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是筆者組織初二年級學生以辯論的形式進行的《牛頓第一定律》課堂教學實錄,通過這種教學,讓學生經(jīng)歷了一場激烈的思維拔河比賽,在此過程中對牛頓第一定律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把握,并啟發(fā)了學生的開放性思維。
關鍵詞:思維拔河;辯論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148(2011)4(S)-0030-2
1 物質準備階段
上課,先讓課代表把所有物理課本收起來放在講臺上(目的:以免在辯論的過程個別學生急于獲勝而偷看課本,不認真思考了)。以小組為單位下發(fā)實驗器材。
2 知識儲備階段
引導學生回顧:什么是力?什么是運動? 力對物體有什么樣的作用效果?
并在黑板的最上方間隔較大的距離寫下面三個字。
3 思維預熱階段
教師話鋒一轉,問道:“力和運動之間有關系嗎?”
并不要求學生回答到什么程度,目的:僅僅是引起學生思考。學生肯定大多數(shù)都答“有”,也有答“沒有”,也有些還沒進入思維狀態(tài)。教師并不急于作評價,僅僅使學生集中注意力。
接下來教師在黑板上寫出兩句話:如圖1。
力運動正方反方物體的運動必須有力來維持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 教師故意讓“正方”的觀點不正確。
先暫時只字不提歷史上的人名,什么亞里士多德、加利略、牛頓等,以免讓學生通過歷史上的時間判斷出結論,代替了積極的思維。目的是讓學生重走一遍人類在認識這個問題上的曲折的路程,充分感受獲取知識的快樂。通過短時間思考之后,學生紛紛上臺在黑板上自己認可的觀點下簽上自己最簡單的名字(省時間)。
辯論規(guī)則:允許學生在思考、辯論、甚至簡單的實驗后,上臺在黑板上改變自己的觀點,不擦掉,只是劃掉,在另一方重新簽名。
簽名之后,不用舉手,站立搶答即可,思維拔河正式開始……
4 思維碰撞階段
首先劉安迪站立搶答:一個物體(例如一輛車),必須用力才能使它不停地運動下去,失去力的作用,運動會停下來.所以,我的觀點是:“物體的運動必須有力來維持”。
接著劉迦:用鐵錘敲擊釘子,釘子可以陷入木板,停止敲擊,(也就是不給釘子力的作用)釘子就不再向下運動;因此,我也同意劉安迪的觀點“物體的運動必須有力來維持”。
宋利:講臺上的這摞物理課本,受了力,可它保持靜止。力使物體靜止。我也不清楚,力到底讓物體靜止還是讓物體運動?很疑惑,在自己名字上打了問號。
劉安迪急忙又站起,(開始利用桌子上的實驗器材說明問題了)我讓小車從斜面上滑下來,在水平面上由1位置運動到2位置時,并沒有力來維持,所以,我改變我的觀點,“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上臺把自己的名字劃掉,寫到另一邊。
陳新正:宇航員在太空里失重了(不受力了),也能運動,我支持“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
黃爍反駁:失重了,好像是還受力??粗處?,尋求支持。
……
同學們爭得面紅耳赤,從地上的事爭到了天上去,可初中僅學的一點知識不夠用,在辯論的過程中,好多同學上黑板把自己的名字改了位置,教師并不急于肯定哪個學生對、哪個錯,而是一律表揚,不時地說“××很動腦子,說得有理有據(jù)”、“ ××的想法很特別,口才很好”、“××的想法很有道理”、“看,××都想到天上去了”“××說話有激情” ……教師的語言在鼓勵著學生進一步思考,辯論在繼續(xù)……
辯著辯著……學生開始發(fā)現(xiàn)“正方”并不是那么正確,“反方”并不是那么錯誤了,一切好像發(fā)生了錯位,似乎又不是很清楚。
此時,是教師出場的時候了。學生的注意力肯定是高度集中的,因為他們急于知道自己的觀點到底是對還是錯,在這種情緒下看教師做實驗(如圖2),教師不用多說話,只是在用強調和夸張的動作改變著毛巾、棉布、光光的木板、非常光滑的玻璃板、(且保證小車每次從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靜止下滑,同時向學生滲透“控制變量法”的思想。)然后用夸張的口吻略帶遺憾的說:“如果我還有更光滑的東西該有多好啊”!目的:讓學生思考得出:“如果有更光滑的材料,小車會在更遠的地方停下”。
此時教師只說一句:如果非常光滑,一點阻力也沒有,小車會怎么樣呢?
學生自然會想到:小車會永遠的沿直線運動下去。結果是這樣嗎?電腦來模擬 。
初中學生很難做到在現(xiàn)實實驗的基礎上,加以合理的推理,要靠教師在暗地里悄悄推一把,還不能讓學生感覺到教師在推他。就是不能由教師說出,而是讓全班每個同學都覺得“牛頓第一定律”是由他自己獨立發(fā)現(xiàn)的,只不過比牛頓在時間上晚了點。當然,此時的學生還不知道這就是著名的“牛頓第一定律”,因為課本還在講臺上。通過這樣的辯論課,同學們獲得的知識是深刻的。
讓學生自己得出所謂的“正方”原來是錯誤的。把板書的“正方”、“反方”改過來(如圖3)。
師:講述亞里士多德、加利略、笛卡兒、牛頓等關于力跟物體運動的關系歷史故事。
師:人們對力和運動的關系的認識經(jīng)過了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躍進。這個過程經(jīng)歷了近兩千年的時間!我們用4 0分鐘的時間完成。課堂教學是學習人類間接經(jīng)驗最高效的方式之一。課代表把課本發(fā)下去。請同學們翻開書本把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朗讀一遍。
課后反思:
本節(jié)課中,知識的重點難點是很清楚的。筆者想記錄的是:維持學生高昂的辯論激情、積極、活躍而發(fā)散的思維才是教師操控的難點。開始之余,不可以著名的牛頓第一定律來嚇唬學生,而是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辯論、實驗去體驗一同當牛頓的感覺,是自己重新發(fā)現(xiàn)了“牛頓第一定律”。
(欄目編輯李富強)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