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金恩
(南澳縣南海閣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廣東 南澳 515900)
住宅樓房建設過程中,我們經常會遇見軟弱不良的地基。在近十幾年來,對于建筑施工不良地基的討論我們從未間斷,不少前輩和專家也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為后人對不良地基的預防和地基質量的處治提供了寶貴的意見和指導。由于不良軟弱地基處理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整個工程的質量和使用功能,因此,在科學技術不斷發(fā)展的今天,我們對不良軟弱地基的加固和處理也在不斷的變化。本人將結合自身崗位實踐,從技術的角度出發(fā),詳細闡述了樓房在進行地基軟基的處治時如何進行質量的控制,如何確保地基軟基的處治質量。
基礎施工中,較常出現(xiàn)的質最問題有:基礎軸線位移、基礎標高誤差和基礎防潮層失效。這些質量問題直接影響上部結構質量和使用要求。
1.1 基礎軸線位移的原因及控制措施。基礎軸線位移是指基礎由大放腳砌至室內標高(± 0.00)處,其軸線與上部墻體軸線發(fā)生錯位?;A的軸線位移多發(fā)生在建筑工程的內橫墻,這將使上部墻體和基礎產生偏心壓,影響整體結構的受力性能。
1.1.1 軸線位移原因。由于大放腳收分寸掌握不準確,砌至大放腳頂處時,已產生偏差,再砌基礎直墻部位就容易發(fā)生軸線位移。施工中,橫端基礎軸線,一般應在槽邊打中心柱,部分施工員在實際放線時儀在山墻處有控制樁,橫端軸線由山端一端排尺控制。由于基礎一般是先砌外縱墻和山墻部位,待砌橫墻基礎時,基礎槽中線被封在縱墻基礎外側,無法吊線找中,軸線容易產生更大偏差,有的槽邊控制樁保護不好,被施工人員或車輛碰撞發(fā)生移位,產生軸線位移。
1.1.2 控制措施。定位放線時,外墻角處必須設置龍門板,并有相應的保護措施,防止槽邊堆土和進行其他作業(yè)時碰撞而發(fā)生移動。龍門板下設永久性中心桃(打入與地面齊平,四周用混凝土封固),龍門板拉通線時,應先與中心樁核對。橫墻軸線不宜采用基槽內排尺法控制,應設置中心樁。橫墻中心樁應打到與地面齊平,為便于排尺和拉中心線,中心樁之間不宜堆土和放料。挖榴時應用磚覆蓋,以便于清土尋找,在槽墻基礎拉中線時,可復核相鄰軸線距離,以驗證中心樁是否有移位情況。為防止因砌筑基礎大放腳部分不均勻而造成的軸線位移,應在基礎收分部分砌完后,拉通線重新核對,并以新定出的軸線為準,然后砌筑基礎直墻部分。
1.2 基礎標高偏差的原因及控制措施。當基礎砌至室內地平(±0.00)處,常出現(xiàn)標高不在同一水平面?;A標高相關較大時,會影響上層墻體標高的控制。
1.2.1 偏差原因?;A下部的基層(沙土、混凝土)標高相差較大,影響基礎砌筑時對標高的控制。由于基礎大放腳寬大,基礎皮數(shù)桿不能貼近,難以觀察所砌每一基礎與皮數(shù)桿的標高差。磚基礎大放腳填芯磚采用大面積鋪灰的砌筑方法,由于鋪灰厚度不均勻或鋪灰面太長,砌筑速度跟不上,砂漿因歇停過久擠漿困難,灰縫不易壓薄而出現(xiàn)冒高現(xiàn)象。
1.2.2 控制措施。應加強對基礎層標高的控制,盡早控制在允許偏差之內。砌筑基礎前,應對基層標高普查一遍,局部低凹處可用細石混凝土墊平?;A皮數(shù)桿可采用小斷面(2×2)cm方術或鋼筋制作。使用時,將皮數(shù)桿直接夾砌在基礎中心位置。采用基礎外側在皮數(shù)桿檢查標高時,應配以水準尺校對水平。寬大基礎放大腳的砌筑,應采用雙面掛線,保持橫向水平。砌筑填芯磚應采取小面積鋪灰,隨鋪隨砌,頂面不應高于外側跟線磚的高度。
1.3 基礎防潮層失效原因及控制措施。防潮層開裂或抹灰不密實,不能有效地阻止地下水分沿基礎向上滲透,造成墻體潮濕。外墻受潮后,經鹽堿和凍融作用,磚墻表面逐層酥松剝落,影響居住環(huán)境美觀和結構強度。
1.3.1 防潮層失效原因。施工中漿混用,將砌基礎剩余的砂漿作為防潮砂漿使用。在防潮層施工前,基面上不作清理,不澆水或澆水不夠,影響防潮層砂漿與基面的粘結,操作時表面摸灰不實,養(yǎng)護不好,使防潮層因早期脫水,強度和密實度達不到要求而出現(xiàn)裂縫。冬季施工防潮層因受凍而失效。
1.3.2 控制措施。施工中,防潮層應作為獨立的隱蔽工程項目,在整個建筑物基礎工程完工后進行操作,24cm墻防潮層下的丁皮磚,應采用滿丁砌法。防潮層施工宜安排在基礎房心回填后進行,以防填土時對防潮層的破壞。如圖紙設計對防潮層未作具體規(guī)定,宜采用2cm厚1:2.5的水泥砂漿摻適量防水劑的做法,防潮層砂漿和混凝土中禁止摻鹽。
利用重錘自由下落所產生的較大夯擊能來夯實淺層地基,使其表面形成一層較為均勻的硬殼層,獲得一定厚度的持力層。該方法能夠通過較大的壓力和沖力對地基產生很大的作用,從而使得地基得到加固,使得的土的壓縮性進一步縮小,增大了地基的強度,使得地基的抗液化的能力得到加強,大大降低和消除黃土的是濕陷性。同時,該方法有利于使得土層均勻,預防以后出現(xiàn)的差異沉降。施工要點:施工前應試夯,確定有關技術參數(shù),如夯錘的重量、底面直徑及落距、最后下沉量及相應的夯擊遍數(shù)和總下沉量;夯實前槽、坑底面的標高應高出設計標高;夯實時地基土的含水量應控制在最優(yōu)含水量范圍內;大面積夯時應按順序;基底標高不同時應先深后淺;結束后,應及時將夯松的表土清除或將浮土在接近1m的落距夯實至設計標高。
換土墊層就是將獨立基礎下面一定厚度的軟弱土層挖除,然后以中砂、粗砂、礫石、碎石或卵石、灰土、以及其他性能穩(wěn)定、無侵蝕性的材料填實。該方法是用物理力學性質較好的巖土材料置換天然地基中的部分或全部軟土層,并分層夯實成低壓縮性的地基持力層,地基持力層有利于防止地基的凍脹,有利于提高地基的承載能力,也有利于加速軟土的排水固結,同時也有利于減少地基的沉降量墊層應分層夯實,每層夯實后的密度應達到設計標準。換土墊層的設計包括計算墊層所應具有的最小寬度和厚度。在墊層的寬度方面,根據建筑經驗,墊層的頂寬一般采用較基礎底邊每邊寬出200mm,墊層的底寬一般取基礎同寬。墊層的厚度應根據作用在墊層底面處土的自重應力與附加應力之和不大于軟弱土層承載力的條件確定,同時厚度不小于500mm。
當淤土層較厚,難以大面積進行深處理,可采用打樁辦法進行加固處理。而樁基礎技術多種多樣,早期采用較多的有水泥土攪拌樁、砂石樁、木樁,而在目前,這幾類樁基處中方式則較少使用,主要原因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水泥土攪拌樁水灰比、輸漿量和攪拌次數(shù)等控制管理自動化系統(tǒng)未健全,設備陳舊,技術落后,存在攪拌均勻性差及成樁質量不穩(wěn)定問題;二是砂石樁用以加固較深淤泥軟土地基,由于存在工期長,工后變形大等問題,已不再用作對變形有要求的建筑地基處理;三是民用建筑已禁用木樁基礎。目前,在樓房建筑行業(yè)中,使用最為方廣泛,處治效果最能得到保證的樁基處理方式主要是PHC樁,由于施工簡便,成樁后便于進行質量檢測,因此,這種預應力砼管樁自然而然得到了業(yè)內的認可,成為了目前樁基處治的主導形式。
從上述可知,本文只介紹了較為常用軟弱土地基處理的幾種方法,僅供大家參考選擇。作為現(xiàn)場施工負責人,在軟弱地基處理的時候,應根據軟土地基工程建設的實踐經驗,在軟土地基設計之前進行認真的工程地質勘察和土工試驗。只有查清土層和土質的情況,才能正確地進行設計和施工;再者,必須從場地的土層和土質的特點出發(fā),對地基與基礎的結構、施工及使用等方面進行綜合考慮,通過方案比較、合理地選擇地基處理方案,才能使制訂出來的處治方案更為合理、適用。
[1]馬小峰.淺談軟土地基處理方法[J].山西建筑,2008.
[2]葉書麟,葉觀寶.地基處理與托換技術[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