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二泉映月》是一首民族風格十分濃郁的二胡曲,為我國杰出的民間音樂家華彥鈞的代表作,也是二胡曲中最有影響的一首樂曲。該曲把情寄予其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通過曲中蒼涼哀怨的旋律,抒發(fā)了作者對生活的無限感慨,使我們猶如見到一個剛直頑強的盲藝人在向人們傾訴他不幸的遭遇和坎坷的人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活在舊中國底層勞動者的生活現(xiàn)實,表現(xiàn)了華彥鈞倔強不屈的性格。
關鍵詞;音樂特征 二泉映月 藝術創(chuàng)造
音樂藝術以優(yōu)美動聽、起伏不斷的旋律,復雜的節(jié)奏,不同凡響的音色,來表現(xiàn)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反映歷史的變更,體現(xiàn)作者及演奏者的思想情感,豐富人們的思想及感情。在電影《二泉映月》中有一首著名的二胡獨奏曲被人們所喜愛,這首樂曲是我國民間音樂家華彥鈞的作品《二泉映月》。該作品傾訴了他苦難的一生,揭示了他辛酸憤懣的內心情感,表現(xiàn)了他青松般的性格與氣質,回腸蕩氣,催人淚下。如今這首樂曲已經(jīng)走向世界,幾乎成了外國人心目中二胡的代名詞。
作者所處的時代特點
華彥鈞(1893—1950),小名阿炳,是江蘇無錫的民間音樂家,他是當?shù)乩鬃鸬町敿业朗咳A清和的獨生兒子。阿炳生活在中國人民災難深重,受盡帝國主義和軍閥官僚欺凌壓迫的年代。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的土地上橫行霸道,國運日暮途窮,人民饑寒交迫。他生活在社會的底層,飽嘗了人間的辛酸,受盡了權勢們的欺壓凌辱。但是他從不向命運低頭,愛憎分明,他用他的歌聲和琴聲對舊中國的邪惡勢力、卑劣行為進行揭露和抨擊,受到人民大眾的歡迎。也有人把阿炳當做叫花子看待,其實他與一般寄生于社會的叫花子們卻截然不同,他從來沒有隨便地收取過人家一個施舍的大錢,他是純粹靠演唱、演奏來維持生活的。他從來沒有做過向人乞憐的樣子;人家叫他奏他才奏,人家給他報酬,不管多少,他并不道謝,也不爭多嫌少;有時人家請他奏唱,即使不給他錢,他也一樣很高興地奏唱。社會動亂,生活無依無靠,個人生活的苦難遭遇和民間藝人的低下地位,磨煉了阿炳堅毅自信、剛直不阿的堅強性格,這對他作品藝術特點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響。
阿炳在童年時代就隨他父親學習音樂技藝,十三歲時已學會琵琶、二胡、笛子等多種樂器。他勤學好問,凡遇到別人會演奏的樂器和曲調,他都虛心請教、學習。結果,當?shù)亓餍械臉菲?,他幾乎樣樣都會,而且都奏得相當?shù)暮?。阿炳二十一二歲的時候,患了眼疾,又死了父親。眼疾一天一天地惡化下去,到他二十六七歲的時候,瞎了一只眼睛。瞎了眼睛的道士,是得不到有錢齋主們的歡迎的,所以,他三十歲左右時,便只能離開道門,開始以賣唱為生。在他三十五歲的時候(1928)又瞎了一只眼睛,成為一個純粹以賣藝度生的民間藝人,從此以后,人家便叫他瞎子阿炳;他原來的名字,便漸漸被人們忘記了。他自己也常叫人不要用他原來的名字,他說:“華彥鈞這一名字,我久已不用了,誰都不知道;你們還是叫我瞎子阿炳的好,因為街上很多人所熟悉的,就只是瞎子阿炳這個名字了?!彼坏珪葑鄻菲?,而且還能唱,他能自己一邊拉著胡琴或彈著琵琶,一邊歌唱。把每天聽到的新聞,通過他的歌喉,用有力的節(jié)奏、合仄壓韻的歌詞唱出。他具有超人的音樂才能,演奏技藝高超并掌握多種樂器的演奏技法,有極高的音樂修養(yǎng)。對中國樂器樣樣精通,其中以琵琶為最精。阿炳成年以后又用各種途徑拜不少民間藝人為師,廣泛和深入地學習當?shù)氐拿耖g音樂,特別是江南一帶的民間歌曲和地方戲曲音樂,這些都奠定了阿炳藝術創(chuàng)造的深厚基礎。
《二泉映月》所表現(xiàn)的意境
無錫惠山腳下的二泉,是一個風景優(yōu)美的地方,世稱“天下第二泉”。是阿炳經(jīng)常賣藝的地方?!抖吃隆繁阋源嗣?。從曲名上看,《二泉映月》似乎是以描寫景色為主的標題性作品,其實這首樂曲本來是沒標題的,它的曲名《二泉映月》是當初楊萌瀏先生(1889-1984,中國音樂史家,民族音樂家)、祝世匡先生和阿炳即興商定的,與樂曲的內容并無密切關系?!抖吃隆返膭?chuàng)作,實際上是阿炳在長年的流浪賣藝中不斷演奏、不斷加工而成的。它不是主要描寫天下第二泉的美麗景象,而是抒發(fā)了作者對舊社會苦難生活憤懣之情。表現(xiàn)了他寧折不屈的堅強性格,以及他對美好未來的憧憬。我們對于《二泉映月》的理解,不應完全借助標題,而應從樂曲本身的音樂表現(xiàn)進行理解和分析。
《二泉映月》是一首民族風格十分濃郁的二胡曲,為阿炳的代表作,也是二胡曲中最有影響的一首樂曲。樂曲通過對景色的描寫,又把情寄予其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音樂把我們引入夜深人靜泉清月冷的境界,更通過曲中蒼涼哀怨的旋律,抒發(fā)了作者對生活的無限感慨,使我們猶如見到一個剛直頑強的盲藝人在向人們傾訴他不幸的遭遇和坎坷的人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活在舊中國底層的勞動者的生活現(xiàn)實,表現(xiàn)了阿炳倔強不屈的性格。
《二泉映月》共有六段,是單一形式的變奏曲式。樂曲由引子和六個樂段構成,以一個音樂主題為基礎,經(jīng)過五次變化和發(fā)展,所表達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發(fā)揮,樂曲的速度變化不大,但力度的變化幅度大,音樂時起時伏,扣人心弦。
樂曲的引子以輕微的但又吸引人的音調作為開端,猶如一聲凄楚的長嘆,開頭便是“斷腸聲”,恰如其分地形容了短短一句引子的思想感情。隨后附點音符和旋律的迂回下行,猶如內心思緒萬千的無限感慨和嘆息。唉!這吃人的世道啊……我們仿佛看到一位盲藝人背著樂器,拄著竹棍沿街流浪的形象,在皎潔的月光下,遠處惠山泉水在流淌,在這美麗的景色下作者沉痛敘述了自己一生顛沛流離的不幸遭遇。
在樂曲一段小的引子之后,音樂呈微波形的旋律線進入主題。主題由三個樂句組成,第一句旋律寧靜、平穩(wěn),是一個沉思的、傾訴性的樂句,是深沉的傾吐,仿佛他在坎坷不平的人生路上流浪累了,坐在泉邊沉思往事……第二樂句突然以強有力的翻高八度的旋律,打破前面的沉寂,音樂開始激昂起來,流動出作者無限感慨之情。這一樂句是主題性格的一個重要部分,每次主題變奏時,它幾乎都保持了原型,沒有大的變化。音樂進入第三樂句時在高音區(qū)發(fā)展和變化,旋律柔中帶剛,情緒更為激動,阿炳以變換不定的重音、獨特的演奏指法,特別是力度的急驟變化,使旋律鏗鏘有力,富于變化,進一步抒發(fā)了他難以平靜的思緒,達到音樂段落的高潮。這一樂句在以后的變化中得到充分的發(fā)展。主題從一開始的平靜深沉轉為激昂,表達了作者內心的生活感受和頑強的生活意志。
樂曲的第五段是整個樂曲的高潮部分,在這里音樂高兩個八度的變化,高亢有力,鏗鏘如金石之聲,表露了阿炳內心無法抑制的激情,生活的艱難、悲慘的身世、無情的打擊、殘酷的現(xiàn)實,對這一切阿炳不是悲觀的懦弱、頹廢的消沉,而是深邃的思考、反抗和熱烈的探求,阿炳以戰(zhàn)斗的姿態(tài)和樂觀的精神對待他的藝術創(chuàng)造,這正是阿炳作品中最積極可貴的一面。
此曲層次分明,但又一氣呵成,旋律優(yōu)美動聽,但又渾樸蒼勁,是一首深受國內外聽眾喜愛的好作品。著名音樂家小澤征爾聽完這首樂曲后淚流滿面地說:“此音樂應跪著聽?!边@,就是阿炳的作品,他在演奏中經(jīng)常使音樂略帶幾分悲涼的情緒,貼切地表現(xiàn)出一位飽嘗人間辛酸和痛苦的盲藝人的感情,在中國近代史上烙下一個深深的腳印。
《二泉映月》的音樂特征
阿炳生活在江南水鄉(xiāng),并參加道士音樂的演奏,耳聞目染地受到道教音樂的熏陶。那么道教音樂究竟是一個怎樣的音樂呢?若觀察一下它的內容,我們可以說,道家的音樂,大部分是非宗教性的民間音樂,就是那些宗教意味的禮贊音樂,其中也有著不少毫未改動的民歌曲調。素稱為道教正宗的四川青城山天師洞常道觀的道家,他們所用的唯一宗教歌集《全真正韻》中的一百多首歌曲中,就有很多是古代的詞牌和近代的民歌。阿炳所屬的道派是演奏各種絲竹樂器和鑼鼓樂器的一個普通的道派,他們在神前所奏的絲竹鑼鼓曲調中,有著原詞為“一個姐兒年十九,端條板凳攔門坐……”之類的曲調;他們所謂《梵音》合奏曲調中,所有的都是民間合樂的曲牌,所以阿炳在大約近三十年的道家生活中,對江南的民間音樂,已經(jīng)有了相當廣泛而且相當深刻的修養(yǎng)。他的音樂的旋律特點受江南民間音樂的影響,而江南民間音樂的旋律線,是以級進及小跳為主的,形成波浪式的旋律進行特點,節(jié)奏比較平穩(wěn)、柔和、飽滿、清新秀麗,以抒情性的作品見長,這與江南秀麗的自然景色和人們的語言特點及生活習慣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而阿炳除了對江南絲竹非常熟悉,對江南流行的小曲也大部分都能演唱,這給他的器樂創(chuàng)作提供了大量的新鮮而生動的原始素材。《二泉映月》的主題音樂與當?shù)氐拿窀杓皯蚯陀兄容^密切的聯(lián)系。他的音樂是在江南音樂的基礎上的創(chuàng)作,既保持了江南音樂的特征,又有自己的音樂特征,這個特征是他生活和思想的體現(xiàn)。
1.在《二泉映月》曲中阿炳多用動作果斷、堅定并有一定棱角的滑音,表現(xiàn)為起弓帶有音頭,動作輕快、剛直,表現(xiàn)了作者堅強的性格特征。
2.表現(xiàn)在音樂旋律上的大跳,八度音程、五度音程的跳進,使音樂在平柔的旋律進行中頓生棱角,表現(xiàn)了阿炳倔強的性格及奮發(fā)向上的精神。
3.從旋律線來看,他的音樂還表現(xiàn)在樂句之間的旋律線的大幅度的變化。而在我國民族音樂中,一般旋律線的發(fā)展以平穩(wěn)及下行為主,阿炳在音樂中運用了旋律線直線上升和下降,而且非常急驟,他根據(jù)二胡各把位的音色及表現(xiàn)力的不同,非常嚴謹?shù)?、有層次、有邏輯地展開樂思,表現(xiàn)了對傳統(tǒng)旋法及演奏法的大膽突破。
4.節(jié)拍重音的移位。在《二泉映月》曲中的節(jié)拍重音常與基本樂理中的規(guī)則相距甚遠,而接近于民間鑼鼓中的重音形式。這是阿炳受江南戲曲、小調、鑼鼓音樂等民間音樂的熏陶而形成的。
5.透音的運用。在演奏內弦上把位一指的“2”音時,食指迅速地一放即按,隱隱約約地透出一個空弦音,別具風味。這是阿炳吸取了江南絲竹的演奏手法的結果。
6.定把演奏是阿炳演奏風格的又一特點。由于他是邊走邊演奏換把不方便,故一段旋律一般只在一個把位中演奏,遇到把位以外的音用伸展手指按出。通常音會稍高一點,但這正好符合“輔助音向骨干音傾斜”的音律美原則,聽起來十分悅耳,且剛健有力。
總之,阿炳的創(chuàng)作遠不止這些,他的演奏超脫了狹窄的師承墨守、技術呆板的模仿,開啟了自己的主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聯(lián)系他周圍的生活環(huán)境,他的技術發(fā)展的可能性是無限的。僅就音樂而言,對一首樂曲的學習,可影響他對別的樂曲的了解,對一個樂器的學習,可影響他對別的樂器的演奏技術;對他人的唱或奏的傾聽,可影響他自己的唱或奏。但更重要的是音樂以外,還有著無限廣大的天際:阿炳有著他自己的生活和感情,在他周圍,有著影響他和改變他內在感情的一切事物。這一切,都在他的音樂技藝中間,起了決定作用。他所受到的黑暗環(huán)境的壓迫,遠比一般市民所受到的更深?!抖吃隆穬A訴了他苦難的一生,同時也是他堅強性格的寫照,透露出一種來自底層人民健康而深沉的氣息來。它以新穎和富有創(chuàng)造性而成為我國民族音樂寶庫中的寶貴財富,受到人們的喜愛。
參考文獻:
1.趙寒陽:《二胡演藝知識500問》,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5年版。
2.袁靜芳:《民族器樂》,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7年版。
3.《中國藝術研究院阿炳曲集》,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3年版。
4.《藝術教育》,2005(5)。
5.《音樂論叢》,1981(4)。
?。ㄗ髡邌挝唬亨嵵輲煼秾W院音樂系)
編校:董方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