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一季度,A股市場都有追捧高送轉概念股票的傾向。主要是因為投資者看好高送轉股公司的成長性,以及高送轉反映了管理層具有較強的市值管理沖動,由此帶來股價的“填權效應”。研究表明,高送轉公司具備“三高”特征:高積累、高股價、高業(yè)績。據(jù)此,我們可以構建一個篩選高送轉潛力公司的打分體系。
高送轉受追捧
近六年來,年報高送轉(10送/轉5以上)的股票在一季度均取得了顯著的超額收益,平均超額收益為12%。追捧高送轉概念股票幾乎成為了投資者在每年一季度的“習慣”。
高送/轉股本身并不能給投資者帶來實際的收益,因為經(jīng)過除權后,股票的總價值量并沒有變化。投資者追捧高送轉股票,更多地是出于對公司成長性的看好,或是對管理層釋放后續(xù)利好的期待。一方面,高送轉的上市公司一般具有較高的資本公積和未分配利潤,且當年業(yè)績增速也較快,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司良好的質地和成長性。另一方面,高送轉反映了管理層對公司持續(xù)高成長的信心,并希望通過股本擴張加速市值擴張的步伐。上述因素都有助于高送轉股票在除權后獲得繼續(xù)上漲動能,也即出現(xiàn)“填權效應”。
高送轉公司的“三高”特征
由于送股與否跟上市公司管理層的主觀意愿有很大的關系,因此在過去,高送轉概念股往往成為“內幕信息”的重災區(qū)。但實際上,通過分析上市公司的公開信息和財務數(shù)據(jù),可以找到高送轉公司共同的一些特征,并歸納出一些能夠較好表征上市公司送轉能力和送轉意愿的指標。
高積累:較豐厚的資本公積和未分配利潤,為高送轉提供基礎。能夠向股東每10股送轉5股以上的上市公司,首先要積累到足夠的基礎,比如高轉增股本的上市公司須具有較高的資本公積,高送股的上市公司須具有較豐厚的未分配利潤。從歷史上看,三季報每股資本公積與未分配利潤之和越高的上市公司,在當年年報中實施高送轉的概率也越大。譬如,過去三年,三季報每股資本公積與未分配利潤之和超過7元的公司,平均有一半會在年報中實施高送轉。
高股價:實施高送轉的意愿也更強。由于股價過高往往意味著單手的市值偏高,這會制約股票的參與度和活躍度,不利于上市公司持續(xù)地進行市值擴張,因此很多股價較高的公司愿意通過高送轉的方式攤低股價,進而增強股票的流動性。從過去三年的情況來看,年末每股股價在40元以上的上市公司平均有一半以上都會在當年年報中實施高送轉。
高業(yè)績:高送轉的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普遍較強。一方面,較高的EPS和較快的業(yè)績增速是上市公司能夠持續(xù)高送轉的保障;另一方面,上市公司在高送轉后為了盡快實現(xiàn)市值擴張,也愿意釋放出較好的業(yè)績以催化“填權效應”。從過去三年的情況來看,年報EPS大于0.8元的上市公司在當年年報高送轉的概率接近40%,而年報業(yè)績增速在60%到80%之間的上市公司在當年年報高送轉的概率也遠高于其他上市公司。
構建更精準
篩選高送轉潛力公司體系
根據(jù)高送轉公司的“三高”特征,我們建立了一套打分體系,來幫助篩選年報高送轉潛力較大的公司。
首先,我們要為“三高”指標設置各自的權重,并據(jù)此得到每個指標可獲得的最高分值。高積累指標(三季報每股資本公積與未分配利潤之和)、高股價指標(年末每股收盤價)、高業(yè)績指標(包括兩個細分指標,預期年報EPS、預期年報業(yè)績增速),這三大特征指標的權重設置方法如下:指標A的權重 = 指標A的最高送轉概率/所有指標的最高送轉概率之和。其中,指標A的最高送轉概率,即在根據(jù)該指標所劃分的各個區(qū)間中,過去三年平均送轉股概率最高的那個區(qū)間所對應的送轉股的概率值。由此,我們可以得到每個指標的最高分值,即該指標的權重×100。
然后,確定每個指標的打分標準。我們將每個指標落在不同區(qū)間內所對應的分值,設定為與該區(qū)間所對應的送轉股概率成正比。具體公式如下:B公司指標A的得分 = 指標A的最高分值×B公司的A指標值所對應的歷史平均送轉股概率/指標A的最高送轉概率。
最后,加總得到總分。將上市公司在2010年末的三大特征指標(共4個細分指標)的得分相加,即為2011年其送配潛力的總得分(打分規(guī)則的明細附表)。
通過回溯檢驗打分體系在過去3年的有效性顯示,得分排在前30名的新股(當年上市)和得分排在前10名的非新股,近3年高送轉的平均比例遠高于全部樣本。比如,在全部當年上市的新股中,平均有38%選擇了在年報中實施高送轉,經(jīng)打分體系篩選后命中率提高到了63%;在全部非新股中,平均只有10%選擇在年報中實施高送轉,經(jīng)打分體系篩選后命中率提高到了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