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謝中書書》寫于南北朝時期,當時政局動蕩,不少文人墨客遠離塵世,寄情山水以求得精神上的解脫,本文便是如此。在文章開頭,作者用“山川之美,古來共談”引出話題,可謂開門見山,提綱挈領。接著,作者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清麗秀美的山水圖。文章最后,作者用“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作結,看似突兀,實則耐人尋味。
《記承天寺夜游》一文寫于公元1083年,為蘇軾被貶官黃州時所作。蘇軾因反對王安石變法而遠離朝廷,心情抑郁,悲涼失意,本文即是這種心境的真實寫照。文章開頭交代了夜游承天寺的緣由:月色入戶,夜不能寐,于是找張懷民同游。接著,作者為我們描繪了月光下承天寺的美好景致。兩個有著共同遭遇的人漫步在如此幽靜的夜色之中,舉頭望月,抑或低頭沉思。心中多少委屈,無從訴說,也無需訴說。
這兩篇短文,都有對自然景物的獨到描寫,但作者在其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卻有所不同。前者表達的是作者沉醉山水、悠閑自得的愉悅之情。陶弘景一生博學多識,讀書萬卷,六經(jīng)諸子史傳無所不通。齊武帝時,陶弘景辭官歸隱茅山,不與世交,徜徉于山水之間,以聽松濤、吟詞詠賦為樂。東陽郡太守沈約等人,曾多次書信相邀,他卻從不赴約。梁武帝對他亦恩愛有加,但屢請不出,每逢吉兇未卜或國家大事都要請教陶弘景,是謂“恩禮愈篤,書問不絕”。一個不愿做官的人,連皇帝都請不動他,心中自然是無所牽掛,怡然自樂。而后者所表達的思想情感既有作者遭受排擠、壯志難酬的無奈哀愁,也有漸老漸熟,平淡致遠、悠閑曠達的超然情懷。蘇軾為官之時,正是北宋王朝開始出現(xiàn)政治變革之日,可謂繁榮背后暗
藏著危機。蘇軾一生關注百姓疾苦,反對王安石變
法,認為王安石所倡導的新法有損百姓,于朝廷不
容,從此被迫離京。其心境可謂一言難盡,微妙而復雜。閱讀時同學們要細細品味!
縱觀近幾年的中考題,主要考查
兩文與其他文章的對比閱讀,尤其
是《記承天寺夜游》一文考查知識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詞語解釋。詞語解釋一般以注釋為主,如“念”“相與”“中庭”“空明”“但”等,對古今詞語不同的詞語“戶”“蓋”也有考查。這就要求同學們重點識記課文注釋及古今不同的詞義,答題時要準確無誤。
2.句子翻譯。如:“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薄跋嗯c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狈g句子時,首先要落實重點字詞,其次要能把文言詞語與現(xiàn)代漢語一一對應,最后還要通順、流暢。
3.品析描寫月色的名句。品析描寫月色的名句“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首先要從比喻的修辭入手,分析修辭的妙處;其次要從句子描繪的境界入手,分析美景給人的特點。
4.探究結尾的深意。探究結尾“閑人”的深意是經(jīng)??嫉降?。在答題時,同學們一要注意聯(lián)系時代背景,二要力求全面,把“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這些意思都要答出來。
(2010年福州市中考語文試題)比較閱讀甲文《答謝中書書》和乙文《記承天寺夜游》,完成1~4題。
【甲文】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乙文】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1.用“/”為文中畫線句子標出停頓。
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2.解釋下列黑體的詞。
(1)曉霧將歇 ( )
(2)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 )
(3)懷民亦未寢 ( )
(4)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
3.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沉鱗競躍。
(2)相與步于中庭。
4.填空。
(1)甲文寫景動靜相襯,其中通過生命活動的描寫,為景增添動感的語句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乙文寫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
(2)甲、乙兩文都寫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繪了“ ______________ 之美”,乙文描寫了“ 之美”。但兩文表達的思想感情卻有所不同,甲文表達了作者的
思想感情;乙文則把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復雜的思想感情濃縮在文
中“______________”的語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