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玲 1932年生,1950年至1994年供職于中國青年出版社,歷任宣傳科副科長,文學編輯室編輯、主任,中青社編委、副總編輯。1975年至1981年擔任《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卷責任編輯。197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xié)會1980年任《青年文學》主編。1987年任《中華兒女》主編,同年評為編審;1994年起享受國務院頒發(fā)的政府特殊津貼。著有《話說<紅巖>》《歲月傳真》等百萬余字評論文章和紀實文學。
姚老定居北京后,外出的次數(shù)有限,就是在這有限的幾次外出中,不論環(huán)境多好,他都沒有放棄寫作,在東湖賓館他住了近一個月,卻沒有休息,一直在緊鑼密鼓地擬寫第五卷的詳細提綱。
“姚雪垠成功了!《李自成》成功了!但姚雪垠幾十年的難苦行程,在國外卻很少人知道……那年(指1957 年)他受到批判,被劃成‘極右派’分子,但他沒有倒下去,以高超的膽識,驚人的毅力,艱苦的努力,不顧一切困難,研究李自成,考慮李自成,寫李自成?,F(xiàn)在,他是中國最暢銷、最受歡迎、最受重視的《李自成》的作家,僅僅他本人這個故事,就叫人很興奮,很感動?!?br/>
1999 年姚雪垠終于實現(xiàn)了毛澤東主席在重病中寫下的“我同意他寫《李自成》小說二卷、三卷至五卷”的殷切期望?!瓘慕陙怼独钭猿伞芬恢廖寰聿粩嗟乇槐本┖屯獾氐某霭嫔缰赜〉那闆r來看,《李自成》是建國六十年來受到中外讀者熱烈歡迎和廣泛好評,其地位十分顯赫的一部作品。
出于戰(zhàn)略考慮先難后易
《李自成》第三卷出版后,湖北省委邀請姚老回武漢小住,實際上是讓姚老休息一段時間。姚老于1981 年10 月離京,在武漢東湖賓館安頓下來以后,根本沒有考慮休息,依然是凌晨三時起床,整日埋頭在《李自成》的創(chuàng)作之中。他在1981 年10 月17 日給我的信中寫道:
我回武漢后,住東湖賓館二號樓,這是一座兩層小樓,四周林木茂密,面對湖山,十分幽靜。我住在二樓,一樓住一位服務員。因環(huán)境極其幽靜,林間只有小鳥叫聲,與其他大樓距離尚遠,與大門距離更遠,大門口有衛(wèi)兵,一般人進來麻煩,所以頗利工作。我決定在此多住些日子,十二月中旬返京,爭取將五卷錄音完成大半,回京后再費一二個月時間,全部完成,這將是一件大事。第五卷集中寫大悲劇,很緊湊,可能有四十萬字左右。
姚老定居北京后,外出的次數(shù)有限,就是在這有限的幾次外出中,不論環(huán)境多好,他都沒有放棄寫作,在東湖賓館他住了近一個月,卻沒有休息,一直在緊鑼密鼓地擬寫第五卷的詳細提綱。
姚老擬寫的提綱我見過,相當費時費力,他是把一卷分成若干個單元,每個單元又分成若干章,每章又分成若干節(jié),然后把故事的發(fā)生發(fā)展、人物的活動貫穿其中,所以每節(jié)、每章、每個單元他都考慮得很具體。提綱不僅包括時間、地點、出場人物、情節(jié)故事,而且還包括重要的人物對話、人物動作、細節(jié)運用,乃至晴、雨、風、雪、日、夜等時間和景致的描繪,這樣的提綱是頗費心思的,是進入角色前的一次重要的醞釀,所以他看著提綱自說自錄時,就完全進入小說世界中去了。然后,他把錄音帶交給助手去整理成文字,再由他本人充實修改、加工潤色,最后定稿。
姚老是個唯物主義者,盡管他當時身體健康,精神飽滿,但畢竟是七十多歲的老人了。先把重點單元寫完,回過頭來再寫一般單元,從戰(zhàn)略上考慮這是一個非常有遠見的重要舉措?,F(xiàn)在看來,姚老的考慮完全正確,實際上完成了這些單元,也就完成了李自成領導的這場農(nóng)民大起義從高峰跌進深淵,從勝利走向潰敗、走向敗亡的全部進程。
姚雪垠細談李自成的成敗
姚老早在動筆寫《李自成》之前就說過這樣的話:“我首先考慮和解決的就是李自成為什么會失敗,而且又為什么失敗得這么快!這是我寫這部小說首先要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倘若這個問題心中無數(shù),這部小說就沒法動筆去寫。倘若對這個問題認識錯了,小說就會全部失敗?!?由此可見四、五兩卷的重要性。然而要寫好李自成的失敗又談何容易!
對于李自成的失敗,姚老的認識也是在創(chuàng)作中不斷深入,不斷豐富,不斷發(fā)展的。姚老說:李自成進了北京,僅一個多月時間,便從勝利的頂峰摔了下來,連吃敗仗,時間不長,事業(yè)全毀,第二年的五月便犧牲在湖北通山縣九宮山下,成了一位大悲劇的主角。李自成為什么失敗得這么快?他迅速失敗的原因是什么?這里邊有遠因,也有近果,原來隱蔽在勝利背后的隱患和隱憂,此刻迅速浮出水面;也有在關鍵時刻李自成自身的弱點和錯誤凸顯出來,導致失敗的因素迅速發(fā)展而難以控制的復雜性。然而失敗的結局也并非不可改變和避免,倘若李自成及時發(fā)現(xiàn)致敗的因素,在戰(zhàn)略上和策略上,采取有力措施,及時加以彌補和扭轉,也許可以緩解,甚至扭轉敗局,改變最終的結局。然而歷史的局限性和客觀的嚴峻形勢,是李自成這樣的農(nóng)民領袖很難、很難發(fā)現(xiàn)自身的弱點和錯誤,很難、很難克服其自身上的消極因素,實際上從他縱橫中原,在軍事上連連取得勝利,取得巨大成就的時候,失敗的因素就已悄悄地跟隨著他的腳印同步向前發(fā)展,把這一點認識明白,分析透徹,對李自成領導的這場農(nóng)民起義、農(nóng)民戰(zhàn)爭的發(fā)展和最后的悲劇結局,也就不覺得突然了。
對李自成的失敗,姚老談得最多的是以下六點:
1. 姚老一直說,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chǎn)黨》一文中指出的“李自成是歷史上流寇主義的代表”的結論,他認為,這是李自成失敗的要害所在。如果李自成能夠比較早地認識到這一點,或者他從李巖的建議中能夠受到啟示,自覺地轉變方略,其最后的結局可能就不是這樣。崇禎十三年李自成入豫之前,多是東流西竄,行動飆風疾雨,當時采取這種戰(zhàn)略戰(zhàn)術是完全對頭的,避免同較強的明軍正面作戰(zhàn)。
但是到了崇禎十三年冬李自成入豫之后,特別是在破洛陽、殺福王之后,闖王的兵馬大增,聲勢大振,此后他便不再采取飄忽流動的作戰(zhàn)方法,而采用大規(guī)模的攻城戰(zhàn)、運動戰(zhàn),一次又一次地殲滅明朝的主力。在這種新的形勢下,李自成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變了,但他的流寇主義思想?yún)s沒有得到及時的轉變,一直到崇禎十五年,他才開始建立地方政權,但是由于軍事上取得的勝利太迅速、太順利了,許多明朝的官紳望風歸順,李自成對他們沒有在政治上采取什么打擊,也沒有在軍事上徹底摧毀,甚至有的軍事實力原樣保存,只是把明朝的旗幟換成大順的旗幟,這樣的后方如何談得上鞏固?
姚老對于建立穩(wěn)固的后方這個問題,早在《李自成》第二卷李巖起義時寫給闖王的信中就提出來了:一是占領洛陽,經(jīng)營中原,然后逐步向外發(fā)展。二是在中原占領區(qū)恢復農(nóng)桑,發(fā)展生產(chǎn),然后向東邊出兵山東,截斷運河;往西邊派兵進入潼關,再入山西,把北京的左右臂全都砍斷,成為死城。三是等到條件成熟時,再出兵奪占北京。李自成雖然口頭上對李巖的信連連叫好,但在實際行動上完全沒有采納。當他進入西安后,從沒有考慮過所占各地的政權是否都站穩(wěn)腳跟,生產(chǎn)有沒有恢復,民心是否都向著大順朝。他只想迅速東征,進入北京,登基做皇帝。所以才出現(xiàn)他只率領六萬人馬,便遠離后方,東征幽燕,去占領北京。后來的事實證明,李自成孤軍深入過早東征是戰(zhàn)略上的一大失誤,是他走向敗亡的一步關鍵性的敗棋。
2. 李自成東征另一個大錯,就是對當時出現(xiàn)的新形勢、新變化不認識、不理解,導致出現(xiàn)難以挽回的大錯。這就是大順軍在中國北半部把明朝的各股部隊連續(xù)殲滅擊潰和招降以后,李自成和他的大順軍真正的對手已經(jīng)不再是以崇禎為代表的明朝統(tǒng)治集團,而是以順治和多爾袞為代表的滿洲清朝統(tǒng)治集團。李自成對于滿洲的威脅沒有認識,也沒有直接感受,加上他進入西安后便被眼前的勝利沖昏頭腦,只想東征成功,攻入北京登基做皇帝,然后進兵江南。他根本沒有考慮到明朝滅亡之時滿洲乘機入侵的可能性和嚴重性。
姚老說,他在動筆寫第四卷時首先碰到的問題,就是對李自成進北京怎么認識、怎么去寫。這是姚老動筆之前反復琢磨的一個問題,也是《李自成》碰到的一個禁區(qū)。過去人們一直把李自成進北京說成是農(nóng)民起義的“光輝的勝利”,而在《李自成》這部小說里,姚老卻不這樣認為。他認為,李自成進北京是他領導的農(nóng)民起義從勝利頂峰走向大悲劇深淵的轉折點,李自成從這里開始迅速走上了敗亡的道路。如果李自成和他身邊的文臣武將頭腦比較清醒的話,在占領陜西和山西以后,能夠認識到將要出現(xiàn)的新形勢、新變化,先不急著遠征北京,而是用上一兩年或更多一點時間,經(jīng)營他已經(jīng)占領的廣大地區(qū),設官理民,恢復農(nóng)桑,撫輯流亡,讓人民有糧吃飽肚子,有衣蔽體,有屋容身,生兒育女,過上一段時間的安定溫飽的生活,人民就會繼續(xù)支持他擁護他。李自成失敗原因很多,但與他在困難時期同人民建立的密切關系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失去了以前的號召力,是他迅速走向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對這個問題,姚老研究了大量資料,他認為,當時大順軍已進入了蘇北和山東,運河已經(jīng)截斷,北京處于孤懸無援的地位,隨時都可以攻破,晚攻一兩年對整個形勢不會有大的妨礙,但對李自成和大順朝來說,形勢只能會變得越來越好,而不是現(xiàn)在的結局。這是一。
即使李自成決定孤軍東征,如果從西安出發(fā)時,對將會出現(xiàn)的新形勢有所認識,考慮到清兵可能入關的危險性,盡管當時兵力不足,再抽調十幾萬人馬還是有辦法的。退一步說,就是山海關大戰(zhàn)失利,也還會有相當?shù)能娛聦嵙?,再加上保定、天津的援軍,清兵也不敢直向北京;即使向北京進軍,碰了釘子就會縮回關外去,大順朝的命運也不是后來的樣子。這是二。
如果李自成進北京之后,保持清醒頭腦,對滿洲的清兵保持高度戒備,對保衛(wèi)北京作一些必要部署,如把軍隊駐扎在城外,保持良好的軍紀和士氣,在一些戰(zhàn)略要地駐扎幾萬人馬,做好防御準備,即使山海關吃了敗仗,北京也不至于輕易放棄。只要北京不放棄,或者留下一員大將堅守一個時期,對整個形勢就會起積極作用。由于李自成打算建都西安,忽視了北京在政治上和戰(zhàn)略上的重要地位和重要影響,所以他在進入北京之后,根本沒有采取鞏固北京防務的任何有力措施,這是李自成在戰(zhàn)略上的又一個重大失誤。這是三。
李自成從北京出發(fā)時,帶著吳三桂的父親和崇禎的三個兒子出兵山海關,說明他當時仍然希望和平解決吳三桂問題,沒料到吳三桂那么快便投降了清朝,更沒料到滿洲騎兵突然出現(xiàn)在戰(zhàn)場上,由于思想上和軍事上都準備不足,再加上一連串的失誤,使李自成在山海關大戰(zhàn)中本來應該在意料之中發(fā)生的情況,在緊急時刻出現(xiàn)時,他便無法應付,無法應變,只能潰敗,而北京方面又沒有部署強大的援軍阻擊清兵前進,最后只好匆匆退出北京,造成一步被動,步步被動,全局被動,最后發(fā)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3.由于李自成向貧苦農(nóng)民宣布三年不納糧的政策,再加上在他占領的廣大地區(qū)又忽略了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恢復和發(fā)展,所以他的龐大財政開支(包括軍餉政費)都得依靠追贓為來源。所以在他占領的、收降的地區(qū),大順政權派出地方官后,一到任首要的任務就是追贓助餉。在他進入北京后,繼續(xù)貫徹這一任務,鑄成了政策上的大錯。
對于李自成進入北京之后政策上犯下的錯誤,姚老想得很多、很深、很細,特別是在他進入四、五兩卷的寫作后,他原來的一些想法,有的有所發(fā)展,有的有所變化。比如,對于李自成進北京后,嚴刑追贓的行動和后果,分量就比他原來的構思大大加重了。
4. 李自成的失敗與他左右文臣集團的消極作用和李自成本身的弱點有密切關系。這些人的歸順雖然擴大了李自成的反明力量和政治影響,加速分化和瓦解了明朝的統(tǒng)治勢力,但是也把封建的政治思想帶到農(nóng)民軍中來,成了農(nóng)民軍的消極因素。李自成愈是“禮賢下士”,重用這些士大夫,則農(nóng)民軍中的消極因素就上漲得愈快,最后則使李自成的農(nóng)民起義一改初衷,在大順朝政權還沒有達到穩(wěn)固的時候,就變了味。姚老非常深刻地,令人信服地,一步步地寫出了這一點。畢竟李自成是封建社會的農(nóng)民領袖,受的是孔孟思想的教育,他不可能擺脫封建的思想影響。帝王思想、宗法思想、宿命論思想、神鬼迷信思想,到了后期,隨著他在軍事上的成功,他思想中的這些消極東西,顯露得越來越多,而他身邊的封建士大夫們對他的影響也就越來越大了。在第四卷姚老把這一切寫得十分精細,場面也很熱鬧,但字里行間又都顯示出被勝利沖昏頭腦的李自成,處處淺薄、目光短淺又毫不自覺的現(xiàn)象。這與第一、二卷中處處謹慎,事事嚴格要求自己的李自成完全不同了。
5. 兩次大戰(zhàn)慘敗的陰影始終籠罩在大順軍將士的心頭,軍無斗志,加速了李自成敗亡的進程。在戰(zhàn)爭中,有時一個戰(zhàn)役的勝敗可以決定全局,有時雖然不能決定全局,但對全局會產(chǎn)生嚴重影響。大順軍對清兵作戰(zhàn)有兩大戰(zhàn)役,即山海關戰(zhàn)役和潼關戰(zhàn)役,特別是李自成御駕親征的山海關戰(zhàn)役,雖不是決定全局的戰(zhàn)役,但對全局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
李自成從崇禎十三年冬天進入河南,到十七年春天進入北京,三年半的時間內(nèi),大小戰(zhàn)役,每戰(zhàn)必勝,對明軍如摧枯拉朽。但是在山海關遇到滿洲和吳三桂的聯(lián)軍,吃了敗仗,使東征的勝利前功盡棄。從山海關退回陜西,連吃敗仗。倘若潼關戰(zhàn)役打個大勝仗,還可以振奮軍心,鼓舞士氣,挽回敗局,開展一個新局面。潼關一敗,大局就不可挽回了,所以這兩次戰(zhàn)役對全局極為重要。
6. 李自成失敗的其他原因。
1)大順軍在同明朝作戰(zhàn)中,馬匹多是一個重要的勝利條件,但大順軍經(jīng)過連年不斷的戰(zhàn)爭,馬匹消耗很大,補充不易。李自成的騎兵比之清兵處于劣勢,他曾打算派大軍出河南去河北,但并未成為事實,這與士氣不振,兵力不夠和馬匹欠缺都有關系。
2)當時威力最大的武器是紅衣大炮,原是明朝鎮(zhèn)守北京、山海關守城之用,兩地被清兵占領后為清兵所得。清兵把這種大炮運到前線,在攻延安和潼關的戰(zhàn)斗中都使用了,特別是潼關前邊地勢狹窄,大順軍人多,密集作戰(zhàn),清兵忽然放開大炮,不惟殺傷力大,而且對心理的震懾作用也大,加上被包圍的三千清兵突然殺出,內(nèi)外配合,使大順軍陣容大亂。戰(zhàn)爭中裝備的優(yōu)劣,有時起關鍵作用。
姚老說:“對李自成失敗的分析,雖然是我今天的認識,但我絕不是用今天的認識去要求李自成,那樣做是反歷史唯物論。但就以三百年前的歷史具體條件來說,李自成完全有可能避免失敗,也可以改寫大順朝乃至中國三百年的歷史,改變李自成自身悲劇的結局。正因為這樣,我對他的失敗深感痛惜。同時有了這樣一個比較全面、比較系統(tǒng)、比較清楚,又符合歷史實際的認識,也就會使我比較容易地寫出李自成失敗的深度了。”
姚老說:“我寫《李自成》目的不僅僅是反映歷史事件和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而且還要通過小說的藝術反映,讓讀者認識歷史上的經(jīng)驗和教訓,從而對人們認識歷史中的重大事件時起積極的作用?!彼栽谒?、五兩卷里,姚老既要寫出李自成起義的后期在軍事上取得空前勝利的道理,又要寫出李自成從勝利的頂峰迅速走向失敗深淵的原因。姚老深有體會地說:“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像明燈一樣照亮了我的眼睛,照亮了我所掌握的歷史資料,讓我經(jīng)過若干年的學習與思考、探索與研究,對李自成失敗的原因,逐漸有了清醒的認識。這種認識不是一下形成的,是漸進的,從不全面到全面,從不細致到細致,從不系統(tǒng)到系統(tǒng),到這時我才有了寫好《李自成》的信心和勇氣?!币显谒摹⑽鍍删碇?,就是以這樣的膽識和見解,打破過去的禁區(qū),出色地描寫了李自成從進北京到退出北京,一敗再敗,最后敗亡這個慘痛而沉重的悲劇故事。
從姚老對李自成失敗的分析和理解,讓我對老人家嚴肅的治學精神和認真的寫作態(tài)度不能不感到十分敬佩。就我看到的文章和資料,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方法來分析李自成失敗的原因,就其論述之全面、深刻、細致來說,姚雪垠還是第一人!難怪吳晗對姚老說:“看來論明初你不如我,論晚明我不如你?!彼晕以谟浭稣硪线@些論述時,常常停下筆來,深思且贊嘆不已!我想,就是為了認識這些問題,姚老要讀多少書,做多少讀書卡片,花多少精力和時間,去分析、去研究、去比較、去查證??!正因為有這樣的艱苦付出,才保證了他的四、五兩卷寫得深刻,寫得精彩!所以我說,如果說姚老關于李自成失敗的論述是他留給我們的珍貴歷史史料的話,那么他的這種堅韌頑強、持之以恒的學習態(tài)度和刻苦鉆研、敢于探索的治學精神,則是留給我們的更為寶貴的精神財富!
對于《李自成》這部長篇小說,確實如姚老所說,他是幾十年如一日,不驕不躁,持之以恒,精益求精,但求少愧。從1957 年他寫《李自成》第一卷開始,到1999 年四、五兩卷出版,他一直在邊寫作邊思考,他的認識也在不斷地深化、發(fā)展、變化。就是在五卷本全都寫完之后,他還計劃從頭開始再通盤進行一次認真的修訂,才算定稿。所以姚老一直把過去已經(jīng)出版的一至三卷和現(xiàn)在出版的四、五兩卷稱之為“未定稿”,就是這個道理。姚老常說,這種邊寫作、邊思考、邊修改、邊定稿的做法,有無盡的好處,使他的認識水平永不停留在一個水平線上,總是在提高,在發(fā)展,這就有可能使《李自成》越來越接近完善。在《李自成》的創(chuàng)作中,姚老的這種追求完美的毅力和精神,實在讓人敬佩。
重中之重的四、五兩卷
從《李自成》第三卷出版,到四、五兩卷出版,整整間隔十八年!讀者常常不解地問:為什么四、五兩卷花了那么長時間?我想一是姚老年事已高,其精力已不能與寫一、二、三卷時相比,雖然姚老依然是凌晨三點起床,一直工作到中午十二點,但這中間他要小憩二三次,這在他七十歲以前是沒有的。古稀之年,精力不濟,這是很自然的現(xiàn)象。但最主要的還是因為四、五兩卷在《李自成》全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不僅是全書的高潮,而且關系全書的成敗,是重中之重的關鍵兩卷,也是《李自成》五卷本中含金量最重的兩卷。從他動筆寫四、五兩卷開始,就不斷思考,反復斟酌,寫出初稿后,又幾經(jīng)修改,是他頗費心思的兩卷。姚老在總結《李自成》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時說過一句話:“深入歷史,跳出歷史?!?他說:深入歷史是前提,是基礎。深入就是在歷史科學研究上狠下工夫,目的是不隨意瞎說,不武斷片面,評史論史有根有據(jù)。所以姚老說:首先要深入歷史,只有深入研究歷史,才能夠認識歷史的真面貌,認識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實際情況,認識歷史運動的本質和規(guī)律。深入歷史是用藝術筆墨反映歷史的前提,只有深入才有跳出,沒有深入就談不上跳出,因為歷史小說是歷史科學和小說藝術的結合,首先是科學地認識歷史,然后才是跳出歷史,根據(jù)藝術特征和藝術要求,運用藝術的筆墨,再現(xiàn)歷史。所以姚老一再強調:深入歷史是前提,是基礎,沒有深入就沒有前提,沒有基礎,只能是瞎寫、亂寫、胡寫。
對于跳出歷史,姚老也用一句話概括:反映古代。姚老說,“立足現(xiàn)代”, 立足現(xiàn)代,就是我們必須用現(xiàn)代先進的思想、觀點、方法來研究、認識、處理歷史題材,使歷史題材的作品,能夠出新、創(chuàng)新,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所以要立足現(xiàn)代,不讓傳統(tǒng)的、習慣的囿說拘泥自己的手腳。但歷史小說畢竟是反映古代的歷史生活,要真實可信,絕不能將古代的歷史生活現(xiàn)代化,要推陳出新,不能以今代古,不嚴格劃清這個界限,就寫不出令人信服的歷史環(huán)境、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典型性、真實性、深刻性。
作為學者和作家,姚雪垠是無所畏懼的。他堅持自己的認識,按照自己的思路走下去,而且是不惜時間和精力地走下去。姚老這種對待歷史的科學態(tài)度和對待文學創(chuàng)作的認真精神,讓我十分崇敬和欽佩。1985年《李自成》第四卷“崇禎皇帝之死”和第五卷“李自成之死”這兩個單元在《小說》上發(fā)表時,已很精彩,但后來姚老通通推翻重寫。當1990年《小說》第二、三期連載“李自成進北京”時(即現(xiàn)在出版的第四卷中的“圍城時刻”“崇禎皇帝之死”和“李自成在武英殿”中的第十三章), 我又一次通讀了這個大單元。我敢說這次修改是相當成功的,給《李自成》第四卷增加了幾倍的藝術力量!當時我懷著無比興奮的心情,登門祝賀姚老的成功!姚老說:“崇禎皇帝之死”發(fā)表后,反映很好,但我并不滿意,在寫“李自成進北京”這個單元時,又有了新的想法,把“崇禎皇帝之死”中的一些重要情節(jié)融入“李自成進北京”這個單元之中,作為第四卷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使第四卷一下就進入大悲劇的高潮,使四、五兩卷的銜接處在故事上一氣呵成,結構更加嚴密完整。圍繞崇禎皇帝之死這部分,有的情節(jié)重新構思,有的情節(jié)精心修改,對一些不能體現(xiàn)或容易分散姚老總的創(chuàng)作意圖的文字,即使十分稱心如意的情節(jié),也寧可棄置,決不含糊吝惜。姚老說,要把經(jīng)歷了二百七十六年的明朝滅亡和崇禎皇帝的死,當作一個社會群體的大悲劇,一個封建階層的大悲劇,而不僅僅是崇禎個人的悲劇,要寫透這一點,就要把崇禎皇帝以身殉國的典型環(huán)境寫得滿意。就為這“滿意”二字,姚老是寫了改,改了寫,他不是一萬字、兩萬字地推翻重寫,而是幾萬字地推翻重寫。圍繞崇禎死、明朝亡,姚老繪聲繪色,寫得凄楚悲涼,將亡國前后的氣氛,渲染得淋漓盡致,似一團濃重的滾滾的黑云,游動在人們的心頭,讓人讀這些段落時,想放也放不下,藝術的魅力,是那么真實而強烈,形象而深刻地將三百年前明朝的滅亡和它的末代皇帝之死展示在讀者的面前。
《李自成》四、五兩卷另一個方面的成就,就是更加深化了李自成的性格。姚老還通過五個宮女的活動和命運,不僅反映出了封建社會的復雜性,不同人物的復雜性,而且以精巧的情節(jié)設計和細膩的人物描寫,又增強了小說的歷史真實感和藝術的感染力,使我們對封建時代的意識形態(tài)又多了一些了解。
姚老寫李自成東征前,里里外外充滿了矛盾,尤其加上費珍娥“刺虎”這一悲劇情節(jié),李自成東征受挫的氣氛,大業(yè)失敗的悲劇結局,已在意料之中。這些精心的設計、鋪墊和渲染,把李自成悲劇一步步推了上去,使我們在研究姚雪垠的悲劇思想和悲劇藝術、悲劇人物和悲劇命運時,不難發(fā)現(xiàn)姚老在悲劇思想和悲劇創(chuàng)作上的貢獻。最顯著的就是他在寫崇禎皇帝悲劇結束的同時,就進入了李自成悲劇的迅速發(fā)展,乃至發(fā)生大轉折的突變。姚老圍繞李自成的下場,在最后這幾章里,寫得慘烈悲壯,把失敗中的李自成的精神狀態(tài)和心理變化,作了最后一次深化,將李自成的悲劇藝術形象最終塑造完成。
在這里不能不談談“多爾袞時代的開始”這個極具功力的單元,這個單元最初發(fā)表在1994 年《小說》第一期上,發(fā)表時有四章,后來姚老又有了新的考慮,于是把這個大家都叫好的單元又打亂重寫,現(xiàn)在出版的第五卷中的“多爾袞時代的開始”只有兩章,不僅結構上作了調整,使整個單元更加集中、緊湊,而且在內(nèi)容上加強了人物刻畫,更加細致地描繪了事件的發(fā)展,使之更具有小說的特色。在這個單元里,塑造的滿洲皇室中的鄭親王、肅親王以及圣母皇太后和順治小皇帝的形象,也是十分出色,令人難忘的。對范文程、洪承疇又進一步展開了深層的精細描寫,這就使這個單元具有很強的形象思維和藝術魅力,而且具有豐富的歷史性和常識性,給人們無盡的美的享受。
姚老在《李自成》四、五兩卷中,把悲劇沖突的核心提高到歷史發(fā)展的根本上來,把個人性格悲劇提高到社會的階級、階層的悲劇上來,把悲劇的美學特征提高到歷史唯物主義上來,這樣展示在姚雪垠筆下的悲劇人物和悲劇命運、悲劇思想和悲劇藝術的創(chuàng)造和效果就顯得很不尋常。姚老說過這樣的話:“從《李自成》第一卷動筆寫作,我在長篇小說的情節(jié)上擬定了自己的美學追求。這追求就是,壯美與優(yōu)美交互變化,而以壯美為主調。我又簡化為兩句話:‘筆墨變化,豐富多彩?!笨梢哉f,從崇禎皇帝之死到李自成之死,從明朝滅亡到大順朝滅亡,始終帶有濃濃的、厚重的悲劇色彩,但又充滿了悲壯之美、筆墨變化之美,這就是姚雪垠花在四、五兩卷上十八年的心血結出的碩果。
四十二年磨一劍,終于走上成功之路
一位美籍華人作家讀過《李自成》,又拜訪過姚雪垠之后,激動地寫下這樣一段文字:“姚雪垠成功了!《李自成》成功了!但姚雪垠幾十年的艱苦行程,在國外卻很少人知道……那年(指1957 年)他受到批判,被劃成‘極右派’分子,但他沒有倒下去,以高超的膽識,驚人的毅力,艱苦的努力,不顧一切困難,研究李自成,考慮李自成,寫李自成?,F(xiàn)在,他是中國最暢銷、最受歡迎、最受重視的《李自成》的作家,僅僅他本人這個故事,就叫人很興奮,很感動。”
到2010 年,《李自成》已經(jīng)出版四十七年了,《李自成》全書五卷的總印數(shù)已達四百余萬部,這個印數(shù)在中國當代長篇歷史小說中,不敢說是絕后的,也是空前的。第三卷出版后,一次姚老應邀到華南某大學作報告,主持人在向學生介紹時,竟然兩次誤稱姚雪垠是“李自成同志”, 讓姚雪垠捧腹大笑,讓與會者報以熱烈掌聲。姚雪垠和《李自成》已經(jīng)難解難分了。
1999 年姚雪垠終于實現(xiàn)了毛澤東主席在重病中寫下的“我同意他寫《李自成》小說二卷、三卷至五卷”的殷切期望。不幸的是,就在《李自成》四、五兩卷已經(jīng)發(fā)稿,即將在1999 年8 月作為慶祝建國五十周年的重要圖書出版的時候,姚老以他八十九歲的高齡于1999 年4 月29 日離我們而去,他既沒有看到就要出版的四、五兩卷,也沒有成為千禧年的老人,這確實是十分遺憾的!但他傾注了四十二年心血的三百二十萬字的皇皇巨著《李自成》有如一座藝術豐碑巍然聳立。可以說,姚雪垠是在給自己的人生和《李自成》的創(chuàng)作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之后才遠行的。在慶祝建國五十周年的時候,中宣部、文化部、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署、中國文聯(lián)、中國作協(xié)六部委隆重推出十部長篇小說向建國五十周年獻禮,《李自成》全五卷名列其中。在第十屆全國書市上,《李自成》四、五兩卷剛剛出版,與此同時中國青年出版社又將一、二、三卷再版,《李自成》全書成了書市上的熱銷書,在全國訂貨碼洋最高的十種圖書中,《李自成》排行第四(文學圖書只有兩種進入了前十名,一是排行第四的《李自成》,一是排行第九的《金庸作品集》),在當時文學圖書滯銷的狀況下,《李自成》受到歡迎和好評,實在是一件令人振奮的喜訊。與此同時,中國電視劇制作中心購買了《李自成》五卷本的電視改編權,擬拍一部長度為五十集的大型歷史劇。在千禧年的年底《李自成》(一至五卷)又榮獲第十二屆中國圖書獎和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從近十年來《李自成》一至五卷不斷地被北京和外地的出版社重印的情況來看,《李自成》是建國六十年來受到中外讀者熱烈歡迎和廣泛好評,其地位十分顯赫的一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