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通俗的比方
魯迅反對說教,主張用形象來表達理念。
他有兩個最經(jīng)典的論說——“鐵屋子”與“大宅子”。
“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里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F(xiàn)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shù)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么?”
這是魯迅寫在《吶喊·自序》中的一段話,“鐵屋子”就是比喻當時的中國社會現(xiàn)實,十分形象而真切。
“譬如罷,我們之中的一個窮青年,因為祖上的陰功(姑且讓我這么說說罷),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問他是騙來的,搶來的,或合法繼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換來。那么,怎么辦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來’!”
這是魯迅《拿來主義》一文中的論述,“大宅子”用來比喻傳統(tǒng)的中國文化遺產(chǎn),喻象非常豐富,寓意極為深刻。
(五)傳世的警語
魯迅絕少有輕吟淺唱的情調(diào),更多的是飽經(jīng)滄桑式的凝重與冷峻,這是一種孤高超俗的人格與智慧。
他論人的隔閡:“人和人的魂靈,是不相通的?!保ā稛o花的薔薇之二》)
他論人的進步:“不滿是向上的車輪,能夠載著不自滿的人類,向人道前進。”(《隨感錄·六十一·不滿》)
他論人的開放:“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拿來主義》)
他論人的堅忍:“石在,火種是不會絕的。”(《“題未定”草》)
他論人的修養(yǎng):“改造自己,總比禁止別人來得難?!保ā墩撁P之類》)
他論人的境遇:“家是我們的生處,也是我們的死所?!保ā都彝橹袊尽罚?/p>
這些警語,十分精辟而深刻,至今仍然放射著絢麗的光彩,有著極強的穿透力,讓我們清醒與振作。
正如蔡元培先生為《魯迅全集》作序所說:“他的感想之豐富、觀察之深刻、意境之雋永、字句之正確,他人所苦思力索而不易得當?shù)模秃茏匀坏貙懗鰜?,這是何等天才!又是何等學力!”
【那秋生/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