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念,即在文章中設置—個疑問或矛盾沖突,以便引起讀者急切的期待和熱烈的關注。它的特點是:文章開頭先將疑問懸起,造成一種期待,或一個謎團;接著慢慢道來,引領讀者一層層解開包袱,一步步向答案靠近;最后抖開謎底,解開懸念,真相大白。文似看山不喜平,曲折變幻、波瀾起伏的情節(jié)最能吸引讀者。
例如,《孔明借箭》片段,前文提到周瑜藏起鐵器工匠,使孔明在三日內造十萬支箭簡直不可能實現。在這種情形下,孔明仍然接連兩天不見動靜,開始使人心懸。隨著情節(jié)的發(fā)展,到了第三天凌晨,孔明密請魯肅上船同去取箭,令人生疑。說是取箭,孔明卻促舟前往曹營,船近曹營時又令軍士擂鼓吶喊。這一連串的懸念使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波瀾起伏。如此,讀者不斷地期待,直至謎底解開才算舒一口氣。
運用懸念法,能增強文章的故事性,推動情節(jié)的發(fā)展,使文章波瀾迭起,激發(fā)讀者的閱讀興趣;還能充分展示人物的性格和事件的內涵,讓讀者獲得享受和啟迪。我們再來看吳敬梓的名篇《儒林外史》中的精彩片段:
嚴監(jiān)生喉嚨里痰響得厲害,總是不斷氣,還把手從被單里拿出來,伸出兩個指頭。他的大侄子走上前來問道:“二叔,你莫不是還有兩個親人不曾見面?”嚴監(jiān)生把頭搖了兩三搖。二侄子走上前來問道:“二叔,莫不是還有兩筆銀子在哪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兩眼睜得溜圓,把頭又狠狠搖了幾搖,越發(fā)指得緊了。奶媽拖著哥子插口道:“老爺想是兩位舅爺不在眼前,故此記念?”他聽了這話,把眼閉著搖頭,那手只是指著不動。趙氏慌忙揩揩眼淚,走上前道:“爺。別人都說的不相干,只有我曉得你的意思!你是為那燈盞里點的是兩莖燈草,不放心,恐費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莖就是了。”說罷,忙走去挑掉一莖。眾人看嚴監(jiān)生時,點一點頭,把手垂下,頓時就沒了氣。
名家高手的細節(jié)描寫,通常不會用平鋪直敘的方法簡單地一掠而過,而是濃墨重彩細細刻畫。上面的例子如果寫成嚴監(jiān)生伸出兩個指頭后,“趙氏”明白他的意思,挑去一莖燈草,他就斷了氣,那樣寫就顯得平淡而索然無味。為此,作者對這一情節(jié)作了精心的構思,進行了藝術處理。首先用曲筆,讓兩個侄子和奶媽三番五次對他的“兩個指頭”的含義一一猜測,有意制造懸念,以吸引讀者的好奇心。直到最后,他的夫人“趙氏”才猜出嚴監(jiān)生不斷氣的原因僅僅是因為心疼“兩莖燈草”。這一結局大大出乎讀者的意料。曲筆、懸念的設置,使這個典型細節(jié)給讀者留下了鮮明印象,烘托出嚴監(jiān)生至死不改的“守財奴”形象,給中國文學的人物畫廊增添了精彩的一筆。
懸念法作為一種寫作手法,我們并不陌生。初中傳統(tǒng)課文《棗核》《驛路梨花》就是運用懸念法構思的成功范例。
《棗核》一文,寫的事情很簡單:一位美籍華人托“我”帶幾枚棗核給他,試種在他家后花園里以解他的思鄉(xiāng)之苦。但文章在情節(jié)安排上卻懸念迭起,引人入勝,可謂尺水興波。由朋友索要棗核起筆,開篇就設置懸念——用途蹊蹺;朋友得到棗核如獲至寶,用途仍秘而不宣,還“故弄玄虛”,使懸念更吸引讀者;直到“我”踏訪后花園談話中才說明索要棗核的原因,解開懸念。以棗核的用途設懸念,使這篇不足千字的短文寫得有張有弛,搖曳多姿,始終緊緊吸引著讀者。
課文《驛路梨花》淋漓盡致地展示了懸念美的風采。貫穿全文的一大懸念是:誰是小茅屋的主人?圍繞這一懸念,文章層層布疑、層層釋疑:當深山月夜,我們正為無處落腳而焦急不安之時,卻意外地看到梨樹林旁出現了一座籠罩著神秘色彩的小茅屋:竹篾泥墻,房門反扣,白木門板上用炭黑寫著“請進”兩個字,然而“屋里漆黑,沒有燈也沒有人聲”“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這一設問,恰是讀者的疑團,領起全文的第一個懸念就自然產生了。我和老余水足飯飽之后,懷著滿意和愉悅的心情猜測主人也許是“一位守山護林的老人”時,一個須眉花白,手提明火槍,肩扛一袋米的瑤族老人“站在門前”了。我們以為瑤族老人是“主人”,而老人說不是。二設懸念:這老獵人不是主人,誰是主人呢?老人說他從一個趕馬人哪里知道主人是“對門山頭上有個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第二天早上,當一群哈尼小姑娘出現時,我們喜出望外,認定這次一定找到了主人。當我們要感謝哈尼族小姑娘時,她說:“不要謝我們!房子是解放軍叔叔蓋的。”三設懸念:解放軍為什么蓋小屋呢?“是為了方便過路人,是雷鋒同志教我們這樣做的?!惫适虑楣?jié)懸念迭起,環(huán)環(huán)相扣,波瀾起伏,韻味悠長,常常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極富戲劇性,收到了最佳的藝術效果。
懸念這種寫法,能使一個平淡的故事變得引人入勝,我們完全可以學習、模仿它。作文貴在創(chuàng)新。巧設懸念,正是我們在寫法上尋求出新的重要途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