舊價值、舊身份、舊品行,建構與世界商談后達成的新觀念、新價值、新身份、新品行,這種被迫或主動的自我調適之后,以期與世界達成一致。但是這個協商不是一勞永逸,一蹴而就的,是在不斷地進行中,所以自我也在不斷地進行調整、重構。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成長并不是僅僅發(fā)現,也不是一朵美麗的花骨朵,慢慢培育最后盛開。以此觀之,現代意義上的成長是現代意義的自我的建構與重構過程。
三、“自我”的文學“生成”
哲學意義上的“自我”追問與心理學的“自我”探索是以生物發(fā)展為基礎,探問主體的心理成長和身份構建。這些追尋與探索成為文學創(chuàng)作的理論基礎。作家們用藝術的手法,譜寫人類異彩紛呈、可感可嘆的成長歌弦。成長具有普遍性,每個時期都有困擾年輕人成長的不同主題,不同時代的文化精神又為人們面對成長的困惑與挑戰(zhàn)提供了不同的思考和解決途徑。從亞里士多德開始,作家和思想家們不斷地思考怎樣用藝術來凈化人們和感召人們直面人生,直面社會,怎樣使人們克服困難、征服心魔、抵御誘惑,最終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從而找到自我,達成個體的成長,實現自己的價值。各個民族都有豐富多彩的成長小說。一般而言,這些小說以民族、國家為背景生動展現出主體“成長之謎”,這些個體成長眾生相進而隱喻為民族寓言而存在。眾多成長小說的主人公要么是處在民族社會轉型或改革時期,像中國成長小說等,要么是像美國“邊緣”少數族裔成長小說一樣,將成長主體放置在一個多元文化的背景中。因此,原本自然意義和生命存在意義上的“成長”,因為社會轉型和更迭的巨大牽引力而演變?yōu)閹в袕娏乙?guī)訓意味的“生成”(generation)。成長主人公身體成長、精神成長和心理成長都表現出經受社會文化或者主流文化(如美國白人文化)模造的“生成”特征。臺灣學者黃金麟指出:“身體生成指的并不是一種身體的生物性誕生或創(chuàng)造,而是指稱一種在肉體既存的情況下所進行的政治、經濟、軍事、社會和文化模造。這種社會加諸在自然條件上,從而產生的身體改變,是身體生產這個概念想要凸顯的境況?!北热缭谥袊砷L小說中,成長主體的身體在擺脫封建倫理道德后會再次被國家以“解放”的名義收編,接受身體工具化和國家化的改造而“生成”;美國“邊緣”族裔成長小說中的成長主體更多的是接受主流文化的規(guī)約而生成。
主體心理成長和身體成長一樣,也具有相當鮮明的“生成”意味。成長主體心理三個階段的發(fā)展過程,隨時隨地都要受到“小他者”和“大他者”的介入和引導。首先是鏡像階段中,成長主體的心理建構面臨著作為“小他者”的母親的情感干擾和心理壓力。無論是“母親的兒子”還是“母親的女兒”都因為對母親鏡像既抗爭又認同的兩難而陷入心理成長的焦慮,甚至表現出神經質的心理癥候,這在中國和猶太成長小說中表現尤為突出。其次,后鏡像階段中父親鏡像的闖入,打破母子二元心理格局,使成長主體的心理生成增加更復雜、更難處理的問題和困難。再者,成長主體的心理版圖上一旦父親之位虛位以待,“大他者——象征之父”必然乘虛而入。成長主體在心理上接受秉承“象征之父”律法的啟蒙者的面像介入與話語導引,就意味著他們接受和認同了“象征之父”所代表的社會秩序和社會心理。從成長主體心理成長的這三個階段來看,成長主體實際上是在經歷著心理生成過程。相比而言,精神成長的生成性要弱于身體成長和心理成長。意義意志作為來自精神維度的力量,驅動著人們不斷地發(fā)現生命存在的目的和意義,并尋求超越生存的終極意義。成長主體在成長過程中對生命意義不斷追問的意志,可以看做是他們在精神維度上的自我生成。成長主體的精神發(fā)育離不開這種意義意志的支持。成長主體只有明確意識到“意義”至于生命存在的本質性,才能主動去揭示意義的具體內涵。
結 語
“斯芬克斯之謎”這個象征性謎語的解釋在于“向精神呼吁:‘認識你自己’!”發(fā)現“自我”之時正是成長之關鍵時刻。哲學上的“自我”強調自我發(fā)展是發(fā)生在現實世界中的某種客觀對象;心理分析更注重于“自我”人格的建構與重構;文學意義上的主體“生成”從某種程度上忽視了生命原初意義上的成長,從而對身體成長、心理成長的某些自然奧秘缺乏更深入、還原式的揭示,但這種“自我”的認識與“生成”是在特定語境、特定種族、特定時空下的限定成長,于我們把握“自我”這一成長對象,理解個體成長所具有的宏觀的社會文化的示范性更具有現實的理解意義。
參考文獻:
[1] 米蘭·昆拉德.小說的藝術[M]. 夢湄譯. 三聯書店,1992.
[2] 曼·弗蘭克(Manfred Frank).正在到來的上帝——關于一種新神話的講演錄[A]. 章國鋒譯.中國現象學網,http://www.cnphenomenology.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380/c7.
[3] Paul Brinich, Christopher Shelly. The Self and Personality Structure[M]. McGraw-Hill Education(Asia) Co. Peking University Medical Press, 2008.
[4] 褚孝泉. 編者前言.拉康選集[M]. 上海:上海三聯出版社,2001.
[5] Gergen, Kenneth J. The Saturated Self: Dilemmas of Identity in Contemporary Life[M]. New York: Basic books, 1991.
[6] 黃金麟. 歷史、身體、國家——近代中國的身體形成(1895-1937)[M]. 北京:金星出版社,2006.
[7] 黑格爾. 美學(第二卷)[M]. 朱光潛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基金項目:本成果系湖南省教育廳一般項目“塞林格《麥田里的守望者》研究與美國成長小說傳統(tǒng)”(10C1013)階段性成果
作者:寧云中,湖南文理學院外語學院講師,上海外國語大學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學。
編輯:張玲玲E-mail:sxmzxs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