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巫家拳創(chuàng)始人巫必達左腳微跛,因此摒棄了少林拳里的長橋大馬、跳躍翻滾等腿腳動作,轉(zhuǎn)而添加一些內(nèi)家拳的心法,編創(chuàng)出剛?cè)嵯酀奈准胰?br/> 巫家拳在湖南流傳廣泛,練習者眾多。辛亥革命領導人之一的黃興和“鑒湖女俠”秋瑾都曾練過巫家拳。
湖南自古便是一塊尚武之地,不僅民間練武風氣極盛,鄉(xiāng)社武裝遍布全省,在軍中也有“無湘不成軍”的諺語。在湖南,“全國武術(shù)之鄉(xiāng)”就有東安和新化兩個。據(jù)1936年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湖南每100人中,就有15人會武術(shù),東安縣和新化縣會武術(shù)者比例高達全縣總?cè)丝诘?0%。
湖南歷史上的著名武林人物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如維新先驅(qū)譚嗣同的摯友大刀王五、辛亥革命元勛黃興、“平江不肖生”向愷然、以兩把菜刀起家的賀龍元帥……他們不但是“鐵肩擔道義”的革命先驅(qū),也是曾經(jīng)叱咤風云的武林人物、湖南人民心目中的英雄。他們諦造了湖南武術(shù)不朽的傳奇,身上武林豪氣和俠義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正是湖南文化的折射。
在湖南眾多武術(shù)流派中,流傳廣泛、內(nèi)外兼修的巫家拳名列湖南四大名拳之首,在歷史上紅極一時,辛亥革命領導人之一的黃興、“鑒湖女俠”秋瑾均先后練過此拳。
被打瘸一腿后創(chuàng)出巫家拳
教拳時擅于“因材施教”
巫家拳雖位列湖南四大名拳之首,但其歷史并不長,創(chuàng)始人巫必達生于清乾隆時期,字有能,福建汀洲人。巫必達自幼跟隨祖父巫應壽學習少林武術(shù),通過勤學苦練,達到了武藝嫻熟、揮舞自如的境界。青年時期,巫必達離家走南闖北、云游四方,拜師訪友,虛心求教各名家拳師。正是在這時,巫必達不幸被一仇家打瘸了一條腿,從此左腳落下了跛腳的殘疾。后來,巫必達根據(jù)自己的生理特征,摒棄少林拳里使用頻率極高的長橋大馬、跳躍翻滾的腿腳動作,轉(zhuǎn)而增添了內(nèi)家拳里藏精、蓄氣、強骨等心法,編創(chuàng)出一種剛?cè)嵯酀幼骶o湊,內(nèi)外兼修的全新拳種。
乾隆末年,巫必達來到株洲雷打石鄉(xiāng)(當時屬湘潭)李大魁家,收徒授拳;后到湘潭馬家河授徒馮南山、馮連山兄弟。當時,八卦拳已經(jīng)在湘潭流行了上百年,凡練武者無不知該拳術(shù)。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巫家拳在湘潭傳授了不到10年,便取而代之——“湘潭之人有不練,練必為巫家拳矣”。
后來,一些八卦拳師便編造出“巫家拳不可學,學久必成廢人”等謠言詆毀巫必達。造謠失敗后,他們又設“鴻門宴”招待巫必達。宴畢,5個八卦拳師親自劃船送巫必達回家,但船至河中,5人兇相畢露,一起撲向了巫必達。巫必達在狹窄的船上以一敵五,電光火石間便擊倒3人,剩下兩人立即下跪求饒,船一靠岸立即逃之夭夭。從此,巫必達名聲大振,因左腳微跛,湖南武林尊稱他為“巫跛仙”。
巫必達在湖南傳授巫家拳時,對拳法做了不少創(chuàng)新,其中之一便是將適合跛足者的丁字步換成了當時軍隊中流行的梅花步。此外,巫必達教拳還施行“因材施教”——根據(jù)徒弟的身體特點或個性教授不同的拳法。如徒弟李大魁家多為種田之人,平素穿的都是短衣短褲,因此練的是矮樁,講究力量;馮氏兄弟都是讀書人,多穿長袍,為避免長袍拖地,因此練的是高樁,強調(diào)身法。因此,巫必達的徒弟們雖都跟著師傅學藝,但所學的拳法有的陰柔、有的陽剛,拳路風格各異。
巫必達在湖南傳授拳藝時,被這塊充滿尚武精神的土地所吸引,從此再也沒有離去,直至逝世。在湖南,巫家拳廣為流傳,學徒不計其數(shù)。至今,在湘潭、株州、長沙、岳陽等地仍有眾多練習者。
黃興用巫家拳以一敵數(shù)
秋瑾掌握了11套拳術(shù)
在巫家拳眾多的練習者中,名氣最大的無疑是辛亥革命領導人之一的黃興和“鑒湖女俠”秋瑾。黃興自幼好武,曾師從巫家拳第四代門人李永球練習巫家拳。李永球是巫家拳第三代門人中最為著名的孫道人之徒,也是一位著名拳師,拜師的人絡繹不絕。但巫家拳拳師嚴守“狂妄、輕浮、忘恩負義之徒不教”的戒律,拜師的雖多,成功的卻少。李永球見到黃興,發(fā)現(xiàn)他氣宇軒昂,不同凡響,立馬收為徒弟。
黃興拜師后勤學苦練,幾年后就很快領悟到巫家拳的精髓,其功力非凡。有史料記載,黃興鬧革命時,一次在河邊幾個有功夫的湘軍想要抓他,卻根本近不了身,剛一搭手,就被黃興發(fā)勁打倒,其中一個功夫最好的還被黃興抓住腳丟進了河里。
另一位革命家秋瑾和巫家拳很有緣分。秋瑾出生在福建,后來來到湖南,并在湘潭成家。有意思的是,巫家拳的創(chuàng)始人巫必達也是福建人,開始在湖南教拳后就一直留在了這里。1812年,巫必達病逝,葬于湘潭東郊。差不多100年后,秋瑾也遷葬于湘潭東郊的昭山。
據(jù)《秋瑾年譜》記載,秋瑾于1894年隨父親來到湖南,第二年嫁給湘潭人王廷鈞。此后,秋瑾住在湘潭由義巷義源當鋪里,每天總是擠出時間打拳、舞劍,并學會了湘潭流行的巫家拳。秋瑾認為巫家拳剛?cè)嵯酀?,極有特色。經(jīng)過勤學苦練,秋瑾掌握了巫家拳的11套拳術(shù)和棍、單刀等器械的套路。練習巫家拳對秋瑾有直接的影響。拳譜里的“以勇為先,不避生死”幾乎直接指導了她以后參加革命的種種行動。
除了兩位著名的革命家,巫家拳的著名拳師還有戴建國、孫道人、馮一紙、黃忠義等人。
拳法精妙,常常用腿法偷襲
擅長近戰(zhàn)、喜歡后發(fā)制人
巫家拳拳法緊湊,剛勁不外露,環(huán)環(huán)相扣,無明顯停頓;套路多為直線往返,無跌撲、翻滾和跳躍動作。在技擊上。巫家拳講究近攻、短打、連擊,強調(diào)乘空而進,見隙必攻,交手時要求精力高度集中,動作輕快、穩(wěn)定。
巫家拳的套路有如行云流水,連綿不斷。其拳勢剛勁敏捷,干凈利落,氣勢風韻別具一格。同其他南拳的特點一樣,巫家拳也是以拳法見長。其主要拳法套路有:貫陽拳、炮拳、雙飛掌、直擦掌、塌合掌、烈馬連珠手、擂角肘等,合稱“六肘、八拳、十二掌”。
在巫家拳里有種說法叫做:“手打三分、腳追七分”,可見該拳法對腿法的重視。巫家拳的腿法多為暗發(fā),勢如奇兵突襲,使人防不勝防。所以巫家拳又以“手法奇妙、腿法精怪”著稱。
勁力方面,巫家拳講究采取剛?cè)嵯酀Γ庩柦诲e之勁,剛?cè)彡庩柸跁炌āN准胰纳矸ㄒ悦坊ú綖榛A,非常講究重心平衡,看似搖擺盤扭,似是而非,實則根固勢穩(wěn)。如“丟臀放掌,盤肘出掌”等招式,靜如山岳巍然,動如流星趕月。在實戰(zhàn)中,巫家拳講究“出入有門、進退有法、避實就虛、乘隙而入”,多采用避實就虛、借力打力的技法。此外,巫家拳特別擅長后發(fā)制人,兩人交手后,巫家拳練習者往往會裝作不太會,麻痹對方,如果對方突然來一招狠的,往往正中“圈套”——巫家拳練習者會發(fā)揮拳法擅長近戰(zhàn)的特點,順勢一躲,再閃電般出拳,擊倒對手。
三叉六肘是巫家拳最主要的拳法,也是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拳法。相傳這是當年巫必達傳授給馮家的兩套拳法之一。與后輩傳人所創(chuàng)編的其他巫家拳法相比,三叉六肘是正宗的嫡傳拳路。
三叉六肘的特點是高樁短手、身手緊湊,身法講究側(cè)轉(zhuǎn),并以步帶身、以身帶手,頗有南派拳法的風格。據(jù)資料記載,馮家將三叉六肘授之后人時,一勢一法一字都不許改動。不過由于馮家的傳承單薄,目前原汁原味的三叉六肘已經(jīng)很少能看到了?,F(xiàn)在流行的三叉六肘是經(jīng)后人修改演變而來,更加講究身法飄逸,輕拳形而重拳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