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貪腐有理?
某日,接到一個中年婦女電話,自稱系山東某地一前任局長太太。
該局長在工作的十五年內,收受賄賂二百余次,后因貪污、受賄八十余萬元被判處有期徒刑十六年。我刊曾以《“蟻貪”教育局長》為題報道過這個案子。
在傾聽完中年婦女幾乎長達一個小時的聲淚俱下的控訴之后,我基本了解了她的意圖:該局長已經被判,改過自新,我們的報道行為污蔑了他的名譽,給家屬帶來傷害。而該局長不過是一個小官,不過是過年過節(jié)收些禮金,根本不值一提,反倒是我們成了罪大惡極。
我向中年婦女提了幾個問題:他們是否認為司法判決有誤?我們報道的事實哪樁哪件存在問題?答案全是否定的。
我將這個信息反饋給作者后,他很是苦惱地問我:難道自己真的錯了嗎?
事實上,被報道對象的追責已經成為反腐報道的職業(yè)風險之一。但我們是不是就此不再揭露貪腐,只是談一談風花雪月就好?
思索良久,我這樣回復那個作者:我們都懷著一顆善良的心,不希望報道傷害到任何人。我們對非經司法認定的個人、涉案者的親朋好友都采取了匿名方式,只寄望點滴的光明盡可能驅走一些黑暗。傷害,是貪腐行為本身所造成的。我們但求無愧于心,就好。(文/張羽)
抗議禁煙令
7月13日,印度尼西亞雅加達,數百名以種植煙草為業(yè)的農民聚集在總統(tǒng)府門外,抗議政府最近頒布的禁煙令,他們聲稱這會造成失業(yè),不少人還特意抽起了自制的巨型卷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