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六屆皇家杯歐亞對抗賽(The Royal Trophy)于2011年1月完滿結束,由中國的梁文沖、日本的石川遼、韓國的盧乘烈等組成的亞洲隊,最終不敵蒙哥馬利(Colin Montgomerie)為首的歐洲隊,連續(xù)兩年落敗。雖然歐洲隊成功捧走獎杯,不過賽事的最大獲益者其實是泰國。
皇家杯賽事設立至今已6年,一直都在泰國舉行,在得到國際關注的同時,也推動了泰國的旅游業(yè),2011年的主辦場地更首次由鄰近芭堤雅的阿曼達溫泉鄉(xiāng)村俱樂部(Amata Spring Country Club)移師至華欣的黑山高爾夫俱樂部(Black Mountain Golf Club),好讓世界球迷可以一睹華欣球場的迷人風采。
由曼谷機場乘車往華欣需時約3小時,怕坐長途車的話,可以像本屆亞洲隊的球星一樣,從曼谷機場轉乘小型飛機,20分鐘便可抵達。華欣位于泰國西部海邊,遠離繁囂重鎮(zhèn),環(huán)境清幽,以往是泰國皇室的避暑勝地,時至今日,已演變?yōu)槁糜螣狳c,沿海位置早已被國際級酒店品牌占據(jù)。
以華欣市愛梵森度假村(Evason Hua Hin Resort & Spa)為例,距離黑山高爾夫俱樂部只有20分鐘車程,除標準房間外,還設有40棟泰式園林別墅,筆者入住的小型獨立式別墅面積不算大,室內(nèi)外面積約120平方米,設計崇尚自然,四面的石墻被矮樹包圍,私隱十足。每戶更擁有私人花園及小型泳池,浴缸和花灑等的淋浴設施全放置戶外,最愛是浴缸的設計,建于花園的荷花池中央,極富泰國特色,浸浴時若來了興致,只需跨過荷花池便可跳進泳池暢泳,好好放松心情,迎接轉天的18洞。
黑山高爾夫俱樂部由澳洲設計師費瑞恩(Phil Ryan)花了14個月時間精心打造,在2007年4月開幕,7420碼的18洞球場由樹林和菠蘿種植園改建而成,并保留了原址的石頭及山邊的河流作為障礙, 球道外圍滿布紅色的長草,除了用來懲罰擊球失誤的球手之外,也勾勒出球洞的高低層次,增加美感。
2009年3月,球會更主辦了黑山大師賽,是亞洲PGA職業(yè)巡回賽的賽站之一,大大提升了球場的知名度。作為大賽級球場,與一貫由農(nóng)地改建而成的高球場不同,黑山擁有優(yōu)厚的地勢,每個球洞均設有5個獨立的發(fā)球臺,身處升高的發(fā)球臺,除了飽覽球場景色外,球洞布局可以一目了然。上坡的第2洞是個全長561碼的5桿洞,設計造型出色,果嶺前方有一道石澗橫跨球道,果嶺后方與兩側均被碎石和沙坑重重包圍,從低位攻上果嶺的一桿,抬頭看,旗桿仿如埋藏在石堆當中。全長408碼、4標準桿的第5洞盡頭可見由黑色巨石組成的山頭,算是場內(nèi)的地標,黑山球場也是由此得名。
全長達595碼的第6洞是場內(nèi)最長的5桿洞,球手從背靠山邊的發(fā)球臺開球落山,落點狹窄,末段的球道沿湖往左拐,果嶺三面環(huán)水,除非你是梁文沖,否則第2桿別試圖走捷徑,跨過湖泊及沙坑攻上果嶺,高風險往往不能帶來高回報。全長213碼的第11洞是全場最難應付的3桿洞,面對三面環(huán)水的半島果嶺,不易找到安全落點,每年湖底累積的白球數(shù)以萬計,2011年皇家杯的頭兩天賽事中也只出現(xiàn)過1次小鳥。
由于皇家杯是以比洞賽方式進行,每個球洞都為壓倒對手而戰(zhàn),進攻不能保守。來到全長368碼的第17洞正好反映這點,這個4桿洞有多條小溪把球道平均劃分成3份,陷阱處處,但對發(fā)球技術強勁的職業(yè)球手而言,為爭取小鳥,下坡368碼的距離亦只會看作3桿洞打,無懼眼前所有障礙,使用發(fā)球桿直攻果嶺,球手的技術立見高低,成績的好壞榮辱互見。
作者為資深高爾夫攝影及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