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普遍感到物理難學。下很大的工夫但成績不高,例題能看懂,但自己不會做,靈活一些的問題無從下手,久而久之對于學習物理的興趣打擊不小,這些問題的存在主要是由于對知識缺乏理解,“學而不思則罔”,學習物理知識切忌生搬硬套,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概念、規(guī)律不能死記硬背,要深刻理解、揣摩、總結方法、總結規(guī)律?!笆谌艘贼~不如授人以漁?!惫P者在這里就學習物理的理解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對基本概念要深刻領悟
物理基本概念并不多,但都很重要且語言精練邏輯緊密,首先對重要的概念要熟記,弄清其內涵、實質,其次在問題中加深理解不斷在認識上升華。如:密度概念是初中物理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之一,即:單位體積某種物質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的密度。對它,我們首先要做到記住其本身,其次要知道反應物質質量與體積間的關系,它反映的是不同物質的屬性,如何理解屬性的含義對密度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一般不同的物質各有不同的密度而同一種物質的密度通常是相同的,密度是區(qū)分不同物質的一種標志,物質的密度與物體位置、形狀、狀態(tài)、溫度等因素的變化沒有關系,還應注意一些特殊性的存在,如:水和冰是同一種物質,但密度卻不同。再如:氣體密度也很特殊,氧氣瓶中的氧氣用去一部分后瓶中的氧氣密度會減小。再深一步理解,就是對概念本身的拓展,如:密度中的混合物密度就是很好的例子,合金、鹽水等混合物有關問題中應嚴格按照密度定義去推算,切莫用兩種物質的密度去求平均。從概念出發(fā),只有理解密度即為這種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那么混合物的密度也應為單位體積混合物的質量即為混合物密度。
二、對基本規(guī)律、定理要深挖其內涵及外延
如:學習“牛頓第一定理”時,“一切物體在不受外力作用時。總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如果只注意規(guī)律的表面,不少同學認為牛頓第一定律在實際中沒有多大用處,因為現(xiàn)實中沒有不受力的物體,其實不然,在學習中我們應深挖其內涵拓寬其外延,物體不受外力時,可能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而現(xiàn)實中的物體均受外力,那又應如何理解這些物體的狀態(tài)呢?這就需要大家去分析物體受外力時,運動狀態(tài)就一定會改變嗎?現(xiàn)實中受力物體有沒有靜止的呢?有,那么它們受力又有何種特點?更近一步分析,得出物體受力時也可能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而它們一定是受到了平衡力的作用,其合力為零和物體不受力時表現(xiàn)的狀態(tài)一樣,物體如果受到非平衡力作用,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就一定要改變,只有這樣同學們才能對運動和力的關系有全面、深入、正確的理解,即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而并非古希臘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指出的力是維持物體狀態(tài)的原因。
再如:學習“歐姆定律”時,歐姆定律是電學中非常重要的基本規(guī)律,貫穿電學的始終,是它把電學的三個基本物理量聯(lián)系在一起,即:“導體中的電流與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與導體的電阻成反比。”這里兩句話三次都提到“導體”,這就要求大家在應用歐姆定律計算時,特別重視I、U、R三者之間必須是嚴格對應的:①應用中同一導體的I、U、R要嚴格對應,切莫張冠李戴,求哪一段導體的電流就必須用它的電壓和它的電阻的比值才能求得它的電流。②如果電路有幾種狀態(tài),同一用電器的電流和電壓有變化時還要注意同一狀態(tài),可能I、U是同一用電器的電流和電壓但不是同一狀態(tài),也不能用在同一式子中去計算電阻,只有注意到一一對應,才能靈活應用此規(guī)律在電路中做各種判斷和計算。
三、在物理規(guī)律和實驗結論的總結上要深刻、準確
如:研究歐姆定律中電流與電壓關系時,對于實驗結論的總結應深刻準確,即:在電阻一定時導體中的電流與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學習中不少同學并不理解只記住了正比,但至于是“電流與電壓”還是“電壓與電流”并不重視,經常把“電流與電壓成正比”敘述成“電壓與電流成正比”,這是完全錯誤的,這是與物理實際相違背的,因為是電壓影響電流而并非電流影響電壓,電壓是因電流是果。只有注意到這些物理事實,才能把它們之間的關系把握準確。再如:光學中光的反射定律敘述兩角關系時,一定是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說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因為先有入射光線而后才產生反射光線,入射是因反射是果。
再如:研究動能大小決定因素時,讓質量相同的小球從同一斜面的不同高度滾下來,觀察它們在平面上推動木塊前進距離長短,不少同學總結結論時錯誤總結成:小球在斜面上高度越高其動能越大。并沒有弄清為什么要控制小球在斜面的不同高度,如果學生理解了控制高度是為了控制小球在平面上的速度,高度越高,平面上小球的速度就越大,因此正確的結論應為:在質量相同時,小球的速度越大其動能就越大。
學好物理并不難,難在是否用心學,難在是否有好的學習方法。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課堂教學中多教給學生一些方法。在學法上多指導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自己總結規(guī)律、總結方法,變知識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