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一位學者說過:“人出生的第一聲是啼哭,而不是笑!”人生與苦難密不可分,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因而越來越多的人崇尚“苦難教育”,把“苦難是人生最寶貴的財富” 奉為無須證偽或證實的信條,似乎任何人只要吃足了苦、歷盡了難,便能成侯封相、事業(yè)輝煌。果真如此嗎?
苦難是什么?我曾經(jīng)花費很多時間在書籍和網(wǎng)絡(luò)中求證,并多方求教生活中的長者,最后得出的結(jié)論卻讓自己感到吃驚:苦難,是人生中的一種極度的痛苦和災難,給人更多的是傷心,與“成功”根本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雖然一些人歷盡苦難后沒有倒下,并且因此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這些“精英”畢竟在人數(shù)上相對于蕓蕓眾生而言只是滄海一粟,還有更多的人正在苦難中掙扎,或者雖已經(jīng)走出苦難卻在心靈上留下永久的傷痕。也就是說,人們所崇尚的“苦難教育”,只是在鼓勵以永久的傷痛為代價,去追求一種可能的“成功”。
“苦難是人生最寶貴的財富”一旦成為口號,成為社會意識,必然誤導人們把苦難作為成功的必修課。但實際上,苦難并不是成功的墊腳石,相反,盲目地追求苦難,只會讓我們的生活陷入苦難。著名作家畢淑敏早年在西藏阿里當兵時,曾與同事做過一個實驗:求證一片黃連素的苦,可以平衡多少葡萄糖的甜。她們將碾成粉末的黃連素兌到葡萄糖中,驚異地發(fā)現(xiàn),無論摻入多高濃度的葡萄糖,溶液依舊苦得讓人難以忍受。但當她們把整片的黃連素投入少量葡萄糖中,趁著黃連素還沒有融化就一口吞服,發(fā)現(xiàn)“還是可以忍受的”。由此,畢淑敏感嘆道:“人對苦難的持久迷戀和品嘗,會毒化人的感官,損傷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精細體察。這就是苦難的副作用?!?/p>
生活從來不缺少苦,缺的反而是甜。對于甜,我們理當加倍珍惜,而對于生活中不可避免的苦難,則應該從容接受,并學會盡快用自己內(nèi)心的甜去包裹它,讓它不至于因為發(fā)酵、擴散而成為永久的、更大的苦難。影片《歲月神偷》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鞋匠老羅一家人本來過著寧靜幸福的生活,可是沒想到天災和人禍接踵而至:臺風幾乎摧毀了皮鞋店,大兒子又被查出患有白血病。面對巨大的災難,羅太太的坦然同樣讓人動容,她對丈夫說,我給自己腳上的這雙鞋各自起了一個名字:左邊的叫“難”,右邊的叫“佳”。她還一邊走,一邊念念有詞:“一腳‘難’,一腳‘佳’;‘難’一腳,‘佳’一腳……”羅太太的話,包含著沉甸甸的人生況味,也包含著樸素的生活智慧:碰上傷筋動骨的大苦難,除了直面和承擔,還得樂觀且執(zhí)著地相信,事情終究會好起來。
生活的本來面目是追求快樂,樂觀地直面一切,快樂地走向成功,又何必趨之若鶩地去自討“苦”吃呢?
(指導教師梅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