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對人們精神領(lǐng)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nèi)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而中小學“語文”課程作為基礎(chǔ)教育的主干課程在學生受教育乃至將來可持續(xù)發(fā)展過程中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如何上好語文課,通過《狐假虎威》范文來談談文本價值取向的幾點思考。
關(guān)鍵詞:文本價值取向;思維能力;領(lǐng)悟
語文教育,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漢語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
長期以來,語文教學在中小學教學過程中始終是個難點。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是每個教師追求的目標。所謂“語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聽和讀以及學生對文章的思考和判斷的能力;而語言文字的表達能力,則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說和寫。對于說和寫,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寫的字好,語言順暢,有寫作能力”,而對于學生對文章的思考和判斷能力的培養(yǎng),就是要引導學生形成對“正確”和“錯誤”的理解和判斷的能力,最終形成健康的“人格”。語文教學之所以不同于理科教學,不同于其他文科教學,就在于它具有自身獨特的本質(zhì)屬性,這本質(zhì)屬性就是聽說讀寫的教學以及對事物的判斷能力。而語文教學若能真正實現(xiàn)這語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我們還愁沒有真正能夠接班的后繼人才嗎?
語言文字是人類社會用于交際的最基本的重要工具,現(xiàn)代社會對學生的語文需求也集中表現(xiàn)在語言文字的理解和表達能力上面。假如我們的語文教學能達到或基本達到這個要求,我們的學生畢業(yè)之后,能以“過硬的本領(lǐng)、健康的人格、敏銳的判斷力”面對社會的語文需求,我國的基礎(chǔ)教育還有什么遺憾?
語文教學在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的同時,必須重視學后對事物的正確判斷,要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養(yǎng)成學生對任何事物的多角度思考的習慣?!皺M看成嶺側(cè)成峰”,任何事物從不同的角度看就會有不同的認識?!逗倩⑼肥且黄?jīng)典的“老”課文。故事的情節(jié)我們都很熟悉。但教這樣的課文,到最后總該讓學生領(lǐng)悟點什么,懂得些什么。而這個問題事關(guān)“文本的價值取向”。在教學《狐假虎威》這一課時,課堂上出現(xiàn)了這樣的情況:
師:學完課文后,你認識了怎樣的狐貍?
生:我認識了一只狡猾的狐貍。它借著老虎的威風嚇跑了百獸,老虎被狐貍騙了。
生:我覺得這只狐貍還是挺了不起的,用自己的智慧戰(zhàn)勝了強大的老虎!(其他學生也頗有同感,爭先恐后地說)
生:狐貍真聰明,會隨機應變。
生:以后我們遇到緊急情況,也應該像狐貍那樣機智、勇敢。
師:同學們有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這兩種觀點背后有沒有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
生:狡猾和聰明都要會動腦筋。
生:狡猾的人動腦筋做壞事,聰明的人動腦筋做好事。
師:說得真好,狡猾和聰明的智慧含量是等同的,不同的是目的。那同學們想用你的腦筋來做好事還是做壞事呢?
生:(都答)做好事。
師:看來,你們都是聰明的小朋友。狐貍肯定是做了太多的壞事,才落得個狡猾的臭名聲。但在這一課中,狐貍欺騙老虎固然不對,可它為什么這么做呢?
生:為了救自己的命,不這么做會被老虎吃掉的。
師:救自己是做壞事嗎?
生:不是,那是一種機智。
師:同學們,壞人也有不做壞事的時候,好人也不能保證做的都是好事。
反思:我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想法,會這樣引導學生來理解文本的價值取向?因為我認為這篇課文存在理念缺陷。
首先,看待事物應該一分為二,不應該一棍子打死。不能因為狐貍以前的行為,就烙上永久的“狡猾的壞蛋”的烙印。我們從寓言中得出的應是能應用于我們自身的道理。如果我們僅憑以前的行為就判定一個人的品性,那許多的學生豈不是都會受到傷害,寬容不是我們一直提倡的嗎?
其次,對人物的評價應該就事論事。在這個寓言故事中,狐貍代表的是弱勢群體之一,老虎則是兇殘的強者。一個弱者在強者的爪下,動腦筋保住了自己的性命又有何不可呢?難道一定要看到悲劇的發(fā)生嗎?況且在這過程中,狐貍并沒有對別人造成傷害。誰能保證老虎的肚子僅需一只狐貍就填飽了呢?之后就不會去傷害其他小動物呢?相比較狐貍借老虎的威風把小動物嚇跑,幸事矣。
最后,文本價值取向也該貼近學生的生活實踐。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的學生也會像狐貍遇見老虎一樣遇見壞人,真到此時,誰都希望孩子們能想方設法逃離魔爪,狐貍的機智難道不值得借鑒嗎?在應對學生傷害事故的指導方法中,就有教學生不要以語言、肢體動作等激怒侵犯者,盡量順從其意思爭取機會逃脫。這不就是最好的詮釋嗎?教育,絕不應該停留在無用的說教,現(xiàn)實的價值要珍貴得多。怎么教,都不能把孩子給教傻了。
盡信書不如無書。在語文教學上我們不能只相信教參上的一家之言,應該多一些質(zhì)疑和思考,改革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塑造孩子積極健康的價值觀,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因為當今世界日趨激烈的經(jīng)濟競爭和綜合國力的較量,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A(chǔ)教育必須以人格的形成為起點,全面推進素質(zhì)教育,著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只有這樣,我國教育才能為國家培養(yǎng)出高素質(zhì)的勞動者,才能在未來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件天瑞,堅持以學生為主體進一步創(chuàng)新教學理念[J],西安社會科學,2009-06
[2]斯琴,淺析小學語文教育中的語感培養(yǎng),新課程:教育學術(shù)版,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