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桂花的顏色分兩種:橙黃與淡黃。橙黃的叫丹桂,淡黃的叫金桂。金桂顏色淡雅,香氣卻十分濃烈;丹桂顏色較為艷麗,香氣卻若有若無。成都賞桂最好的地方應該是桂湖公園,那里有楊升庵年少得意時種植桂花的傳說,盡管其真實性難以確定,但他留下的一首詠桂花的詩卻是真的——在他那個時代,女子們喜歡把馨香的桂花插在美麗的頭發(fā)上。
這里,我要說一種以中文單字來命名的花:桂。
記得我在某篇寫成都花事的文章里說過,差不多所有以單字為名的植物,一望而知,都是古老中國的原生種。因為那時書寫介質(zhì)得之不易,用字都省。但檢閱古籍,卻知道桂花樹在中國最早的神話和地理書中就出現(xiàn)了——《山海經(jīng)》里面,就有“招搖之山,臨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這樣的記載。
那座招搖之山位于何處,《山海經(jīng)》的敘述渺遠迷離,而我這個古代地理盲,不敢臆測那個可以用作參照的“西?!笔墙裉斓哪囊黄?。但我由此知道,當時的人們就已經(jīng)識得桂樹,欣賞并珍視桂花了。不然,那時候山上的草木遠比今天茂盛得多,他們何以獨獨提出桂這一種,來和地下的寶藏金玉并列呢?坡上坡下,有了這么些寶貝,那座山是值得“招搖”一下了。而這種香氣四溢的花與溫潤生煙的玉并列一起,也是一種雅致。所以,《山海經(jīng)》中的這座山也算是頗有品味了。
從月宮傳說到溫暖的人間
2011年中秋的第二天,也是在一座臨海的山上,我看到了桂花已然開放。那海是今天中國地圖上的東海,那座山叫莫干山。漫山竹林之間,凡有大路小徑,都立著樹形渾圓的桂花。只是當時只顧看竹林,沒怎么在意桂花??傻搅送砩?,坐在臨著峽谷的寬大陽臺上看渾圓碩大的月亮,突然有香氣襲來,我腦子里就閃出一個詞:桂花!
月色如水,俯瞰山下平原,都籠罩在朦朧的月光下,正是古人詩中的意境:“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飄”。抬頭再望月亮時,心里就有了吳剛,也有了吳剛被罰在月宮中砍伐那一株永遠不倒的桂樹的神話。
又想起宋代詩人楊萬里寫桂樹的詩:“不是人間種,移從月中來。廣寒香一點,吹得滿山開?!睏钤娙烁纱嘀苯勇暦Q這樹本不在人間,是從“月中來”的?,F(xiàn)在,原先廣寒宮中凝結(jié)的一點冷香,來到溫暖的人間,被熱氣熏蒸,被風吹送散,就這樣彌漫開來,充滿世界。這個世界不單是指外部,也包括了我們內(nèi)心。
回到成都,桂花真的盛開了。樓下兩株桂花散發(fā)的香氣不時撲鼻而來,便忍不住下樓去看桂花。看了這兩株還不夠,又開車去城北的熊貓基地,那里有起伏的山丘,迂回的小徑,蔥郁的林木。從那里望出去,還可以看到這座城市殘留的幾角鄉(xiāng)野,總之是成都的一處可以盡情欣賞花樹的好地方。
喜歡這個地方還有一個原因:園子大,在偏僻的路上還有一兩個角落,人少,有些荒蕪,因此也有了些山野的自然意趣。進了園子,先看到四季桂在道邊出現(xiàn),但那桂花細小,又隱在繁密的葉下,如果不是香氣盈溢,很難引人注意。四季桂植株本來就矮小,還時常被修剪成樹籬狀,雖然四季都在開放,卻不像有些種類的桂花那樣香氣濃郁,被人注目的時候,就自然不多。
但今天,我是專程來尋看桂花的。只不過我要看的不是這種四時都開,卻不起眼的四季桂,而是秋天開放的丹桂與金桂。不等看到桂花樹出現(xiàn),已經(jīng)有香氣裊裊飄來,循香而去,便見幾株桂花樹和一些女貞,一些欒樹相間著站在了面前。
在植物分類上,桂花屬于木犀科。我認識的木犀科植物都花朵細密,同時香氣濃烈,比如這組物候記中寫過的丁香和女貞。在細花濃香這一點上,桂花也與同科的丁香與女貞相仿,但也有所不同:桂花遠不如丁香與女貞花那么繁密,以至于可以形成一個個引人注目的圓錐花序。
桂花,用植物志上的話說是“花序簇生于葉腋”。在這里,有必要解釋一下這個“葉腋”的意思,植物學上的定義很專業(yè):“葉片向軸一面的基部稱葉腋”。桂花是闊葉樹,而這一類闊葉樹,葉子從樹干或樹枝上長出來的時候,用四川話說,每枚葉子都有個“把”,然后,葉子才展開在這個“把”上——也就是在“葉柄”上展開。而葉柄與樹干間,就有了一個夾角,就像是人的胳肢窩——“腋”,葉腋。腋,這個比方,就是從人身上取譬來的。桂花從桂樹葉子的腋間長出來,緊貼著枝干,相當?shù)驼{(diào),隱身在閃爍著皮革光亮的對生葉下。所以,當我們平視或俯視,往往只見一樹紛披的綠葉,好在桂花樹總能長得比較高大,我們一旦站在高出自己身量的樹前,那些葉子就失去了掩蔽的功能,稍稍仰視,淡黃或橙黃的簇簇桂花就顯現(xiàn)在眼前了。
楊升庵時代,蓉城女人鬢上遍插桂花
桂花的色分兩種:橙黃與淡黃。橙黃的叫丹桂,淡黃的叫金桂。
金桂顏色淡雅,香氣卻十分濃烈;丹桂顏色較為艷麗,香氣卻若有若無。這也是植物界的普遍現(xiàn)象:花色艷麗者,并不如我們想象的有那么濃烈的香氣;而香氣濃烈的花,又未必花色絢爛。這是因為,顏色和香氣,其實都是花朵吸引昆蟲前來傳粉的招數(shù)。對頭腦簡單的蟲子來說,色彩和香氣用上一招就足夠誘惑了,無須兩招并用而耗費那么多能量。因為對植物來說,最耗費養(yǎng)份與能量的,就是開花這件事了。
在一本外國人寫的觀花指南上,見過一個建議:帶一只十倍的放大鏡。桂花就是應該用放大鏡來細細觀賞的細花植物。它的每一朵花都有4片花瓣,護衛(wèi)著中間兩只頂著褐色花藥的雄蕊,雄蕊下面,暗藏著嬌嫩的子房。
到熊貓基地這樣的地方觀賞植物,不僅可觀賞到園栽植物,還可觀賞到更多的自然意趣。桂也是先野生而后被栽植的。朱熹曾這樣寫過桂花:“亭亭巖下桂,歲晚獨芬芳。葉密千層綠,花開萬點黃?!?br/> 人們都說宋詩說理多而意趣少,朱熹是那個時代的理學大家,但這首詩卻只是觀察與呈現(xiàn)——我看他描寫的就是一株野生桂花。在成都這個地方,西面靠著橫斷山,北面靠著秦嶺,這兩個山區(qū)是很多原產(chǎn)的中國植物的故鄉(xiāng)。桂花也是中國的原生種,其老家,也就在靠近成都的大山里面。
據(jù)說,桂花的馴化引種是在漢代。漢初引桂樹于帝王宮苑,獲得成功。唐、宋以后,桂花栽培開始盛行。特別是在唐代,文化人植桂十分普遍,因為對于需要通過科舉考試而走向成功的人來說,考試高中叫做“蟾宮折桂”,也就是從月亮上吳剛砍伐不休的那株桂花樹上折得一枝馨香的花枝,故有人稱桂花為“天香”。但無論如何,馨香的桂花是來到人類身邊了,進到人家的庭院了?!肮鸹敉砩?,簾影淡秋光”,這樣的詩句描摹的,已經(jīng)是桂花站在人家窗前的情景了。陸游詩曰:“重露濕香幽徑曉,斜陽烘蕊小窗妍”,寫的也是桂花進入庭院中的情形。
當然,成都賞桂最好的地方應該是桂湖公園。那里有楊升庵這位才俊年少得意時種植桂花的傳說,盡管其真實性難以確定,但他留下的一首詠桂花的詩卻是真的:“寶樹林中碧玉涼,秋風又送木樨黃。摘來金粟枝枝艷,插上烏云朵朵香?!?br/> 由此知道,在楊升庵的時代,女子們喜歡把馨香的桂花插在美麗的頭發(fā)上。在那種意境中,“插上烏云朵朵香”的,就不只是桂花本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