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數年前的馬加爵校園殺人案尚未淡出人們的記憶,前不久接連發(fā)生的藥家鑫案及汪軍軍刺母案,再次刺痛了人們的神經:他們行事為何如此沖動,如此殘忍?在父母、老師眼中,他們都是成功的孩子,為何如此輕易地自毀前程?他們的成功算得上真正的成功嗎?更讓人擔心的是,沖動的年輕人還不止他們,當藥家鑫開車肇事并殺人后,他的同門師妹李穎竟然說:“我要是他,我也捅?!甭犉饋碜屓嗣倾と?,以至于懷疑這些孩子的意識里是不是根本就沒有對生命的尊重?隨著媒體報道的不斷深入,人們在驚訝之后漸漸看到了這些孩子“成功”背后的成長細節(jié),在痛惜之余也猛然警醒:是不恰當的家庭教育毀了他們!
校園“刀客”越來越多
2011年5月12日傍晚,在南京市江寧區(qū)某高校讀書的大三學生沈某,用刀刺傷室友小裴,致小裴死亡。同學報警后,沈某被刑拘,他對犯罪事實供認不諱。
沈某刀刺小裴的起因說起來簡直不值一提。一天,小裴趁沈某睡覺時,用手機拍錄下了他說夢話的樣子,并傳到了校內網,其實也就是想惡搞一下,跟沈某開個玩笑。沈某的夢話很像暗戀告白?!懊孛堋眰鏖_后沈某感覺很丟臉,警告小裴以后少拿他開涮。從此兩人關系惡化。沒過多久,幾位室友一起在寢室玩游戲,小裴在《魔獸世界》里扮演的角色被“盜賊”殺死,他就隨口罵了一句:“練盜賊升級的玩家肯定心理有毛病?!鼻∏?,沈某在游戲中的角色就是“盜賊”。沈某便固執(zhí)地以為小裴是在罵他,雖然當場沒有說什么,但心里對小裴充滿了恨意,暗下決心要教訓他。兩天后,血案發(fā)生了。
類似過激的舉動,湖北武漢某高中劉姓同學也做了。其實劉同學在校表現一直很優(yōu)秀,各類獎學金拿過若干,校長認為他將來必有出息??墒?,英語老師于女士對他有些意見,原因是劉同學上課時畫了于老師的裸體畫。
于老師年方三十,尚未結婚,課堂風格嚴謹刻板。調到這所學校之前,很多學生都對她充滿敬畏,沒想到調到新學校上課才一周,就在課堂上遭遇劉同學畫裸畫羞辱,于老師自然十分生氣。雖然她知道,劉同學不過是圖一時好玩,但為了樹立自己的威信,她還是決定對劉同學進行家訪。劉同學十分忐忑。原來,劉同學從小常遭父親毒打,只要犯了錯,父親便不問青紅皂白對他一頓暴打,假如老師家訪,劉同學認為自己肯定免不了一頓皮肉之苦。于是,劉同學百般懇求于老師取消家訪,于老師卻不為所動。劉同學由怨生恨,便在于老師前往家訪的路上拔刀狂砍了她7刀……
這是兩起未經媒體廣泛報道的案例,卻與在全國引起轟動的藥家鑫案、上海機場汪軍軍刺母案的情節(jié)有著驚人的相似:持刀傷人、下手殘忍、不計后果;沖突雙方并無深仇大恨,甚至還有師生之情、母子之愛或室友之誼;更可悲的是,行兇時他們都精神正常,都是沖動行事。
因此便有不少人感到疑惑:難道他們沒有一點最起碼的正確處理矛盾的能力,只能用刀“說話”?
孩子為何總拿刀“說話”?
幾樁血案都表明,孩子們心底缺乏善良,眼睛無視生命,腦子里沒有法律,而且自私、狹隘甚至愚蠢,雖然表面上看他們都很優(yōu)秀,但這種優(yōu)秀是當前一些人畸形評判標準下的“偽優(yōu)秀”,本質上,他們是有心理缺陷的。社會學家湯教授一針見血地指出,導致這些孩子心理缺陷的重要原因,是畸形的家庭教育。
先拿藥家鑫來說。他從4歲起就天天練鋼琴,每天除了彈琴就是學習,做得稍有差池就會遭到父親的斥責甚至毆打??荚嚦煽儾焕硐霑r,父親會將他關到地下室不讓上樓。不知出于什么心理或目的,父親還曾貶損他:“你那么丑,沒有人會喜歡你?!痹谶@樣的生活環(huán)境中,藥家鑫多次想過自殺,因為除了無休止的練琴,他看不到人生的希望。
由此可見,父母對藥家鑫缺乏愛與包容。雖然他們在兒子4歲時給他買來鋼琴,引導甚至逼迫他彈琴,并將他送進了不錯的大學,在大多數人看來無論孩子還是父母,無疑都是成功的,但是,父母卻沒有給孩子創(chuàng)造安全的心理環(huán)境——彈不好琴會挨揍、學習不好會被關地下室,那么,開車撞傷了人,父母又會如何懲罰呢?可以說,藥家鑫一直沒有安全感,遇到問題和麻煩時,他找不到一個可以依賴、可以尋求幫助的人,他只能自己處理,而且會面臨懲罰。此外,父親對他所做的任何事,好像永遠不滿意,永遠否定——做得不好時說他“不爭氣”;做得好時說他“翹尾巴”或“還不夠”??傊?,總是“差得遠”。久而久之,藥家鑫在懼怕父親的同時又想反抗,甚至想用自殺的方式“懲罰”父母。在他看來,死是一種解脫,更是對父親的反抗與報復。一個曾經不止一次想過死的人,心里的善良會漸漸淡化,對生命的尊重也會漸漸消失。
此外,從理智的角度分析,藥家鑫開車撞人后最擔心的應該是闖了禍,要賠錢,還可能坐牢,但以藥家鑫的性格來分析,他當時最擔心的可能是“闖禍了父親會如何懲罰他”,主導他行為的是“把事情掩蓋起來不讓父親知道”。加上父親向來對他行事粗暴,遇到突發(fā)事件時他自然以父親為榜樣,殘忍地拔刀解決,對受害人張妙連刺8刀,致其死亡。在藥家鑫看來,這樣做既“解決”了矛盾,讓自己暫時安全,對雙方來說也是一種“解脫”,因為在他的意識里死亡就是一種解脫,無論對他還是對別人??梢哉f,藥家鑫的所作所為,與父親對他的不當家教有著緊密的聯系。
藥家鑫入獄后,父母對他十分埋怨,不是埋怨他殘殺被害人,毀滅了被害人家庭的幸福,而是埋怨兒子“撕碎了他們做父母的心”。這樣的抱怨,表達和顯現的,是他們極端的自私。難怪有一位家教專家這么講:“一個人的性格、品行與生養(yǎng)他的父母密切相關,父母怎么教育自己的子女,直接對孩子的行為產生影響?!?br/> 再看機場刺母案主角汪軍軍。其家教背景似乎與藥家鑫處于兩個極端。有心理學專家說,是因為盲目送子留洋引發(fā)了汪軍軍的身心健康問題,也有人說是一種與父母分離的“留洋群體抑郁癥”導致了不幸發(fā)生。這些分析雖然有一定道理,但好像并未觸及根本。本刊認為,汪軍軍的病根是母親顧女士對他的溺愛。
顧女士不僅以她一個人的力量承擔了兒子留學的全部費用,而且由于丈夫長期生活在國外,她還承受著一個人在上海的寂寞與孤獨。據顧女士的弟弟透露,顧女士對兒子總是有求必應,偶爾滿足不了兒子的要求,汪軍軍便會表現出對母親的強烈不滿,甚至對她動手。就是說,類似發(fā)生在機場的爭執(zhí)、沖突,以前就曾上演過,只不過這一次更加激烈,23歲的兒子在眾目睽睽之下對母親連刺9刀。專家分析,母親的過分付出與自我犧牲,已經讓汪軍軍不知人生況味,母親在他眼里就是一個無私的“錢袋子”,為他付出一切甚至生命都理所當然。
顧女士的心理和做法,跟當前大多數愛孩子的父母一樣,“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哪怕自己節(jié)衣縮食,也要給孩子創(chuàng)造盡可能好的學習和生活條件。要說顧女士這么做也無可厚非,可關鍵是,她對兒子所謂的“愛”已經沒有了尺度,或者說,已經遠遠超出了她的能力。普通的家庭條件,高昂的留學消費,五年的漫長時間,這本身就不是一個理性選擇。顧女士把生活的艱難全扛在自己肩上的同時,也剝奪了兒子體驗人生、認識社會、感知責任、磨煉意志的機會。沒有“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的成長課程的修習,汪軍軍的自理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自然非常脆弱,在母親“沒錢”的“打擊”面前喪失理智也就不難理解了。
再看母親,被兒子的利刃刺傷后,她清醒過來的第一反應是為兒子辯解;得知兒子被捕,她牽腸掛肚,稱“不想他被判刑”,希望社會給孩子機會,把“可憐天下父母心”演繹到了極致,可嘆亦可悲。
兩案的家教方式雖然大相徑庭,但殊途同歸,說明溺愛和棍棒都出不了孝子,民主型家庭才更適合孩子的健康成長。尤其現在,獨生子女成了家庭的核心,不管是溺愛孩子的,還是對孩子專制的,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把幾乎全部的注意力放在了孩子身上,孩子也就接受了來自家庭的太多關注與寵愛,同時承擔了太多的期待與壓力。
本來,獨生子女的成長環(huán)境就有著某些先天缺陷,比如沒有玩伴,沒有兄弟姐妹,不像過去的孩子很容易學會照顧、分享與協作,如果家長再不給孩子提供寬松的成長環(huán)境,孩子們便會失去跟其他伙伴一起在游戲中學習交往、相處以及如何融入群體、解決沖突的機會,加之家庭環(huán)境封閉、家教方式專制或溺愛,又讓孩子們失去了自行處理問題的鍛煉機會。因此,遇到突發(fā)事件或棘手問題時,他們便無所適從,往往從恐懼、試圖逃避演化為步入極端、沖動殺人??傊?,除了缺乏對生命的尊重,缺乏善良,孩子們還缺乏冷靜處理問題的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缺不得
不斷上演的青少年沖動傷人案,讓我們清醒地意識到,當下不少家長對“成功”、“成才”的認識十分片面,已經危及孩子的健康成長。這些家長覺得,孩子學習好、考第一名、將來考上名牌大學、找個好工作、掙很多錢,就是成才、成功。殊不知,沿著這條“成功路線”前行的孩子,很可能在“找個好工作”之前,甚至在“考上名牌大學”之前,就出了意外,藥家鑫與汪軍軍都是例證。原因是什么?是父母的畸形家教把他們培養(yǎng)成了表面成功、實則失敗的“心理殘疾人”。
假如搞一次調查,看看現在有多少家長望子成龍卻對如何教育孩子一片茫然;有多少父母恨鐵不成鋼地埋怨自己的孩子不如別的孩子聰明;有多少父母因為工作忙碌把孩子丟給老人,或者對孩子管束過度,恨不得替孩子包辦一切;又有多少父母節(jié)衣縮食不斷地給孩子報最昂貴、最有名、最流行卻不一定最適合孩子的補習班,反而很少關注或根本就不關心孩子是不是快樂,心理是不是健康……調查結果很可能讓人十分驚訝!
本刊認為,家教中的過度控制或溺愛,都是毒瘤。可有些家長卻認為那是愛孩子,是為孩子著想。其結果,便是孩子冷漠殘忍、不懂感恩甚至恩將仇報。孩子的邏輯可能很簡單:父母既然無條件地疼愛我,那么,他們受點傷害又有什么呢?這或許就是汪軍軍在要不到錢時拔刀刺向母親時的心理。
復旦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劉明波在談到當今青少年為何行事沖動、不計后果時說,不能僅僅責怪這些孩子“自私”“沖動”,首先家長應該反思對孩子的教育是否恰當。他告誡說:“溺愛換不來愛的回報,反而可能是傷害?,F在的獨生子女,因為成長的過程中缺乏與兄弟姐妹相互照顧以及包容、忍讓的經驗,假如父母的教育又太過功利,過度關注考試分數,對孩子缺乏情感關懷,他們怎么可能知道如何去愛別人呢?”相同的道理,像藥家鑫一樣,一個一直被父親控制、毆打、諷刺的孩子,怎么可能對別人心懷善意?俗話說,有壓迫就有反抗,當孩子無力反抗父母的時候,他就會把心中的壓抑與其他不良情緒通通發(fā)泄到其他無辜者身上。
心理學家夏女士接受記者采訪時呼吁,一定要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她說:“孩子的心理健康比掌握多少知識更重要。有些知識,暫時沒有掌握以后還可以彌補,可孩子的心理如果出現了問題,往往是不可逆轉的。更可怕的是,不少孩子的心理問題還被表面的優(yōu)秀所掩蓋,你看不到,糾正也就無從談起!”
藥家鑫案及汪軍軍刺母案發(fā)生后,隨著媒體的大量報道,人們在網上也展開了熱議。很多網友都認為,他們是不當家教的犧牲品;要想讓新一代年輕人不再像他們一樣自私、沖動,要想避免類似悲劇再次發(fā)生,必須立即調整家教觀念!
首先要改變某些家長不恰當的成才觀與成功觀。本刊認為,真正的成才,是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而不是簡單的考第一、上名校。真正的人才首先要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體魄、豐富的知識和優(yōu)秀的道德品質,還要有善心、愛心、利他心,樂于為社會做貢獻。試想,一個考試總拿第一卻心理陰暗的人,即便他上了名校,又如何能成為真正的人才?他的人生不可能快樂,更不可能成功。
其次要摒棄棍棒教育和溺愛行為。棍棒教育無異于父母對孩子實施暴力,還有那種冷暴力式的諷刺挖苦,都會對孩子造成巨大的傷害。心理學家武志紅甚至把這種暴力(包括冷暴力)稱為“家庭恐怖主義”。在這種恐怖氣氛中長大的孩子,不可能成才,也很難成功。就像藥家鑫,他成長經歷中最主要的感受,就是“不快樂”、“沒意思”、“無價值”、“恨父親”、“想自殺”,這樣的人生真的很可怕!同樣道理,溺愛也成就不了孩子,因為溺愛不是教育。正如高爾基所說,愛護自己的孩子是母雞都會做的事,但教育好孩子卻是一門藝術??傊?,做孩子的“傭人”或“上司”,都不是成功的家庭教育,只有以朋友的身份,在平等的氣氛中教育孩子,才能贏得孩子信任,給孩子的心靈帶來陽光與快樂。
最后,父母要重視并加強對孩子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愛的教育。眼睛只盯著孩子的學習成績,是畸形成才觀、成功觀支配下的片面教育,家長們必須盡快學會給孩子“松綁”,在關心孩子學習的同時不忘關注孩子的身體、心理。家長們不能只知道給孩子報班,還要懂得與孩子溝通;不能只要求孩子服從,還要傾聽孩子的心聲與要求;不能一味地為孩子付出,還應教會孩子懂得回報。這些教育,不像老師教孩子數學、語文,講幾道例題再讓孩子做做練習就能解決,需要家長言傳身教。比如你如何對待長輩、家人或朋友,如何與孩子相處,如何對待工作,孩子都會看在眼里并加以模仿。需要特別提醒家長的是,現在的孩子更注重個性自由,追求平等,傳統(tǒng)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一套,早已不適應時代發(fā)展,即便你真的是為孩子考慮,也不能強迫、支配他完全服從你的意志,必須尊重孩子的人格與個性。尊重他,你的教育才能深入他的心靈,他才會成長為人格健全、心理健康、充滿善心與快樂的人,才不會被沖動的魔鬼牽著鼻子走,才能最終成為一個有益于社會的人。
【編輯:馮士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