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年近六十歲的“老頭子”在敵人緊緊封鎖的水面上,來去自如地出沒蘆花蕩,里外交通,給葦塘里的人送來柴米,有時還帶來一兩個從遠方趕來的干部。他巧妙地與敵人周旋,自信地與敵人作斗爭。是什么力量鞭策著他不辭辛勞?是對飽受蹂躪的鄉(xiāng)土的一腔熱愛。超越生死,他用一只小船承載起保家衛(wèi)國的責任。(孫 犁《蘆花蕩》)
南斯拉夫老婦人育乞西在納粹密集的炮火中,爬出藏身的地窖,爬過燒焦了的土地,費盡精力掩埋了蘇聯(lián)戰(zhàn)士,并將珍藏了四十五年的結婚喜燭點燃在烈士墳頭。是什么力量驅使著她不畏生死?是對侵略者的深仇大恨。超越國界,她用明晃晃的蠟燭表達了對捍衛(wèi)和平者最崇高的敬意。(西蒙諾夫《蠟燭》)
雨果不顧正被迫流亡格尼塞島的處境,發(fā)表了《就英法聯(lián)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痛斥聯(lián)軍是強盜,憤怒譴責他們毀滅東方文化的罪惡行徑,絕不迎合當局。是什么力量支持著他不懼強權?是對正直的良知的信仰。超越狹隘,他用紙筆書寫著反對侵略、尊重文明的高尚宣言。(雨 果《就英法聯(lián)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
【角度點撥】1.總有一種力量支撐著你我他。2.正義的力量是無窮的。3.超越小我,方有大世界。4.正義永遠是人類追求的良知標桿。
二
1941年10月21日,南斯拉夫克拉庫耶伐次,納粹在這座小城大肆屠殺,一天之內(nèi),殺死7000多人,其中包括300個孩子,鮮血染紅了350多英畝的土地。南斯拉夫人民沒有忘記這段沉重的歷史,從1945年起,每年10月21日,成千上萬的人從四面八方來到這里,舉行悼念活動。南斯拉夫的塞爾維亞人就這樣年年不間斷地表達他們的歷史感,表達他們對暴力的反抗和對自由的執(zhí)著。(聶華苓《親愛的爸爸媽媽》)
【角度點撥】1.戰(zhàn)爭只能摧毀人的肉體,不能摧毀一個民族的精神。2.和平是人類的共同心愿。3.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4.時間不會使記憶淡化。
三
作家聶華苓在南斯拉夫克拉庫耶伐次參加悼念活動時,聽說了一個動人的故事。47年前納粹大屠殺時,孩子們就從課堂里被抓走,還有十幾位老師。有一位老師,納粹要他合作,他說:“開槍吧!我給孩子們上最后一課!”在這生死攸關的一瞬,是跪著生,還是站著死?這位老師大義凜然,寧死不屈,用行動給孩子們上了最生動的一課,讓我們不僅感受到納粹的滅絕人性,更令人震撼的是南斯拉夫整個民族的英勇。這是南斯拉夫人民心中永遠的痛,也是留給世人永遠的感動。(聶華苓《親愛的爸爸媽媽》)
【角度點撥】1.生命的抉擇。2.最精彩的一課。3.高尚的精神永不死。4.崇高的精神是民族的支柱。5.永恒的瞬間。
四
為建一座擁有高高臺階的新房子,從而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父親憑自己一身力氣,苦干了大半輩子,起早貪黑,種田、砍柴、撿卵石、編草鞋,一年到頭沒歇過幾天。他一磚一瓦地撿,一分一角地攢,積銖累寸,終于蓋起了新屋,砌上了九級臺階。父親有不甘人后、自尊自強的夢想,有拼命硬干、堅忍不拔的毅力,有腳踏實地、執(zhí)著不懈的追求,他用誠實的勞動來興家立業(yè)。父親站在自家的新臺階上,終于摘到了他夢寐以求的那枚叫做“尊重”的果實。父輩的夢想與追求,在子女的眼里,或許并不精彩,但他們血管中流淌的那份實干、堅毅的“生命因子”,恰是擎托生命高度的支點,恰是支撐事業(yè)輝煌的砥柱。(李森祥《臺階》)
【角度點撥】1.唯有不懈努力方能改變現(xiàn)狀。2.夢想是前進的動力。3.堅忍的意志是生命的支柱。4.自強方能贏得尊重。5.要實現(xiàn)夢想就得腳踏實地。
五
老王的一生凄涼貧苦,眼睛不好,僅靠一輛破舊的三輪車維持生計,可“文革”期間載客的三輪車被取締,他只能湊合著打發(fā)日子。他打了一輩子光棍,孤苦伶仃地住在荒僻的小胡同破破爛爛的小屋里。但是老王心好,老實忠厚。盡管貧病交加,可是他做生意誠信厚道,從不多收一分錢,不掙昧心錢;而且常愿意盡義務,樂于助人。老王非常講感情,講仁義,知恩必報,去世前一天還硬撐著拿了香油、雞蛋上門感謝曾幫助過他的楊絳:“有一天,我在家聽到打門,開門看見老王直僵僵地鑲嵌在門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輪的座上,或抱著冰傴著身子進我家來,不顯得那么高。也許他平時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兩只眼上都結著一層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說得可笑些,他簡直像棺材里倒出來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髏上繃著一層枯黃的干皮,打上一棍就會散成一堆白骨。我吃驚地說:‘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嗎?’他‘嗯’了一聲,直著腳往里走,對我伸出兩手。他一手提著個瓶子,一手提著一包東西?!保?絳《老王》)
【角度點撥】1.生命的品質在于忠厚、善良。2.人性的光輝不因苦難而泯滅,卻因苦難而璀璨。3.感恩是一種美德。4.誠信最美。5.互助才能走過“嚴冬”。
六
20世紀初有一種特殊職業(yè)——信客。信客終年跋涉,非常勞苦,除了散發(fā)及接收信、物,還有大量繁雜的額外工作,如代讀、代寫書信,代辦喪事交送遺物等,來回奔勞,胃病和風濕病成了職業(yè)病。而信客收入微薄,沿途投宿,揀便宜的小旅館住,吃飯盡找那種“可以光買米飯不買菜”的小店,最痛苦的是有時還要忍受無端的猜疑、侮辱、誣陷。但信客任勞任怨,待人寬容,恪盡職守。信客,關鍵在一個“信”字,為了守信用,信客不知付出了多少不為人知的辛勞。老信客僅僅因裁下窄窄的一條紅綢,就被人糟蹋了一生的名譽,再也抬不起頭。信客的腳步,是鄉(xiāng)村和城市的紐帶。年輕信客死時,人們紛紛前來吊唁,有不少人還從外地特地趕來。(余秋雨《信客》)
【角度點撥】1.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2.誠信是立身之本。3.忍辱者方能負重。4.平凡與偉大。5.生命的價值在于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