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朗明月高懸夜空,光照人間。歷代文人墨客總愛攜月亮入詩,他們寫月圓月缺、寫春月秋月、寫古月今月、寫月形月涌也寫月出月落。他們借這枚亙古不變的月亮表達他們的思念與渴望、憧憬與幻想、困惑與迷茫、歡樂與憂傷……
太多的詩中嵌著月亮,這枚月亮寄托著人們太多的情思。筆者做了梳理,對古詩詞中的“月亮”意象作了如下的歸納。
1、月亮寄托了人們對故鄉(xiāng)和親人的思念之情
古典詩詞中望月思鄉(xiāng)是很多詩人都涉及的傳統(tǒng)主題。舊夢重溫的情思,月亮成為詩人鄉(xiāng)愁最無言的見證,詩人懷念家園、親人的情思,常寄托于明月,真可謂“明月千里寄相思”。如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靜夜思》)作客他鄉(xiāng)的人,思鄉(xiāng)心切,總想望見家鄉(xiāng),于是登高遠眺。因為此時的月亮正成為游子與故鄉(xiāng)親人之間的中介,大家的視線都在月亮上相交,月亮在人們的心理上縮短了地理上的距離。遠隔千山萬水的親人、朋友,彼此都心存美好的愿望,都希望“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一個普普通通的月亮,經(jīng)過人們的一番加工,成了最能表達人們的離愁別恨之物了。
2、月亮寄托了戀人間的相思之情
縱觀古代與月相關(guān)的詩,借月抒情的作品不勝枚舉。題材有閨情、鄉(xiāng)思、送別等等,這些都成為月亮詩的基本主題。而這些主題中,尤以愛情詩數(shù)量居多,成就居高?!豆旁娛攀住っ髟潞勿ā罚骸懊髟潞勿?,照我羅床緯。憂愁不能寐,攬衣起徘徊?!边@是一首思婦懷念遠游丈夫的閨情詩。開頭寫景,把主人公放在一個特定的環(huán)境中。夜深人靜,明月皎潔,流光透過羅帳灑在床上。她一人獨守空幃,寂寞凄涼。因此,這明月的流光便成了誘發(fā)物,引出她積郁內(nèi)心的不盡愁思。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則把思婦的相思舉動生動地表現(xiàn)出來了。思婦看到了月亮便勾起了心中的思念,因而無比煩躁,想把月亮拒之眼外,以免又勾起相思??墒前押熥泳砥饋?,月影還是趕不走,不停地拂走搗衣砧上的月影,但怎么拂它都在。相思之情,無法排遣。
3、月亮寄托著文人的失意之情
人們在現(xiàn)實社會中懷才不遇,仕途潦倒、孤獨無依、屢遭苦難之時,也常常把這種情感寄托于月,月亮在失意者筆下成為了孤月、冷月、寒月。杜甫的《月》詩中有“斟酌姮娥寡,天寒奈九秋”的詩句。詩人借寫嫦娥,來寫自己孤寂悲涼的人生晚境。寡居月宮的嫦娥,元法忍受月宮的孤寂苦寒,她只得獨自一人,自斟自酌,以打發(fā)死一般寂寞的日子。詩人孤身年老,漂泊西南,有家難歸,這和嫦娥的處境多么相似!
4、月亮象征著宇宙的永恒
月亮孤懸天際,它喚起了人們蒼茫浩渺的宇宙意識和歷史意識,讓人們產(chǎn)生一種尋求生命真諦的哲人式的感悟,它啟示著人們對宇宙永恒的思考。在這種心態(tài)中,明月意象常作為永恒的象征。詩人站在月光下便有一種掩飾不住的思古幽情,月亮此時也成了閱盡滄桑的見證。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中曾寫道:“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詩人在月下神思飛躍,他將月亮與人生緊緊聯(lián)系,探索著人生的哲理與宇宙的奧秘。個人的生命是短暫即逝的,而人類的存在是綿延久長的,因之,“代代無窮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
“多情只有春庭月,猶為離人照落花?!睉覓煸谥袊诺湓妷峡盏脑铝潦敲利惖摹⑹嵌嗲榈?。她是一種道具、一種背景、一種氣氛,更是一種文化符號、一種情感媒介。她的空明、澄澈、高潔的品性,她的暗示、隱喻、象征等效用,令無數(shù)詩人傾倒。于是,月亮意象無處不在地滲入古典詩詞的字里行間,鑄就作品的血脈和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