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擬文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個漁夫從海里撈到一顆珍珠,愛不釋手。珍珠上面有一個小黑點,漁夫總覺得礙眼。于是,他心想,如果將這個小黑點去掉,珍珠就會變成無價之寶??墒牵瑒?nèi)ヒ粚?,黑點仍在;再剝一層,黑點還在;剝到最后,黑點沒了,珍珠也不復存在。
其實,生活中,得與失、完美與缺陷往往并存。
要求選擇一個角度,一個側面構思作文,立意自定,除詩歌外,文體自選,標題自擬,不要脫離材料內(nèi)容及含意的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
思路點撥:本則材料的要旨是看待事物和處理問題時,要注意“度”,即把握分寸,做到“收而不死”“放而不亂”。據(jù)此分析,通過發(fā)散思維,考生可從以下角度行文:
1.金無足赤,人無完人?,F(xiàn)實生活中,完美無缺的珍珠是不存在的。追求完美沒有錯,但想要十全十美則不現(xiàn)實。我們只有正視社會現(xiàn)實和人生的缺陷,才能走好腳下的路,創(chuàng)造出輝煌。否則只能像材料中的漁夫那樣,到頭來“黑點沒了,珍珠也不復存在”。據(jù)此,可擬題為“完美的代價”“讓黑點與珍珠并存”。
2.看待事物時,要一分為二地辯證地來看?,F(xiàn)實中,玫瑰因有了刺而嬌貴,愛迪生因耳聾而少了許多社交,從而一心進行他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在強者面前,缺點是前進的動力;在懦夫眼中,缺陷是不可逾越的大山。據(jù)此,可擬題為“黑點,就看你怎么看”“正確看待珍珠里的黑點”。
3.正如沒有了負數(shù)也就無所謂正數(shù)一樣,“黑點”其實是“珍珠”的參照物;正因為人生有了缺陷,才使自己有了克服缺陷的動力;正因為不斷消除缺點,人生才日趨完美。人類就是在不斷地與自己的缺點搏斗的過程中前進的——認識和克服缺點的過程,也就是追求完美的過程。據(jù)此,可擬題為“缺點與完美”“缺陷,其實也是一種美”。
當然,考生也可以從材料中“黑點沒了,珍珠也不復存在”的角度進行立意,論述人生的得失觀。
從文體上來說,本文題適合各種文體。但從整體來看,寫議論文更容易把握一些??忌梢愿鶕?jù)材料的細節(jié),小切入,深挖掘,提煉文章的觀點,進而議論成文。若寫記敘文,可安排主人公在經(jīng)歷人生的“黑點”和“珍珠”后,最終感悟到生活的真諦,形成正確的得失觀和人生觀。
另外,考生寫作時要具有文體意識:寫記敘文,就要有典型的事件過程,突出的細節(jié)描寫,鮮明的主題思想;寫議論文,就要有明確的論點,新穎的論據(jù),橫向或縱向的透徹說理。
【習作展示】
缺陷也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唐年年
因珍珠有了黑點,那位漁夫才有了讓珍珠完美的動力;玫瑰因那丑陋的根提供養(yǎng)分,扎人的刺提供保護才有美麗的花朵。缺陷,其實也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當你仰望夜空中那彎殘月時,心中是怎么想的呢?倘若此時的你正遭受不幸,也許你會見月傷懷,慨嘆“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墒桥笥?,既然你也知道“此事古難全”,那么又何必苦苦追求生活的完美呢?讓我們用一顆博大的心去接受生活給予我們的風風雨雨吧!你瞧,那滿天閃爍的星星,都圍繞在殘月的周圍,這何嘗不是一幅“眾星捧月”的美景呢?當你面對生活中的殘缺時,又何嘗沒有朋友們的關懷呢?你再用心觀賞一下這朦朧月色下的景物,這難道不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嗎?
當生活奪去史鐵生的雙腿時,年輕的他面對這份殘缺,每天坐著輪椅去地壇,在那里默想、思索,于是那古老的地壇,多了一道風景線。再后來,他寫了一篇文章《我與地壇》,于是文壇上多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每當我讀起《我與地壇》,感受著這份殘缺給史鐵生帶來的痛苦,內(nèi)心便充滿了同情。然而,更令我感動的是那份母愛的真摯與偉大。我很清楚地記得,文章有這樣一句話:“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碑斒疯F生與母親共同面對生命中的這份殘缺時,一種震撼人心的母愛便得到了最完美的詮釋。這一道風景線,讓人多么的刻骨銘心。
好萊塢大片《阿甘正傳》從另一個角度向世人詮釋了生活的殘缺之美。阿甘腳部有先天性殘疾,還有一些弱智,但他并未放棄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母親告訴他:“孩子,不要管別的,一直往前跑吧?!彼麨榇藟粝胫?,奮斗著,有一天,他終于能跑了。在球場上,他不停地跑著,一次又一次地將橄欖球拋入球門。在戰(zhàn)場上,他不停地跑著,救了自己的上司,救了自己的戰(zhàn)友。在人生的道路上,他不停地跑著,跑過金字塔,跑過埃菲爾鐵塔,跑過長城,跑過……也許在身體上他是殘缺的,但在精神上他勇往直前,一直向前跑,不停地跑——跑出了一條由缺陷通往完美的人生之路。
我們的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缺陷幾乎是一種常態(tài),總有坎坷需要我們?nèi)タ缭健.斆鎸@些缺陷時,我們不斷努力奮斗,不斷克服困難,不斷挑戰(zhàn)自我,完善自我,于是我們?nèi)松奈枧_上便多了一道用激情與進取交織而成的風景線。
缺陷也是一種美,也是一道風景線,甚至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模擬評分
基礎等級36分+發(fā)展等級17分=53分
評分依據(jù)
文章開篇緊扣材料,自然引出“缺陷,其實也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的論點;緊接著列舉了殘月的風景、史鐵生的成就以及阿甘的完美人生;最后聯(lián)系自己的人生感受,由淺入深地展開充分的分析論證。全文按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行文,結構嚴謹。作者的話語親切自然,毫無大話、空話、套話,亦是難能可貴的。把缺陷說成是一道風景線,甚至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頗有幾分詩意。
【拓展訓練】
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因提倡“無核世界”,為加強“國際外交和人民之間合作”所作的努力于2009年10月獲得2009年諾貝爾和平獎,引發(fā)了全世界的關注。人們紛紛把關注的焦點放在上任不久的奧巴馬對世界和平的實際貢獻上。有人認為,奧巴馬履任總統(tǒng)之職不足九月,尚未對國際社會有何顯著的實際性貢獻,諾貝爾獎委員會將獎項頒發(fā)給他是“爆冷”“為時過早”“令人吃驚”。不過也有國際政要對奧巴馬獲獎表示祝賀,很多人為此敦促他為世界和平多做貢獻。無論各方如何說,如何論,一切還得看實際結果。而2010年9月15日美國于內(nèi)華達州進行的亞臨界核試驗,則是狠狠地摑了諾貝爾獎委員會一記耳光。
要求選擇一個角度,一個側面構思作文,立意自定,除詩歌外,文體自選,標題自擬,不要脫離材料內(nèi)容及含意的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
思路點撥:這是一則材料作文,考生要把握材料的內(nèi)涵,緊緊圍繞“奧巴馬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主題,綜合各方意見來確定立意??忌梢詮囊韵陆嵌葋斫庾x:
1.這是一個激勵。諾貝爾獎委員會把獎項授予奧巴馬是為了鼓勵他向美國的敵人們做出“勇敢而友好”的外交姿態(tài),而不是對他的“和平貢獻”的承認。而從另一方面來看,人們渴望美國改變其對國際事務的態(tài)度。將和平獎頒給奧巴馬,或許是為了鼓勵美國領導人“繼續(xù)做出正確的事情”。
2.這是一個笑話。這個滿嘴高談闊論的人是一個行動的矮子,這實際上是奧巴馬明星效應的再次表現(xiàn)。而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也加入了“追星”行列。
3.這是一個陷阱。諾貝爾獎委員會把奧巴馬供上“神壇”,這個“神壇”應該不像沙發(fā)那么舒服,倒更像火坑。耀眼的桂冠并沒有為奧巴馬處理國際事務提供多少便利,反而給他增加了不少束縛。
4.這是一種反思。100多年的諾貝爾獎的獲獎名錄,正是20世紀科學發(fā)展歷程的縮影。中國現(xiàn)在的經(jīng)濟和綜合國力都有了提升,如果在科技領域內(nèi)不能發(fā)出自己的聲音,不能掌握影響世界的節(jié)點,就不能算是“大國”“強國”。
【訓練習作】
諾貝爾獎,該怎樣面對你?
□嚴振宇
對于中國人來說,諾貝爾最具殺傷力和毀滅性的發(fā)明不是炸藥,而是他所設立的那些個獎。
——題記
1895年,瑞典科學家諾貝爾立下遺囑,將920萬美元的個人財產(chǎn)作為基金,以其所得的利息分設物理、化學、生理或醫(yī)學、文學以及和平事業(yè)五種獎金(后又增設經(jīng)濟學獎金),授予世界上在這些領域對人類作出重大貢獻的人士。1901年12月10日,在諾貝爾逝世五周年的日子,瑞典皇家學院首次頒發(fā)了諾貝爾獎。在此后的100多年里,每年十月的第二個星期,諾貝爾獎都會聚焦全世界的目光,牽動全球人的神經(jīng)。
2009年諾貝爾獎一經(jīng)公布,就立刻在全世界引起軒然大波。口號響亮但未見行動的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榮獲和平獎以及毫無名氣的德國女作家赫塔·米勒摘取文學獎,無疑是2009年諾貝爾獎的最大冷門。諾貝爾獎,神話or笑話?
激烈的爭議絲毫不會影響諾貝爾獎在中國人心中的神圣地位和中國人對諾貝爾獎的狂熱追求。擁有英美雙重國籍的華裔科學家高錕,與兩位美國科學家共同獲得了2009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這位出生于上海的“光纖之父”也成為第八位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科學家,這也算是給中國人的些許安慰吧。
諾貝爾獎的評選每年都牽動著國人敏感的神經(jīng)。目前中國內(nèi)地還沒有真正問鼎此獎項的人,因此每年諾貝爾獎揭曉之后,國人便郁悶一次。其實,郁悶過后,我們更需要的是反思。
這些獲諾貝爾獎的華裔中,只有一位即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崔琦,曾接受過兩年時間的新中國基礎教育。也就是說,這八位華裔諾貝爾獎獲得者,其實與我們的教育都沒有太大關系。他們中有兩位為西南聯(lián)大畢業(yè)生,有兩位生于美國、長于美國,有兩位在香港接受完高中教育,另有兩位接受了臺灣高中教育和大學教育。也就是說,華裔問鼎諾貝爾獎對我們的教育來說其實只是一種幻象。
我們的教育確實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是,我們也必須承認,在杰出人才的培養(yǎng)上,我國內(nèi)地的教育仍存在一些問題。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學生從小便被培養(yǎng)成為應試工具,從入學起就從“學生”變?yōu)椤翱忌保麄兊淖灾鲃?chuàng)新和思維能力自然得不到發(fā)揮。
諾貝爾之花應該綻放在思想開放、學術自由、保護創(chuàng)造力的土壤和空氣里。而這樣的土壤和空氣,不正是我們所急需的嗎?
模擬評分
基礎等級37分+發(fā)展等級19分=56分
評分依據(jù)
本文例證翔實,說理透徹。文中所舉高錕、崔琦的事例,既說明了諾貝爾獎與中國的距離,又說明了我們的教育模式的弊端,尤其“他們中有兩位為西南聯(lián)大畢業(yè)生,有兩位生于美國、長于美國,有兩位在香港接受完高中教育,另有兩位接受了臺灣高中教育和大學教育”一語直擊我們的教育弊端,震撼讀者的心靈,令人產(chǎn)生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