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語新聞標題是新聞內容的集中和概括,它用簡約的文字濃縮了新聞報道中最精華、最值得關注的內容。本文從翻譯與美學的關系入手,結合實例,從精練之美、音韻之美、意境之美、修辭之美、典故之美五個方面探討英語新聞標題漢譯的美學再現(xiàn)原則,以期翻譯出更加精彩的漢語標題。
關鍵詞:翻譯美學 英語新聞標題 審美再現(xiàn)
新聞一般由標題、導語、主體、背景和結尾組成。標題是對文章的高度概括和提升,它提綱挈領,言簡意賅,猶如點睛之筆。標題恰當?shù)皿w、引入入勝可為新聞內容增色添彩,在第一時間吸引受眾。在今天的國際新聞報道中,對英語新聞的翻譯占較大比例,標題更被視作報道全文的縮寫。近年來國內媒體越來越多地采用翻譯后的英語新聞滿足受眾的求知需求。因此,如何準確翻譯和傳遞原文所呈現(xiàn)的信息和內涵,讓題目言簡意賅、新穎獨特且具有較高的審美情趣已經成為現(xiàn)代傳播的重要課題。本文從翻譯與美學的關系入手,探討英語新聞標題漢譯的美學再現(xiàn)原則,意在翻譯出更加精彩的中文標題。
翻譯美學和英語新聞標題的翻譯
翻譯美學運用美學和現(xiàn)代語言學的基本原理來研究和探討語際轉換中的美學問題。它的主要研究對象指翻譯中的審美主體(譯者、編輯、讀者)、審美客體(原文、譯文)、審美活動、審美標準和審美再現(xiàn)諸手段等。①傅仲選認為翻譯是審美主體(譯者)通過審美中介(譯者的審美意識)將審美客體(原文)轉換為另一審美客體(譯文)的一種審美活動。而翻譯美的標準就是要求譯者忠實地再現(xiàn)原文的內容及其審美品質(即審美客體的特征、特點和屬性),要求譯文具有與原文等同的內容和審美品質。作為一種語際間的交際行為,新聞標題的翻譯涉及新聞原文、譯者、譯文三方面。譯者的任務決非表面的文字轉換,他更要把原文中的美學要素移植到譯文中去。然而,由于不同民族和不同國家的歷史和發(fā)展各不相同,也就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審美心理和審美標準。因此,在翻譯過程中就需要譯者對原文進行審美加工處理,讓譯文最大限度地接近或具備與原文等效的審美效果。所以從翻譯美學的角度來說,英語新聞標題的翻譯就是譯者通過他的審美意識將英語新聞標題轉化為中文標題的一種審美活動。
英語新聞標題漢譯的審美再現(xiàn)
在對英語新聞標題進行翻譯的過程中,譯者要再現(xiàn)原文之美必然遭遇到英漢兩種語言和文化之間差異的影響。英語新聞標題往往迎合本國讀者的閱讀需要,而且由于思維習慣與中國人不同,英語新聞標題的表達方式也與中文有所不同。同時中英兩種語言存在巨大的差異,如英語重形合,英語造句注重顯性接應,所以英語中連接手段和連接形式不僅數(shù)量大、種類多,而且使用頻繁。此外,英語強調句子形式和結構完整,注重以形顯義。然而漢語則重意合,漢語造句注重隱形的連貫,很少使用連接形式和連接手段,但是注重功能、意義,注重以神統(tǒng)形。在修辭和表現(xiàn)手法上,英語中頭韻、尾韻和雙關常常使用,注重表達形式的多樣化,力戒無意義的重復。漢語講究均衡美,習慣重復,重疊、對偶等表達形式出現(xiàn)的頻率遠遠超過英語。
因此,在翻譯英語新聞標題過程中要堅持“內外有別”的原則,要充分考慮國內受眾的閱讀心理,對他們不太熟悉的信息、文化背景知識以及表達方式進行必要的變通,在譯文忠實通順的基礎上,通過措辭再現(xiàn)原文的風采。要實現(xiàn)這一目標,首先要透徹理解原文內涵,領悟其妙處;其次要善于比較英漢語言新聞標題的特點,充分發(fā)揮漢語的優(yōu)勢。下面我們結合實例,從精練之美、音韻之美、意境之美、修辭之美、典故之美五個方面探討英語新聞標題漢譯的美學再現(xiàn)原則。
精練之美。在有限的容量里傳達盡可能多的信息是新聞語言的一大特點,唯有如此,讀者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取更加豐富的新聞信息。所以,新聞語言務必做到簡潔精練、措辭明了。而作為統(tǒng)率全文、吸引受眾眼球的新聞標題則更應言簡意賅、別具匠心。對英語新聞標題進行翻譯時,應遵循這一原則,力求譯文的精練流暢,讓讀者充分領略標題的獨特魅力。2008年5月12日W4+1VSgHY26Hx93BNVvIRw==四川汶川發(fā)生了里氏8.0級特大地震。對于此次災難,中外媒體都進行了及時充分的報道。英語媒體對中國哀悼地震死難者的情況也進行了報道。如“Nation mourns quake dead”,意思是全國人民哀悼地震中死難的人們。此標題的譯文是“舉國同悲”,該標題簡潔自然,把原文的意思表達得淋漓盡致。受漢文化思維模式的制約及美學心理和表達習慣的影響,漢語表達講究勻稱,追求均衡,這樣詞語讀起來順口,聽起來悅耳,給人以舒適平穩(wěn)之感。因此,合成詞和四字格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表現(xiàn)形式。如“When It Comes to Romance,Listen to Your Friends”,沒用譯為“談及情感問題時,傾聽朋友的見解”,而是采用了結構緊湊,兼帶韻律的四字短語“愛河泛舟,求教朋友”。又如“American Online:Often Down,Never Out”一句,也沒有翻譯為“美國在線:常常遇挫,而卻從沒一蹶不振”,而是譯為四字短語“美國在線:屢挫不敗”。這種形式對信息進行了高度的濃縮和概括,彰顯了簡約之美。正是這一原因,英語新聞標題的翻譯喜歡選擇四字格。
音韻之美。新聞是人們普遍關心的事實,有群眾性。新聞語言必須接近生活,接近受眾。接近生活,就是要求新聞語言要接近口語體,不能艱深拗口。新聞標題亦是如此。在對英語標題新聞翻譯時,需要反復推敲其字數(shù)、節(jié)奏和聲律等,使其朗朗上口,從而增添新聞標題的神采,使讀者感受新聞語言的內在韻律。2008年5月12日中國汶川大地震給當?shù)卦斐芍貏?chuàng),群眾損失慘重,無家可歸,美國《新聞周刊》采用如下標題進行報道:Hurting and Homeless,這個新聞標題采用了押頭韻的修辭方法。其字面意思是“深受創(chuàng)傷、無家可歸”,照此翻譯意思也清楚明了,但顯得過于平淡。將其譯為“心無所依,身無所棲”,“心”與“身”相對,“依”與“棲”呼應,兩句相對仗,同時又押尾韻,這樣的恰當運用增強了語言的美感,也渲染了情感氛圍。又如Save and Save or Stuff and Starve,標題采用了押頭韻修辭格,同時使用了平行結構,譯文也是下了些工夫,將其譯為“要么當牛做馬拼命賺錢,要么大吃大喝最后挨餓”,同樣是平行結構,字數(shù)相等,前后相對,頗具形式之美。如果將后一句譯為“要么大吃大喝挨餓受煎”,這樣就和前一句形成押韻之勢,“錢”對應“煎”,便可將形式美和韻律美融為一體。
意境之美。新聞標題的語言不僅應該言簡意賅,朗朗上口,還必須生動形象、傳神達意,以吸引讀者的注意。在翻譯英語新聞標題時,需要調動各種修辭手法,運用描述性的語言把新聞信息形象化地記錄下來,寫出事物發(fā)生、發(fā)展的生動場面,使抽象的事物具體化、概念的東西形式化,使新聞標題具有立體感,從而喚起大眾對事件的豐富聯(lián)想,誘發(fā)其閱讀興趣。2010年感恩節(jié)來臨前,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在白宮主持了火雞赦免儀式。After election stuffing,Obama pardons turkey(奧巴馬感恩節(jié)前赦免火雞)。想想作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超級大國的總統(tǒng),在白宮舉行儀式“赦免”的不是戰(zhàn)俘、囚犯,而是兩只火雞,“赦免”的結果是它們可以在華盛頓故居安度余生。此處“赦免”和“火雞”搭配,的確是別有一番風味,讓人讀后忍俊不禁,啞然失笑。也難怪奧巴馬自己也坦言,這是11月初美國國會中期選舉慘痛失敗以來感覺最棒的時刻。花旗銀行于2005年10月提出收購廣東發(fā)展銀行的股份。此番收購不同尋常,因為以花旗為首,其中包括美國凱雷集團的競購團打算買入廣發(fā)銀行85%的股份。這種通過一次性收購來實現(xiàn)對一家中國銀行的控股,對外商來講可謂是“破天荒”之舉,且很可能從此改變中國銀行業(yè)的面貌。新聞以Year of the Citi in China?為標題進行報道,譯者將其翻譯為“花旗招展之年?”,這里將“花旗銀行”中的“旗”字做其表面之意理解,實為故意而為之,也是生花之筆。因為花旗之招展自然是風順時利的昭示,譯者把花旗的明媚前景以旗子的招展形象化、具體化。而呈現(xiàn)于受眾眼前的會是一個詩意的世界:蔚藍的天空,和煦的陽光,飄揚的五彩旗幟。那迎風而起的旗幟上當然是標示著“花旗銀行”的醒目字樣。
修辭之美。英漢語言中都有豐富的修辭手段,盡管用法有異有同,但均可增強語言的表達效果。英語標題常借助押韻、比喻、雙關、仿擬等修辭格傳達微妙的信息,給受眾以語言美感。借助修辭格,新聞標題猶如畫龍點睛,可以使新聞大為生色。將帶有修辭格的英語新聞標題漢譯時,譯者應善于感受和發(fā)掘原文中的修辭美,靈活變通,在漢語中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審美等值,以提高譯文的趣味性、生動性和可讀性。自湖南衛(wèi)視推出婚戀交友真實秀節(jié)目《我們約會吧》,江蘇衛(wèi)視《非誠勿擾》開播收視飄紅,多家衛(wèi)視相繼播出相親或者交友類節(jié)目,一輪“相親熱”席卷熒屏。相親節(jié)目的火爆,也讓它成為各大媒體關注的焦點。對中國的這種熱潮,就連這類節(jié)目原產地美國的媒體《今日美國》也感到驚奇:China smitten by TV dating,其中文翻譯為“中國人被電視相親節(jié)目征服”。“征服”常指用武力使別的國家或民族屈服,我們通常說人類征服了自然、海洋等。這里采用了擬人手法,將節(jié)目賦予生命,國人為其魅力所折服,各地方電視臺競相爭艷,相親節(jié)目的火爆自然可想而知。Growing wealth disparity affects campus life(象牙塔里錢做伴)。貧富差距日趨明顯,而這種改變也投射到當代大學生的生活之中。校園里富有學生的享樂拜金與貧困學生的自卑自閉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譯文使用“象牙塔”借指大學校園,同時采用了擬人的手法,把錢視為可以相依相伴的朋友。象牙塔原指一個與世隔絕的夢幻境地、逃避現(xiàn)實生活的世外桃源,這里本該不受世俗的干擾,然而現(xiàn)實卻是只有金錢做伴,這其中的鮮明對比躍然紙上,讓人頓感世風日下。
典故之美。用典亦稱用事,凡詩文中引用過去之有關人、地、事、物之史實,或語言文字,以為比喻,而增加詞句之含蓄與典雅者,即稱“用典”。典故分三類,即明典、暗典、翻典。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傳統(tǒng)文化思想有著深遠的影響。人們崇尚權威和前人,使用典故更是這一思想的顯現(xiàn)。翻譯英語新聞標題時,酌情借用、套用或翻用讀者耳熟能詳?shù)脑娫~熟語、人物事件等,能夠激發(fā)受眾的好奇心和閱讀興趣。Gore’s dual role:advocate and investor(戈爾:身價過億的賣碳翁)。美國前副總統(tǒng)戈爾退出政壇后,回歸普通老百姓生活的他卻因為倡導環(huán)保理念屢次成為熱點人物,并在2007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2010年美政界認為戈爾利用環(huán)保理念賺取巨額私利,甚至譏諷他是全球首位“碳億萬富翁”(carbon billionaire)。譯文借用了我們所熟知的白居易《新樂府》組詩中第三十二首《賣炭翁》一文中的主人公“賣炭翁”,以此來喻指戈爾,可以說把原文的諷刺和挖苦表現(xiàn)得清清楚楚、淋漓盡致。
結語
英語新聞標題的翻譯不是語言間的簡單轉換,除需要譯者對英語新聞標題的特點進行深層次把握,在翻譯時應兼顧措詞、語法等方面的特點外,還需要善于比較英漢語言特點,充分發(fā)揮漢語優(yōu)勢,還包含了美的識別和再現(xiàn),譯者應依照不同的新聞題材和風格,從翻譯美學的角度分析、識別新聞英語中的美學價值,運用不同的表現(xiàn)方法,在譯文中最大程度地再現(xiàn)原作之美。
注 釋:
?、僦芩匚模骸稄姆g美學角度談漢語商標詞的英譯》,《上海科技翻譯》,2003(3)。
參考文獻:
1.傅仲選:《實用翻譯美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2.許明武:《新聞英語與翻譯》,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3年版。
3.唐見端:《英語新聞標題翻譯技巧》,新聞記者,2005(9)。
4.余立三:《英漢修辭比較與翻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年版。
?。ㄗ髡邽槿A北水利水電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
編校:趙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