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我睡在床上聽一盤二胡音帶,是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聽到弦聲轉折,音忽就往上去,心頓也往那上走,情緒也給往上捋,頓時讓人凄顛顛的,真正是高處不勝寒,想象和問題便接踵來了。我那天想,中國的音樂自古而今,大概還沒誰費心去作過這一類的排行榜:曲調(diào)最悲的十大音樂。早些年見人編中國古典的十大悲劇集,十大喜劇集,音樂里好像沒聽說過這號事??赡苁潜娬f紛紜,難下定錘。沒聽說,那么正好,可以天馬行空地瞎猜了。
說到悲,悲有悲壯,悲憤,悲凄,悲涼,悲郁……悲壯,唐朝王之渙的《涼州詞》大概算屬這一路。傳說當年有酒樓歌女在呷酒的王某數(shù)人前唱這詞,一曲未終,且驚四座,沒聽完,唏噓聲已起。悲憤呢,辛棄疾的一大批詞要讓搬上譜,想來都是了。而悲凄,叫我說,就是白居易詩《琵琶行》中那潯陽女子彈的曲。能使酒宴上的大司馬青衫一大片被淚流洇濕,調(diào)門之凄凄,可以想見。悲涼,則《漢宮秋月》《蘇武牧羊》《陽關三疊》當都可算在一起。至于悲郁么,古代的見識少,不清楚,當今里頭感覺最合此稱說的,唯阿炳的《二泉映月》(后面有時即以“二泉”名之),非此曲莫屬。
這話,自謂還不至太離譜。
這就來作點解釋。悲壯,一定得有開闊的意象,意境深遠且不說,還一定得有陽剛之氣。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悲憤也少不得英雄氣概,須有凜凜正氣,如此則情激之憤才能感人。悲凄悲涼,雖然多見于縈紆綿綿,愁腸百結,總還想喚醒人間的暖意,欲與之同行的。唯這悲郁,是逼人而來撕扯心肺的嚴寒,讓靈魂在音樂中顫抖,讓心在凄苦里浸熬,沒一點的暖意,算是悲里浸淫得最深的了。
像一匹行走在人生之旅中蹇疲的驢,喘著鼻息,一步一頓前行。像沿途賣唱的行乞者,一唱一泣地瘸步。像飄在天空中的一只孤鴻,不知何處可去,不知何處可落腳,沿途一路飛一路號唳。那一陣陣慘烈的嘶鳴變成一聲聲的哽咽。慢板行腔,更像是一個踽踽獨行的棄婦,顛顛躓躓,邊走邊訴說自己的身世,并不指望路旁的行人也陪上一掬同情,而只顧自說自話地在那里呵訴,向著寂寞的大荒沉情呵訴。
于是想象里便出現(xiàn)一個身子,在斜陽下移動,留出一縷細長的影。只有那斜長的影跟著那具孑然飄零的身子。這或許又是一個凡·高了,一個音樂里的凡·高。這個音樂者凡·高,舉著琴,用琴聲燭照出自己,透過那音色,照見自己的那一方世界。他看不到別人的表情,也不關心隱藏在這表情背后的諸多想法,似乎一切都漠然。這世界對他,也如他對這世界,相互間都生出了陌生感。
聽過好幾種“二泉”的二胡曲,覺得最能從聲音中找出作者本人的,是那種帶著澀澀的滯留音,在平緩的思訴中滑行,運弓行速相應見慢,而內(nèi)涵便相應地擴大,情感的積聚也相應深厚。正是生命將要告訖時的欲哭無淚,凝噎著加倍的苦痛?!鞍装l(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聲音里就另有一種磁性,潛在深沉處不疾不躁——再沒了因依戀而帶來的心焦。因為心中已沒了任何的牽絆,也就不再為那不久后將要失掉的一切去擔憂。
信乎悲是藝術的一種力量,但沒一點希望之所在的悲,終是令人心怵。不啻是凡·高的苦難在“二泉”作者的身上能找到,還有那份天分,上帝也都一樣賜給了他倆。兩人一度都曾擔過神職,似乎都有著救世救難的悲憫心,但天性里沒有那份宗教的沉重感,所以都算不得真稱職。要說不相同呢,這兩人之間恐怕最不同的:前者總在忘卻自我中看見希望,后者在希望消失以后只看到自我。阿炳的“二泉”就是他阿炳。
從一點資料上得悉,這阿炳原是家鄉(xiāng)的一所道觀的道士。父親也是道士,能拉彈唱。可惜年方中壽溘然西歸。阿炳從未見到過他母親,從小是父親帶大的。20歲那年父親見背,缺人間溫愛的他,心于是在頹落。但一方面,身上還留著父輩的血脈,對民間流行器樂或者說人間音樂世界,有著超乎尋常的感應力和解讀力,這也是他阿炳所以是阿炳的原因。
據(jù)傳他能操很多樂器,琵琶、笛子、笙、嗩吶、胡琴,都操得,都很見功夫。但他的音樂沒有把他帶得太遠去,總是在他家鄉(xiāng)附近巡游(這只須看他活動的行跡即可知道)。他太熟悉他出生的那塊地方,因為太熟悉,聲音里就少了想象的那種神秘。缺乏想象世界的音樂,總顯得特別凄苦。
他自殺過,這是眼瞎后對那一片黑暗的抗拒。
但后來還是選擇了走。
誰也說不清阿炳的這一生里究竟走過多少路。57年,不算長。但生命不等于生活走過的路。他的路,沒準是從早到晚,是用一天的時間串在一起,是在一條街和一條街的連接之中。從白天,自家出發(fā),酒肆、茶樓,有時就是大街上。晚上又不知從哪兒轉來。歸家途中,或者正遇風簌簌的夜晚,滿月當空,滿天滿地都是銀色。看不見月光的瞎子阿炳抓著他老婆伸過來的竹竿,趔趄著走,他知道那是月照,他能感覺出。他一路拉著二胡曲,也許就是這曲《二泉映月》,當年就在許多人聽熟的窗下過。知道是阿炳過去了,是瞎子阿炳,當年那城里的人并不陌生這名字,他們多少都知道一點他的身世,他們知道這阿炳盡管眼瞎,卻身懷多種才藝,他不光會弄樂器,還會唱昆曲,編小調(diào),還會說灘簧……
現(xiàn)在人當然用不著去記這些了,一闋《二泉映月》已讓人記住阿炳?!抖≡隆仿犝f原叫《惠山二泉》,20歲始和那座山結下了緣,30年來他一直沒忘記那山,所以拉了30年也修改了30年!說這話我不怕肚子疼,找不出太多的根據(jù),但至少可以從那曲中發(fā)現(xiàn)一點端倪。對生活的認識從來不會是靜態(tài)的,何況是他阿炳呢?何況對一個瞎子的身世呢?何況對一個感受力特豐富的人?在城里浪走的他,心頭老早就有對那座高高的山、那個月夜、那種完完整整山夜的景致,那份朦朦朧朧、彌籠著霧氣、月光底下似真若幻的這一切的追尋。這些,瞎子阿炳看不見,但瞎子阿炳的心里都看得見。當抓著他老婆的竿在夜色中的大街上行走時,他心里出現(xiàn)的便是這一幅山景圖。他感覺月光在牽著他(嚴格地說是他倆),在給他腳底下照路。他行在里巷深弄中,在一扇扇窗下經(jīng)過,翻一座石橋,然后貼河邊的欄桿走去。沉寂的夜,讓他想到了那座惠山的山景,那溶溶的月色,月色下的天下第二泉。二胡聲驚動了那些剛睡下的人們,但阿炳會去驚動誰呢?那聲音只能給弄子捎進更多更多的幽靜。這時如果沒有阿炳的琴聲,別人反會覺得少了些什么,睡得反而不那么安穩(wěn)了。阿炳每晚會經(jīng)過的那幾條路,那些窗里的夢也有阿炳的琴在為之作伴!
不再是那只對著自己的心叩問的悲郁,不再是黑漆漆,阿炳心里也有光明。這世界有多少個“好的故事”,想來阿炳心里都有。市井生活將那顆心錘得硬實,但也使得它豐腴起來。
我小時在無錫(也是阿炳的家鄉(xiāng))農(nóng)村里斷續(xù)地上過幾年學,我母親就生在無錫。讀書時見當?shù)嘏⒆訃ψ鲆环N傳絹帕的游戲,幾個人拿一塊手絹,圍住一起互相傳遞,口里哼著一種花,比方荷花:“荷花荷花幾時開?一月開。一月不開幾時開?二月開。二月不開幾時開?三月開……”這樣念到止,看手絹還在誰手里,誰就罰出場。然后再進行下一輪。那些女孩都很清純,她們自己就像一朵朵含苞欲放的花。當她們唱著玩著游戲著時,周圍就出現(xiàn)一種氣氛。這氣氛誰都能感覺!除了那些女孩她們自己不知道。想來這類游戲阿炳當年不會沒見過,見過能沒有感觸?他的音樂世界里能沒有生活對他的感化?美,總是林林總總的積聚,總是在恰當?shù)膱龊蠟槿酥v述。被夯實的心,因此也會柔軟會滋潤。藝術就像涓涓的春溪,從這柔化的生活里進去。當舞臺上生活被看作是一種背景,孩子們總圍著大人舞時,恰恰是生活里藝術在充當配角,恰恰藝術從生活的另一頭發(fā)現(xiàn)它是圍著對象轉。生活里,總有酸酸甜甜。沒有酸,不會有《二泉映月》;沒有甜,也不會有《二泉映月》。沒有砭骨的寒冷,不會有《二泉映月》;沒有春花般斑斕,也不會有《二泉映月》。藝術的神經(jīng),便是在搜尋這些零零落落的東西,零零落落的感受。阿炳會用心去收攏來嗎?阿炳有一副敏感的神經(jīng),他不會沒感觸。從眼睛外面看,他和這世界劃出了一道溝,但內(nèi)心里,他一定會接納它。
他當然會有感受,有許多感受。他是一個藝人。藝人,這定位對他也許再適合不過。在最初還沒去街上行演,他應該已是這樣的一個人。他骨子里就是一個藝人。藝人的情感比一般人要豐富。他更不同一般的藝人。但當年有幾人對“藝人”有如此確切的理解?即便阿炳他自己就當時那處境,也哪里真知道!所以以后的小澤征爾說“在這樣的音樂前,只能跪著聽”的這種偉大,想來在當年的阿炳身上,怕不會有那么一絲絲的感覺。倒是后來的那無數(shù)乞食者,都聽懂了這話,每在向人要飯時,不忘就拉上一段“二泉”。他們一定把阿炳當作他們這一行的大宗師一類的人物了。身后的阿炳,不光為他們爭取來那么豐厚的報酬,還有音樂給他們帶去的安慰。因為要想一個人感動別人,他得先感動他自己!他們深信不疑,這一曲“二泉”確有那無窮無盡不可言說的魅力在。
這曲子只有他阿炳能作。這雙完全迷失光芒的眼睛,卻看到那些亮子們都不到的那爿天地。一天里有多少時間就在音符的包圍中,由樂聲滋養(yǎng),由樂聲在對著心嘮嗑,那無限綢繆的琴思!在沒有客人時,他就一個人靜靜地對著自己拉。他和琴相對無言,他可以一天下來不說話,就聽著那細微的聲音。別人聽不到的聲音,他聽得到;所以他無須去識別別人能聽到的那許多聲音。在這個完全由音樂原則支配的世界里,只需要一點安靜。一般人很難想象,那種充滿喜悅的滿足感竟是用淚水洗出的安靜!
他當然算不得一個完人的。他甚至離完人的概念太遠,他感情上有時候顯得很粗疏。舞曲中那個追風塵女子、嘔出一片瘋愛的情種不是他。他只是一個民間拉琴的,為衣食之資,每天不得不去街上獻藝,身上也沾著不少的不良嗜習,為這些不良嗜習,他付出了代價。自然也受著各種各樣的屈辱。但再粗魯?shù)陌⒈€是阿炳!所以再低微的阿炳他還是比別人高出一頭!
不管怎么刺激自己,只要手里扒拉著琴,心里就生出對藝術的真誠。你說這不過是“賣藝”。但既然是“藝”,就有它自己的藝術品格,所以即便生活跌落至幾近下三爛中間,他還一樣有著一份當藝人的人格,還一樣奉獻出藝術的真心。那個拉琴瞎子,只一眼你就能看出那運臂的姿勢是多么認真。那副挺直的身子骨,表明它主人的自尊不阿!
不再是苦不堪言,不再是咋舌的寒意,你一定還能聽出些其他的來。
我把我那天睡在床上的感受一囫圇寫出來。那天,我蜷伏在床被里從頭至尾將《二泉映月》連聽上三遍,沒聽完第四遍睡著了。第一遍感覺,悲酸。第二遍,還是悲,好像還另有些什么。聽第三遍,悲和酸都退去一邊,那另外的東西讓你琢磨。那東西究竟是什么呢?旋律實在是美,聯(lián)想也跟著一層一層出來。第四遍就有些不真實了,只是飄飄逸逸……音樂有時候給人的感覺就這樣,不可揣摩。
誰說那琴聲里就沒有想象呢?說生活把阿炳折騰得只剩一副愁斷的腸子,不是真實!在月夜的街上走著的阿炳,他心里能沒他自己的世界?
樂思在緩緩流淌,不再是先前對生命絕望的那一種理解。聲音很悠長很悠長……悠長到浩渺而飄搖,感覺在時間的太空里綿綿不絕,是春夜山麓邊的花月,是秋夜山澗里的細流。月下的山景,見過的人怕不多;月夜的流泉,見過的人就更少。阿炳卻都見到了。他坐在泉邊的石磯上,不去抬頭望天邊的月。他不看,但感覺月亮在頭上走。月亮,當它還出現(xiàn)在上弦的位置時,面對著西天,早早就露了臉,它高高地對著阿炳的頭。轉到下弦的那些天,阿炳看不到它了,因為它出來晚了,阿炳去睡了。
但滿月的那幾天里,阿炳還是會出來的。他聽著流水從這一頭流向那一頭。水像一部永動機,機芯聲卻輕得可憐,總是稀拉拉地聽不真切。在這樣時分,笛聲最易打動人。阿炳愛吹笛子,阿炳的笛吹得很傳神,老無錫都能為他證言,不過這時候更應該聽聽他拉二胡,阿炳的二胡拉得更傳神。在悄無人影的山泉周圍,那二胡聲聽起來有些怪怪的?,摤摰脑氯哉赵谒?,粼粼的水紋卻把圓月?lián)u碎了。是翕忽的游魚搖碎的。然后就是一小片一小片不規(guī)則的碎甌抱成一團。要是嫌那水里的影看不真切,可以抬頭去看天上,天上那輪圓月仍完好無損。
那種像冰雪一樣的光,蒼白而透明,馱著高空的寒氣,溶溶漾漾,漾漾溶溶,蘇東坡說“可惜一溪風月”!
那么,惠山的夜色,在阿炳模糊的瞳子里,一定也有了映象。那模糊的山體輪廓,起伏的青色的山脊,以及月光下煙鎖霧籠的花樹,也都映現(xiàn)在阿炳凸起的眼珠前。那只拉弓的手,愈發(fā)地拉得沉穩(wěn)了,每個音都像延后半拍,輕柔幽宛。凄凄的弦音,聽著都不覺得怎么凄,覺得是在描述什么,詠嘆什么,思念什么,再不是先前那泣不成聲的感覺。
他老婆攙著他,也可說是他攙扶著他老婆,兩兩相伴而行。石街的夜是冷的,冷冷的夜市昭示一切都蟄伏在半透明中。阿炳的眼睛本來就分不出白天夜晚,但腳底下能探到夜分將息的曙氣。踩在陰冷的石板上,他知道這是子時。月光在一路導引著,投在巷頭弄尾的墻上,有時會探出頭來,正好照著阿炳的臉,阿炳的臉便放出光明,那臉便帶出了喜氣。
寧靜的夜,獨有胡琴還兀自在嗚咽。裊裊的琴聲像煙霧似的飄散在空氣中,飄散在巷頭弄尾,飄散在睡著的人夢里,
音樂還在放……
我睡著了。
責任編輯 黑 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