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勁松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yè)第十四冶金建設公司項目管理公司,云南 昆明 650051)
1.1 裂縫的產(chǎn)生原因
1.1.1 水泥水化熱引起的溫度應力和溫度變形。當混凝土內(nèi)部與表面溫差過大時,就會產(chǎn)生溫度應力和溫度變形,其二者成正比,當溫度應力超過混凝土內(nèi)外的約束力時,就會產(chǎn)生裂縫。因此,防止混凝土出現(xiàn)裂縫的關鍵就是控制混凝土內(nèi)部與表面的溫差。
1.1.2 內(nèi)外約束的條件影響?;炷羶?nèi)部由于水泥的水化熱而形成中心溫度高,熱膨脹大,因而在中心產(chǎn)生壓應力,在表面產(chǎn)生拉應力。當拉應力超過混凝土的抗拉強度值和鋼筋的約束作用時,同樣會產(chǎn)生裂縫。
1.1.3外界氣溫變化的影響?;炷羶?nèi)部溫度是由水泥水化熱的絕熱溫度、澆注溫度和混凝土的散熱溫度三者的疊加。而澆注溫度與外界氣溫有直接關系。
1.1.4 混凝土的收縮變形?;炷恋乃苄允湛s變形;混凝土的體積變形;干燥收縮;混凝土的勻質性的影響;設計造型的影響。
1.2 防止大體積混凝土裂縫的主要措施
1.2.1 水泥應盡量選用水化熱和安定性好的水泥,在滿足設計強度要求的前提下,盡量減少水泥用量。
1.2.2 配合比設計時,可利用混凝土的后期強度。
1.2.3 盡量選用連續(xù)級配的骨料配制混凝土,在保證可泵性的前提下,選用粒徑較大的石子和粗砂,并控制石子的含泥量不超過1%,砂子的含泥量不超過2%。
1.2.4 摻加一定數(shù)量的減水劑或緩凝劑,以減少水泥用量,改善和易性,推遲水化熱的峰值期。
1.2.5 在混凝土中摻加少量的磨細粉煤灰,取代部分水泥,并可改善混凝土的塑性和可泵性。
1.2.6 在混凝土中摻加一定數(shù)量的毛石。
1.2.7 根據(jù)不同施工季節(jié),可分別采用降溫法和保溫法施工。
1.2.8 在拌合混凝土時,還可摻入適量的微膨脹劑或膨脹水泥,使混凝土得到補償收縮,減少混凝土的溫度應力。
1.2.9 采用分層分段法澆筑混凝土。
1.2.10 改善配筋,保證每個澆筑層上下均有溫度筋。
1.2.11 設置后澆縫。
大體積混凝土的施工,一般宜在低溫條件下進行,即最高氣溫≤30℃時為宜。氣溫大于30℃時,應周密分析和計算溫度(包括收縮)應力,并采取相應的降低溫差和減少溫度應力的措施?;炷恋呐渲?,應嚴格掌握各種原材料的配合比,其重量允許誤差為:水泥、外摻合料±2%;粗、細骨料±3%;水、外加劑溶液±2%?;炷恋臄嚢钑r間,自全部拌合料裝入攪拌筒內(nèi)起到卸料止,一般應不少于1.5~2min。攪拌后的混凝土,應及時運至澆筑地點入模澆筑。在運送過程中,要防止混凝土離析、灰漿流失、塌落度變化等現(xiàn)象,如發(fā)生離析現(xiàn)象,必須進行人工二次拌合后方可入模。混凝土澆筑要點如下:
2.1 大體積混凝土的澆筑,應根據(jù)整體連續(xù)澆筑的要求,結合結構尺寸的大小、鋼筋疏密、混凝土供應條件等具體情況,選用以下三種方法:(1)全面分層:即將整個結構澆筑層分為數(shù)層澆筑,當已澆筑的下層混凝土尚未凝結是,即開始澆筑第二層,如此逐層進行,直至澆筑完成。(2)分段分層:適用于厚度較薄而面積或長度較大的工程。施工時從底層一端開始澆筑混凝土,進行到一定距離后澆筑第二層,如此依次向前澆筑其他各層。(3)斜面分層:適用于結構的長度超過厚度三倍的工程,振搗工作應從澆筑層的底層開始,逐漸上移,以保證分層混凝土之間的施工質量。
2.2 當基礎底板厚度超過1.3m時,應采取分層澆筑。分層厚度宜為0.6~1.0m。對于大塊底板,在平面上應分成若干塊施工,以減少收縮和溫度應力,有利于控制裂縫,一般分塊最大尺寸宜為30m。
2.3 為了減少大體積混凝土底板的內(nèi)外約束,澆筑前宜在基層設置滑移層。為減少分塊間后澆縫處鋼筋的連接約束,應將鋼筋的連接設置在后澆縫處。
2.4 分層澆筑時間的間隔,應以混凝土表面溫度降至大氣平均溫度為好,即水化熱溫升的峰值以后,一般為3~5d。
2.5 夏季施工時,應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混凝土內(nèi)部的實際溫度,方法有降低混凝土入模澆筑溫度,在拌合水中摻入冰渣、使用冷卻水作拌合用水、砂石采取遮陽措施和噴冷水降溫等,在骨料中摻入毛石,摻入適量的粉煤灰。
2.6 為了防止混凝土發(fā)生離析,當混凝土自由傾落高度超過2m時,應采用串筒、溜槽下落。
2.7 混凝土應采用機械振搗。振搗棒的操作,快插慢拔。每點振搗時間一般以20~30s為宜,還應視混凝土表面呈水平不再顯著下沉、不再出現(xiàn)氣泡、表面泛出灰漿為準。分層振搗時,振搗棒應插入下層5cm左右,以消除兩層之間的接縫。
2.8 混凝土養(yǎng)護的時間和方法為:(1)養(yǎng)護時間:澆筑完畢后,應在12h內(nèi)加以覆蓋和澆水。具體要求是:普通硅酸鹽水泥拌制的混凝土不得少于14d;礦渣水泥,火山灰質水泥、大壩水泥、礦渣大壩水泥拌制的混凝土不得少于21d。(2)養(yǎng)護方法:大體積混凝土養(yǎng)護方法,分降溫法和保溫法兩種。降溫法,即在混凝土澆注成型后,用蓄水、灑水或噴水養(yǎng)護;保溫法是在混凝土成型后,使用保溫材料覆蓋養(yǎng)護及薄膜養(yǎng)生液養(yǎng)護,可視具體條件選用。
2.9 混凝土測溫。(1)測溫點的布置-必須具有代表性和可比性。沿澆筑的高度,應布置在底部、中部和表面,垂直測點間距一般為500~800mm;平面則應布置在邊緣與中間,平面測點間距一般為2.5~5m。(2)測溫制度-在混凝土溫度上升階段每2~4h測一次,溫度下降階段每8h測一次,同時應側大氣溫度。(3)測溫工具的選用-采用熱電偶或半導體液晶顯示溫度計。在測溫工程中,當發(fā)現(xiàn)溫度超差,應及時加強保溫或延緩拆除保溫材料,以防止混凝土產(chǎn)生溫差應力和裂縫。
3.1 泌水和浮漿問題
積混凝土施工,由于混凝土采取分層澆筑,上下層施工的間隔時間較長 (一般為1.5~3h,即控制在凝結前),因此各澆筑層易產(chǎn)生泌水層,采用泵送混凝土施工時,尤為嚴重。解決的辦法是,可在結構四周側模的底部開設排水孔,使多余的水分從孔中自然排走,或利用正式設計的集水坑或人為的"水潭",將多余水分集中后用專門的軟軸泵或隔膜泵抽水排出。
3.2 后澆縫的留置與處理
大體積混凝土施工中,合理的分縫分塊,不僅可以減輕約束作用,縮小約束范圍;同時可利用澆筑塊的層面進行散熱,降低混凝土內(nèi)部的溫度。接縫的處理必須滿足防止?jié)B漏水的要求。后澆縫的設置和處理如設計無規(guī)定時,其間距一般為20~30m縫寬lm,可在后澆縫形成40d后封閉,冬期可適當延長。封閉前,應仔細鑿毛,并將鋼筋按設計要求連接好,再用補償收縮混凝土將縫灌密實。
3.3 模板工程
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時,模板承受著混凝土的側壓力及振搗混凝土的振動力,因此必須保證模板及其支撐體系的可靠性,防止模板產(chǎn)生過大的變形。由于大體積混凝土對模板的剛度要求較高,在有條件時,宜優(yōu)先使用鋼模板。采用木模板時,澆筑混凝土錢應充分濕潤,防止木模吸收混凝土表面水分后膨脹變形。
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技術含量高,特別在施工中要防止混凝土因水泥水化熱引起的溫度差產(chǎn)生溫度應力裂縫。因此在施工前除必須的物質準備、機具準備、技術準備和現(xiàn)場準備外,應根據(jù)其施工特殊性,做好附屬材料和輔助設備的準備工作,如冰、水泵、測溫設備等,尤其要做好施工方案的編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