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本引入】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荀子《勸學》
分析:本段強調學習必須持之以恒、用心專一的道理,作者連用了十個比喻句闡述觀點,論證道理。本段不但用了一些并列的比喻句,而且還用了一些相反相成的比喻句,如“騏驥一躍,不能十步”和“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和“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等,闡明“積”與“不積”所產生的效果是截然相反的。這些仿佛信手拈來的通俗明了的比喻,使人自然而然地聯(lián)想到某些直觀、淺近的事物,啟迪讀者思考,使讀者能更容易地接受作者的觀點。
【名師支招】
比喻論證是一種用具體、生動、形象的事物作比喻,來證明較抽象道理的論證方法。在比喻論證中,喻體是形象的事物,其中包含著一定的關系和道理;本體則是抽象的道理。喻體和本體雖然是兩類不同的事物,但在它們之間存在著一個共同的一般性原理,因此它們之間具有推理關系?!坝髑啥碇痢保\用這種論證方法,能夠以事喻理,形象生動地論證觀點,使論證淺顯易懂,易于被讀者接受和理解。
比喻論證不同于修辭手法中的比喻,作為修辭手法的比喻是為了增強語言的表達力、感染力;而作為說理手段的比喻論證則是為了明辨事理,增強論證的說服力。運用比喻論證時,我們要注意以下幾點:
1.以小見大,就近取譬。要選擇人們熟悉的事物來比喻抽象的道理,使深奧的道理淺顯化、通俗化,使抽象的道理具體化、形象化。喻體如果不是讀者常見的熟知的,就達不到喻證的目的。如魯迅先生在《拿來主義》中,將文化遺產、精華、糟粕分別用大房子、魚翅、煙燈、煙槍、姨太太來比喻,使深奧的道理淺顯易懂、生動形象。
2.不求形似,力求神似。比喻論證要緊緊抓住喻體與本體間的相似點,充分揭示所要說的道理。作為喻證的喻體與作為比喻的喻體不同。比喻的喻體是為了強調特征,描繪事物,側重形似,以形比形;而比喻論證的喻體是為了闡發(fā)觀點,力求神似,以義取形。運用時,一定要對自己所要論證的對象和用來設喻的事物之間的對應關系進行細致入微的體味與揣摩。
3.精選故事,言簡意賅。用故事作比喻,一般要敘述故事的主要內容,以此增強文章的生動性,但要力求言簡意賅。如孟子《寡人之于國也》中“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蘇軾《赤壁賦》中“水與月”的比喻等。
4.比喻為本,適當闡釋。比喻是手段,論證是目的,在充分進行比喻說理的基礎上要圍繞觀點,作適當?shù)囊旰桶l(fā)揮。如《讀書的三個比喻》一文中這樣寫道:“‘散步’,安步當車,到處走走,一搖二擺,逍遙自在。這好比‘隨手翻翻’,這是休閑式的讀書,隨心所欲,非常開心,缺陷是‘東一榔頭西一棒槌’,不全面,不系統(tǒng),不深刻。”這段話以散步比喻休閑式的讀書,闡釋恰當。
【小試身手】
我們看到,拿拐杖的人常常摔倒,帶雨傘的人常常淋雨,而真正成功的人卻常常是不“善假于物”的。因此,外界條件也許是一種負擔,就像失去也是另一種獲得一樣。頭上掉一根頭發(fā),很正常,但一根根地掉下去,就可能成為禿子。安逸時,我們會在不痛不癢中丟失自己。因此,給自己一個懸崖是對生命和生活的理解。當欲望如大風不止時,不如抽身離去,因為我們想要的真正幸福,正懸掛于生活的細枝末梢上,而讓我們感到疲憊的,不是遠方的高山,只是鞋子里的一粒沙子。
——李艷《給自己一個懸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