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14日 星期三 臺北 晴
今天采訪的對象:一是臺北故宮博物院周功鑫院長,一是著名企業(yè)家、收藏家林百里先生。此外,拍攝榮民總醫(yī)院空鏡。
按約定,上午采訪周功鑫院長。在故宮博物院貴賓室,周院長如約而至。因為是第二次握手(第一次是4月7日),故我們免了客套和寒暄,直接由趙偉東導演對周院長進行訪談。
周院長娓娓道出故宮所藏張大千捐贈的文物、敦煌壁畫、《廬山圖》,認為大千先生所捐文物頗有代表性,而且具有故宮收藏接受捐贈方面的示范性。因此,故宮一直很敬重大千先生的人品與君子之風。特別是秦院長與張大千先生交誼很深。秦院長生前每逢張大千祭日,都要前往摩耶精舍,送上花籃,甚至在梅丘前鞠躬,表達哀思和祭意。
很巧的是,在采訪周功鑫院長時,我竟發(fā)現(xiàn)她身后書架上立放有故宮博物院印行的《張大千先生遺著莫高窟記》、《明四家傳》一大摞書,均為秦院長書題,并綴以裝飾根藝,頗為顯眼。由此,我感到故宮博物院處處都有秦院長的影子(故宮展廳,包括招貼畫也有許多系秦院長的題署),而且有的與張大千相關??梢?,張大千、秦孝儀兩位文化名宿的緣分,亦可見他們影響著故宮,而故宮人也銘記著他們的偉大貢獻。
出故宮,我們來到臺北榮民總醫(yī)院拍攝空鏡。因為1983年4月2日張大千先生的那一顆偉大的心臟在這里停止跳動,因為那一天無數(shù)的唁電、無數(shù)的哀樂、無數(shù)的淚眼、無數(shù)的哀意、無數(shù)的悲切在這里縈繞回環(huán)。我知道,趙偉東導演之所以來在這里拍攝,他一定是為了呼喚張大千那一個遠去的魂兮歸來!
下午,我們?nèi)ヌ覉@縣龜山鄉(xiāng)文化路廣達電腦股份有限公司采訪林百里先生,地點約在林先生設于公司內(nèi)部的“廣雅軒”(“廣雅軒”也是林百里先生的收藏齋號)。林百里先生是臺灣廣達電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屬于臺灣“IT”產(chǎn)業(yè)領軍人物。他還是著名的收藏家和鑒賞家,也是臺北故宮博物院指導委員會現(xiàn)任召集人。2002年,秦院長來信說:“此間企業(yè)家林百里先生收藏大千書畫至精至富。他日星軺再過,當為介晤觀賞?!蓖瑫r,秦院長信上還說“賢者與百里,可謂并為大千身后知己也?!?br/> 林百里先生不愧“大千身后知己”。他情鐘大千,收藏其作品的確是“至精至富”。所謂精,當然包括他所收藏的《青城山通景屏》(張大千潑墨代表作)、《幽谷圖》(張大千潑彩代表作)、《瑞士雪山》(張大千抽象作品代表作)、《修竹美人》(張大千仕女代表作)等一系列作品;所謂富,200余幅作品等同于數(shù)十億人民幣的這組數(shù)字便是注釋。
我與林百里先生徜徉在寶庫一般的“廣雅軒”,漫游在張大千作品的深邃意境與意趣里,開心地交流體會,暢談心得。在《修竹美人》畫前,林百里先生說:張大千與唐伯虎雖然都愛美人和畫美人,但唐伯虎畫的美人不如大千先生,原因是張大千是一個唯美主義者,既懂得欣賞美人,也很能表現(xiàn)美人的不同類型和情緒,特別是所表現(xiàn)的古代仕女見人羞怯的感覺。而這種含蓄之美的感覺卻有畫龍點睛之妙,具有很好的審美意義,是在其他畫家筆下無法體驗和享受到的。我很贊同林百里先生的藝術見解。無疑,他對張大千先生的作品確有許多研究,而且注重用比較的科學方法。
或許是《修竹美人》圖中的美人實在太美,讓我們的認知從感官不斷走向藝術審美的深邃;或許是我們都擁有這幅作品相關的故事,故駐足此圖前的談興盎然。
林百里先生娓娓道出他收藏這幅作品的故事。原來,這幅作品是張大千1951年以其女弟子馮璧池為原型創(chuàng)作的,一直秘藏于馮女士閨房,直到1996年因拿出來裝裱時才曝光。為此,林百里先生專程去香港欣賞這幅畫?;嘏_灣后,他便托人求購,幾經(jīng)周折,最終如愿以償。他提到的馮璧池女士,于1948年在香港拜張大千為師,立雪大風堂。她不僅是一位美女,而且還是一位才女。我曾為她撰寫過詞條與詩入錄《大風堂的世界》;又于2009年5月在上海受其子唐震所請,為她撰寫過“璧玉玉碎猶存潤,池塘塘涸仍香蓮”的嵌字挽聯(lián),并請大風堂門人王永年先生書法,由唐震先生從上海帶回美國。
展廳中的《青城山通景屏》氣勢磅礴,頗具震撼力,無疑是我最關心的作品之一。一是題材我太熟悉,因為它就在成都轄區(qū),我曾不下20次攀登領略過其神采,甚至為它敲詩寫韻與植種梅樹。二是大千先生曾客居青城山,至今還有多處勝跡,讓我有愛屋及烏之情。三是該作品的確不凡,堪稱張大千潑墨作品的巨構與經(jīng)典。在此畫前,我請益林百里先生為何特別鐘情張大千的作品。他說“是因為愛攝影而開始鐘情并關注大千先生作品的,而且‘一發(fā)不可收’,特別喜歡其畫的結構與潑墨潑彩的意境和神韻?!睂τ趶埓笄М嫷脑u價,林百里先生肯定地說:“張大千的作品是當代畫的巔峰之作,特別是其潑墨潑彩作品,可以說是中國傳統(tǒng)藝術最成功的現(xiàn)代性突圍”;而這種認識源于他“在收藏過程中的體驗和不斷升華”。
張大千的《幽谷圖》雖然我并不陌生,看過多次,但都只是縮小樣例的印刷品。面對原作,我的視覺受到?jīng)_擊,心靈受到震撼——為作品藝術的表現(xiàn),為作品色彩的和諧,為作品意境的空靈,為幽谷深邃的神秘。見我在畫前的癡醉模樣,林百里先生給我講了一個很巧合的故事。原來有一位攝影家,看了《幽谷圖》后,發(fā)現(xiàn)其下半幅幽暗中的藍綠彩形成的圖案,竟與臺灣蘇花公路一帶的景色如太魯閣、清水崖相似。說著,林百里先生讓吳日曦先生取來照片,讓我對比,果然如此。其實,張大千的《幽谷圖》是源自他胸中的林泉丘壑的,只是被他很高明地抽象化、藝術化、神奇化了??梢哉f,張大千在審美上是“騎墻派”,歐洲瑞士雪山與臺灣東海岸蘇花公路景色他都愛。因此,《幽谷圖》一定意義上是張大千對瑞士雪山與臺灣蘇花公路景色的“移情別戀”,即畫中的上半部分有瑞士雪山的影子,下半部分有臺灣蘇花公路景致的影子。張大千在1968年游臺灣橫貫公路時,曾有“長春闌檻狎流泉,太魯千盤蹬道懸”的詩句,描述了太魯閣及長春祠的奇景。至于他的“誰與山靈斗形勝?吾宗自有筆如椽”的詩句,也許便暗示了他將用潑墨潑彩的獨特方式來表現(xiàn)對《幽谷圖》的挑戰(zhàn)??磥硇奈镆唤y(tǒng),而且大千先生靈犀相通于美麗的瑞士雪山與神奇的太魯閣!
晚上,車一路盤旋,數(shù)著漸行漸遠的街燈,我們登上臺北陽明山。這里的夜景是我看到的最美的夜景之一。它的美,實在難以用語言解讀和詮釋。望著城市那遠近不同、高低閃爍的燈海與夜幕下高速路、高架橋游龍般漫溢的光彩,我想到詩人徐志摩《再別康橋》中的詩句:“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
是的,陽明山的臺北夜景,我為你“在星輝斑斕里放歌”!
4月15日 星期四 臺北 陰/晴
明天就要離開臺北了,但總覺得還有許多意未了、事未了,關于朋友的,關于有關文化機構交流的。于是,今天日程表安排的是:見朋友黃天才、李再鈐、巴東、朱介英先生,參訪臺北文獻會。
在黃天才先生的家里,因屬于非正式訪談,故我們的“龍門陣”擺起來就輕松自如許多。黃天才先生不僅能聽懂四川話,常與張大千先生擺龍門陣,而且還跟著大千先生學過一些四川話。黃天才先生給我們講述張大千先生的軼事,以及大風堂門人匡仲英的故事。興之所至,情之所為,黃天才先生拿出許多他拍攝或保存的張大千先生在日本與臺灣地區(qū)的生活照片,彌顯珍貴。他表示,只要中央電視臺能拍攝好《百年巨匠——張大千》,他愿意提供所存的全部資料。他是想以此方式來表達對故人的紀念。其情操、美德,讓我感到這正是我臺灣文化之旅的精髓所在。
李再鈐先生與我交誼長達20年。他1928年生于福建,是臺灣可數(shù)的前輩雕塑家之一,也是臺灣現(xiàn)代雕塑第一代的代表人物。為這次謀面,李先生特意讓學生從金山開車到臺北來看我并請我吃飯(因時年82歲,他就未駕車),而且說需要在臺北看什么或做什么他都奉陪到底,一副古道俠腸,讓我感動依然。在餐廳、在咖啡廳,我們談現(xiàn)代雕塑,話中國古佛雕藝術,憶文博界老友——新疆的、敦煌的、安岳的,有如啟封的一壺陳釀老酒,品咂著、微醺著那綿長的懷想與美好時光……
接下來,我去承德路參訪臺北文獻會。這是一個與我職業(yè)相似的文化機構。(1996年和2000年,我曾分別走訪,只是那時它還在青島西路。)現(xiàn)任執(zhí)行秘書翁志聰先生放下政務接待我,還有研究員吳昭明先生。我們彼此交流地方志文化,探討文化義工的意義,互贈書籍。翁志聰先生還引我一一走看他們的辦公室與資料室。頗巧的是,在資料室公共通道,掛有張大千《廬山圖》長卷印品。翁志聰先生善解人意,邀請我在此合影,理由是我研究張大千。
隨后,我與臺北歷史博物館展覽部主任巴東先生及臺灣文化學者朱介英先生相繼開“交誼會”,直至深夜。巴東先生和朱介英先生均是張大千藝術的鐵桿粉絲;分別出版有若干關于張大千的著作。我們談編輯《張大千全集》的構想,談張大千的粉本,談能夠涉及張大千的一切,自覺或不自覺地把對張大千的感性尊重上升為理性認知。的確,張大千是我們說不完的話題。我想,隨著兩岸張大千及其藝術的研究、交流不斷走向深邃,一個嶄新的命題“張大千學”將會震撼藝壇——無論是它的本體,還是研究方法。
作者單位:四川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