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代登高詩以感嘆人生、憂時傷事為主要內(nèi)容,感慨、感喟、感懷、感傷為情感基調(diào)。唐代文人普遍具有社會關(guān)懷、民生關(guān)懷,他們的詩作體現(xiàn)出古典詩歌的悲愴美、意境美、音律美,具有較高的藝術(shù)魅力及審美價值。
關(guān)鍵詞:悲愴美 意境美 音律美
唐詩是中國古典詩歌的一座豐碑,而登高詩(特指登樓、登臺、登山詩作)是唐詩的重要內(nèi)容,其表現(xiàn)為佳作多、質(zhì)量高、影響大,同時還涌現(xiàn)出杜甫這樣登高詩的大家。唐代詩人通過“登高而賦”關(guān)注現(xiàn)實、關(guān)注社會,這些詩作是唐代文人敞開的心靈之窗,生動地記錄了他們坎坷的生活經(jīng)歷和復(fù)雜的心路歷程,是詩人們“時不我待的生命緊迫感、舍我其誰的生命價值感以及憂國傷時的社會憂患感在個人政治命運蹭蹬之時的具體呈現(xiàn)”。這些登高詩不僅具有震撼人心的藝術(shù)魅力,而且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體現(xiàn)出古典詩歌的悲愴美、意境美、音律美。本文以王之渙、陳子昂、孟浩然、李白、杜甫、劉禹錫的登高名詩為例,分析其作品中的審美內(nèi)涵,從而了解那個時代詩人的精神風貌。
悲愴美
唐代詩人的登高詩大多表現(xiàn)登高望遠、追古覽勝、感懷時事、壯志難申的情感,他們筆下的景物缺少了登高賞景輕松和悠閑的快感,多了些感時傷事沉重沉痛的情懷。在登高四望、放眼天地中,頓覺宇宙之寥廓、個體之渺小、人生之短促、功業(yè)之未成,故此感慨、感喟、感懷、感傷構(gòu)成了登高詩特有的情感基調(diào)。
登高望遠抒懷抱。由于唐代社會文化的昌盛,詩人辭親遠游,尋訪名勝成為一種時尚。借山水名勝抒寫理想懷抱、探索人生生命,構(gòu)成了登高詩的重要內(nèi)涵。
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此詩描寫出了雄渾、蒼茫、壯闊的景象,彰顯作者熱愛祖國壯麗河山,積極進取不懈努力的時代精神。
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贝嗽姵尸F(xiàn)的是縱古越今、貫通宇宙,時間之永恒、生命之短暫,超越茫茫宇宙的人類生命共感。這首詩既有積極用世的豪情壯志,又有懷才不遇的感傷,更有超越個體的生命激情。
孟浩然的《秋登萬山寄張五》:“北山白云里,隱者自怡悅。相望始登高,心隨雁飛滅。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fā)。時見歸村人,平沙渡頭歇。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jié)?!痹娙藢τ讶说乃寄钆c秋日登高的興致交匯在一起,把登高望遠的心曠神怡及對和諧社會的向往結(jié)合在一起,語淺而情深。
李白的《登太白峰》:“西上太白峰,夕陽窮登攀。太白與我語,為我開天關(guān)。愿乘泠風去,直出浮云間。舉手可近月,前行若無山。一別武功去,何時復(fù)更還?”詩人登上太白峰而神思遠游,表達了既向往天上又留戀人間,既出世又入世的矛盾心理,言有盡而意無窮。
憂國傷時傳悲情。唐代詩人有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他們普遍具有社會關(guān)懷、民生關(guān)懷,因而其登高詩的主旋律主要表現(xiàn)感懷時事、身世之感、家國之痛,從他們的詩作中,總能感受到局勢的變化,聽到時代的強音。杜甫之前的登高詩作主要囿于抒寫個人隱憂和愁緒,思想內(nèi)容單薄,社會影響較小。而杜甫的登高詩則把個人身世遭遇和憂國憂民之志緊密結(jié)合在一起,走出了抒寫個人情懷的局限,拓展了作品的深度與廣度,深化了作品的社會意義,豐富了登高詩的文化內(nèi)涵。
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倿楦≡颇鼙稳眨L安不見使人愁?!痹娙藢v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交織在一起,在對水天一色的大江、巍峨崢嶸的青山與澄澈無邊的天際描摹之中,發(fā)思古之幽情,嘆傷今之愁苦,憂國傷時的主旨不言而喻。
杜甫的《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贝嗽姳缓鷳?yīng)麟譽為“古今七言律第一”。整首詩以“悲”字為核心,詩人由登高所見到登高所感,悲景著筆,悲情落句,這“悲”字是詩人感懷時事的自然流露,是憂國憂民之情的充分體現(xiàn)。
《登岳陽樓》是杜甫的又一力作,是杜甫五十七歲,以年老多病之身,登上岳陽名樓,放眼八百里洞庭,有感而發(fā)的。“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guān)山北,憑軒涕泗流?!痹娙藨{欄四顧,百感交集,不禁涕泗長流?!皯{軒涕泗流”,既為自身悲,更為天下悲,經(jīng)歷了安史之亂的唐王朝,邊患四起,國土分裂,民不聊生,詩人由感嘆身世轉(zhuǎn)為憂慮時局,使我們看到了始終把自己與國家命運連在一起的憂國憂民的詩人形象。
劉禹錫的《西塞山懷古》:“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詩人看到蒼山依舊,江水自流,逝者如斯,追古思今?!吧叫我琅f枕寒流”從字面上看是陰冷無情,實則反映出的是天下興亡的赤子之情及對李唐王朝“四海為家日”表面繁榮的深深憂慮。詩歌將歷史的興亡和哲理的深思熔鑄在蒼茫雄闊的景象中,氣象宏大而感情真摯,具有深刻的現(xiàn)實意義。
意境美
意境是詩人的主觀情思與客觀景物相交融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渾然一體的藝術(shù)境界。古典詩歌為了達到內(nèi)容與形式的完美統(tǒng)一,經(jīng)常采用多種抒情方式,營造獨特的意境,從而達到主觀的思想感情與客觀景物的有機融合。在登高詩中,作者常常采用擬人、夸張、襯托、借景抒情、直抒胸臆、借古寓懷等多種藝術(shù)手法,多層次、多角度表達豐富復(fù)雜的思想感情。同時,這些登臨之山和亭臺樓閣被賦予了更多的文化內(nèi)涵,詩人登臨歌詠,或贊美景,或頌亭臺,濃墨重彩地描繪祖國山河名勝的壯美,讀來令人心馳神往、心曠神怡。
多種方式頌美景。在登高詩中,美景與豪氣并舉,詩情同江水共舞。詩人往往采用擬人、夸張、襯托等修辭手法贊美景、抒真情。
李白的《與夏十二登岳陽樓》,詩人首先描寫岳陽樓四周的宏麗景色:“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钡巧显狸枠牵h望岳陽一帶,無邊景色盡收眼底。江水流向茫茫遠方,洞庭湖面浩蕩開闊,汪洋無際。“岳陽盡”、“川迥”、“洞庭開”,這一“盡”、一“迥”、一“開”的渺遠遼闊,形象地表明詩人立足點之高,作品采用的是襯托手法,不正面寫樓高而樓高已自見。頷聯(lián)“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用擬人的手法寫雁兒帶走愁心與君山銜來團圓美好之月,互相映襯,情趣盎然?!白砗鬀鲲L起,吹人舞袖回”涼風習習,衣袖翩翩,瀟灑自如,超脫豪邁,溢于言表。整首詩運用襯托、擬人、夸張的手法,不直接寫樓高,但句句顯樓高,不著痕跡,自然天成。
李白的《登太白峰》全詩借助豐富的想象,忽而馳騁天際,忽而回首人間,結(jié)構(gòu)騰挪多變,大起大落,雄奇跌宕,曲折地反映了詩人對黑暗現(xiàn)實的不滿和對光明世界的憧憬,細致地表達了他那種欲去還留,既出世又入世的微妙復(fù)雜的心理狀態(tài),言有盡而意無窮。晚唐詩人皮日休評價李白的詩:“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讀之則神馳八極,測之則心懷四溟,磊磊落落,真非世間語者,有李太白?!?br/> 情景相生表情思。王之渙的《登鸛雀樓》,詩人登樓所見“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是登樓所感,景與情合,情與理諧,自然景物與詩人自身昂揚奮發(fā)的精神、開闊爽朗的胸襟渾然一體,后人譽為五言絕第一首。
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中“鳳凰”的高飛與“鳳凰臺”的“空”,與詩人瀟灑的氣質(zhì)和略帶感傷的情懷相一致,情隨景生,意象諧成。“登臨”的內(nèi)在意蘊,與“埋幽徑”“成古丘”的冷落凄清、“三山”“二水”的自然境界,與“浮云能蔽日”的凄涼惆悵、不見“長安”的無奈失望緊緊地聯(lián)結(jié)在一起,從而贏得“古今題詠,惟謫仙為絕唱”的贊譽。
杜甫的《登高》前四句寫景即登高見聞,后四句抒情即登高所感?!帮L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寫出了天高風急、飛鳥回旋、高猿長嘯、落木蕭蕭、長江滾滾的秋景,這四句字字是景,句句是景。秋景的肅殺凄涼,正是詩人內(nèi)心真實情感的寫照,寄寓著作者國恨家愁與身世之悲。后四句是抒情,詩人將悲秋苦病的情懷、羈留他鄉(xiāng)的愁思、暮年凄涼的喟嘆等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表露無遺。尾聯(lián)緊承上聯(lián),更具體更深沉地表現(xiàn)悲秋情感,把窮愁潦倒的根源歸結(jié)于社會的動蕩、時勢的艱難,從中可看出杜甫憂國傷時的情懷,全詩情景交融,渾然一體。
音律美
詩歌的美感主要來自音律(包括節(jié)奏和韻律)。詩歌中語音有規(guī)律的停頓造成節(jié)奏,其聲、韻按一定的規(guī)則組合而形成韻律,進而構(gòu)成回環(huán)往復(fù)、一唱三嘆的效果。唐代的登高詩十分講究韻律的和諧、對仗的工整和語言的錘煉,從而形成格律詩特有的形式美,特別是杜甫的詩歌對仗工整且顯自然、語言精練而富變化,體現(xiàn)出唐代登高詩的最高藝術(shù)成就。
對仗工整,造語精妙。王之渙的《登鸛雀樓》,全篇使用對仗,“白”、“黃”顏色詞相對,形象鮮明,對“白日”“黃河”的描寫生動傳神。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四語皆對,讀來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的評價十分準確。
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中的頸聯(lián)“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對仗十分工整,用“三山”“二水”“青天”“白鷺”的遠山近水、深淺濃淡的色調(diào)、精確生動的詞語描寫出祖國山河的壯美。
杜甫的《登高》是唐代登高詩的巔峰之作?!帮L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由寫景開頭,十四個字勾勒出一幅登高遠眺的壯闊圖景。用“天高”“沙白”“猿嘯”“鳥飛”這些生動的詞語描繪夔州三峽秋季典型的景物,用字遣詞十分貼切?!叭f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句,宋人羅大經(jīng)在《鶴林玉露》中說:“‘萬里’,地之遠也;‘秋’,時之慘凄也;‘作客’,羈旅也;‘常作’,久旅也;‘百年’,暮齒也;‘多病’,衰疾也;‘臺’,高迥處也;‘獨登臺’,無親朋也。十四字之間含八意,而對偶又精確。”胡應(yīng)麟在《詩藪》中也說:“則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實一意貫穿,一氣呵成。驟讀之,首尾若未嘗有對者,胸腹若無意于對者。細擇之,則錙銖鈞兩,毫發(fā)不差,而建瓴走坂之勢,如百川東注于尾閭之窟。至用句用字,又皆古今必不敢道,絕不能道者,真曠代之作?!?br/> 押韻嚴格,韻律和諧。李白、杜甫的登高詩嚴格按照近體詩的格律要求,在用韻、節(jié)奏方面尤為突出。
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首句入韻,節(jié)奏感強,韻律優(yōu)美,與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相一致,懷古幽思的情感抒發(fā)與詩歌節(jié)奏韻律的變化十分協(xié)調(diào)。
杜甫的《登高》用“蕭蕭”形容落葉,用“滾滾”形容江水?!奥淠尽币浴盁o邊”,“長江”以“不盡”,足見境界之闊大,大江之無窮。用“蕭蕭”、“滾滾”兩個疊音字,音調(diào)鏗鏘,體現(xiàn)出聲律之美及詩人“晚節(jié)漸于詩律細”的完美藝術(shù)技巧。胡應(yīng)麟對此詩也給予了高度的評價:“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無昔人,后無來學。”
唐代的登高詩是唐代詩人壯懷激烈、縱古越今、憂時傷事的情感再現(xiàn),他們在對自然美的描摹中,寄寓了豐富的情感,體現(xiàn)出唐代詩人對社會、對人生的思考與觀照,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及較高的審美情趣。
參考文獻:
1.李彩霞:《黯然獨自登高千古寂寞情懷——唐代登高詩審美價值探析》,《鄂州大學學報》,2003(1)。
2.李飛:《高處的詩仙——談李白詩歌中的登高意象》,《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9(9)。
3.喻守真編注:《唐詩三百首詳析》,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版。
?。ㄗ髡邌挝唬亨嵵荽髮W體育學院)
編校:趙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