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星丁導(dǎo)讀
俗話說:“百里不同風(fēng),千里不同俗。”在我國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盛開著五十六朵民族之花。不同的地域氣候,不同的人文環(huán)境,孕育出了形式各異的民風(fēng)民俗。苗族的攔門鼓,哈薩克族的冬不拉,傣族的潑水節(jié),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一個個獨具特色的民風(fēng)民俗,展示著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
【美文放送一】
苗寨聽鼓
□錢續(xù)坤
“咚——咚咚,咚——咚咚——”當(dāng)我們的雙腳剛剛踏上湘西德夯苗寨的時候,撲面而來的便是這急切而深沉的鼓聲。剎那間,我只覺得自己的心在狂跳,血在沸騰;只覺得自己似乎也成了他們中的一員,與阿雅黛帕(苗語“姑娘姐妹”)一起,踩著鼓點歡歌勁舞。
由于我們一行是自遠方來觀光的客人,苗家得郴(苗語“兄弟”)首先敲起的自然是攔門鼓。攔門鼓意即用鼓攔門,進行精彩的鼓藝表演,取其歡樂喜慶吉祥之意;其形式一般有迎親攔門鼓、節(jié)日攔門鼓、新娘回門攔門鼓、迎接貴客攔門鼓、苗歌盛會攔門鼓等。我們這次欣賞到的是迎接貴客的攔門鼓,全身盛裝的青年男女在寬闊敞亮的草坪上,飛棒巧擊,縱步跳躍。那輕快的鼓點,使我體味到了一種快慰與激進;那舒展的舞姿,誘惑著我興奮地加入如潮的隊伍中,用肢體、骨節(jié)去感應(yīng)生命的黯淡與輝煌。
接下來,苗家得郴又為我們表演起了猴兒鼓舞。顧名思義,猴兒鼓舞主要是模仿猴子的動作演繹而成的,因此,其表現(xiàn)形式靈活奇巧,滑稽可笑,是苗族人民喜愛的傳統(tǒng)民間藝術(shù)。我的目光一直在追隨著鼓槌,可我已經(jīng)意識到,那鼓聲似乎不再是鼓聲了,而是腳下賴以生存的土地在大聲地喘息,一起一伏,震顫了天宇:鼓聲清脆,它使我的心歸于寧靜,忘記了滾滾紅塵的追名逐利;鼓聲粗獷,它敦促我認識到自己應(yīng)該做個頂天立地的錚錚鐵漢,不隨波逐流,不卑躬屈膝;鼓聲沉渾,越是沉渾我越滿足,榮辱得失都拋到了九霄云外,唯有甘愿吃大苦耐大勞的激越……
從德夯苗寨回來已有些時日了,許多事情開始淡忘,但我的耳膜里一直還回蕩著那急切而深沉的鼓聲:“咚——咚咚,咚——咚咚——”
(選自《溫州晚報》2009年6月10日,有改動)
哈星丁點讀
鼓文化是苗族文化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那輕快的鼓點,舒展的舞姿,靈活奇巧的表現(xiàn)形式,粗獷雄渾的風(fēng)格……傳遞著苗族復(fù)雜的歷史背景,訴說著苗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表達著他們對美的渴望。從那鏗鏘的鼓聲中,我們能汲取到無窮的力量。
大顯身手
1.文中有不少優(yōu)美的成語,請積累下來。
2.苗家得郴先為“我們”表演的是_________,然后為“我們”表演的是__________。
3.咚咚的鼓聲讓作者深有感觸。請用“________”將文中作者寫自己的感觸的句子畫出來。
4.文章的首尾有什么特色?從哪兒看出來的?
【美文放送二】
在蒙古包里做客
□徐常根
蒙古包,是一種圓形氈房,它很輕便,拆裝、搬遷非常容易,是游牧人民最為理想的住宅。
一次,我跟著桑書記去牧民才仁加甫家走訪。進入蒙古包賓主坐定,相互之間再次問好。隨后,奶皮、奶茶、奶疙瘩、白面馕和糖果等食物一一擺上了我面前的一張長條桌子。喝完奶茶后,主人開始給我們敬酒。每人一小碗,敬完一圈酒,主人全家男女老少站成一排,合唱著歌曲給我們再次敬酒,歌兒真摯婉轉(zhuǎn)。一人一歌一碗酒,邊唱著歌邊恭恭敬敬地雙手捧著小碗送到你面前,歌曲一曲接一曲地唱,直唱到你喝下為止。蒙古族的禮節(jié)是“歌罷酒盡”。剛開始,敬酒歌唱到我面前時,我被那動聽的蒙古長調(diào)所感染,興奮地一飲而盡,后來不勝酒力,不敢再喝。桑書記說:“在我們蒙古人看來,一碗酒可以使人成為朋友,一碗酒也可以使人成為敵人。敬酒是不可以拒絕的。這也是我們的風(fēng)俗?!?/p>
我讓桑書記翻譯牧民們唱的歌詞后再喝。他說歌詞大意是:對遠方來的尊貴客人,我們敬上這杯酒,表達草原牧民的心意。
談笑間,一大托盤熱氣騰騰的羊肉端了上來,顯然是一只整羔羊,上面放上羊頭。我接過主人給的一把匕首,在桑書記的指導(dǎo)下按禮節(jié),割下一只耳,切下一塊肉,一同吃下,然后,我將刀尖向著自己,刀把遞還給主人,由主人動手切肉。大家吃肉時不時加上幾片生大蒜,喝著奶茶,盡享著主人的盛情。
之后,主人家又開始輪番為我們唱祝酒歌,勸酒助興。在草原做客,你吃得越多,喝得越多,主人越高興。其實,每喝一杯酒,每吃一塊肉及啃食肉里的骨頭都有它的意思和游戲,這就是草原文化。
酒酣后,主人打開錄音機播放音樂,大家無拘無束地高喊狂歌,盡情地跳舞。此情此景,讓我心醉,不由自主地入鄉(xiāng)隨俗了。
(選自“新疆日報網(wǎng)”2010年11月25日,有改動)
哈星丁點讀
走進大草原,如同走進了一個美麗的海洋;走進蒙古包,如同走進了一個別樣的空間。通過作者在蒙古包里做客的親身體驗,我們不僅感受到了蒙古人民的風(fēng)俗習(xí)慣和熱情好客,更感受到了賓主之間相互尊重、友好相處的真摯情感。
大顯身手
1.結(jié)合上下文說說下面詞語的意思。
恭恭敬敬:________________
入鄉(xiāng)隨俗:________________
2.蒙古族人民住的是________________,吃的是________________,喝的是________________。
3.從文中可以知道,在蒙古包里做客,我們要注意哪些風(fēng)俗呢?
4.從哪兒可以體會到蒙古人民的熱情好客?
“祖沖之”妙對“孫行者”
在1932年清華大學(xué)的新生國文入學(xué)考試中,有一道“做對子”的考試題目。題目是由著名史學(xué)家陳寅恪先生出的。試題提供了一個上聯(lián)“孫行者”,要求考生寫出下聯(lián)。
要知道,由于受新文化運動風(fēng)氣的影響,當(dāng)時不少青年學(xué)生對古文的學(xué)習(xí)根本不重視,對中國傳統(tǒng)的對聯(lián)藝術(shù)也比較陌生??荚嚱Y(jié)束,有半數(shù)以上的考生此題交了白卷。但也并非沒有佼佼者,其中后來成為著名語言學(xué)家的丁聲樹做的答卷最為出色,他對的下聯(lián)是“祖沖之”。
同學(xué)們都知道,孫行者即《西游記》里的神話人物孫悟空,祖沖之即我國南北朝的大數(shù)學(xué)家。前者為“虛有之人”,后者為“實有之人”,同屬人物卻虛實相對。而以“祖”對“孫”,也堪稱天造地設(shè)。丁聲樹的答卷不用說是得了高分,而“祖沖之”妙對“孫行者”,也成了對聯(lián)佳話,一直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