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jīng)常有老師提出這樣一個現(xiàn)實的常態(tài)課問題:“一個班級五六十個學生,一個教師上課,既要安排、照顧好全體學生的學習,又要加強對基礎(chǔ)薄弱學生的區(qū)別對待,又要排除一切干擾因素,教師往往會手忙腳亂、顧此失彼?!庇纱怂鶎е碌暮蠊彩菬o法預料的,特別是一些危險性項目的教學,教師往往猶豫不決,既要集中注意力在學生的保護幫助上,又要兼顧分組輪換中沒有照顧到的這幾組學生,難怪有很多教師選擇了危險系數(shù)較低的項目進行教學。我們覺得這就是典型的教學組織問題,也是長期困擾常態(tài)課教學質(zhì)量提高的制約瓶頸。
一、新授課的教學組織
教學組織方法是為完成課的任務(wù)服務(wù)的,筆者以為,首先必須分析課的不同類型,新授課主要是初步掌握技能,讓學生大致形成基本的動作概念。因此,教師的精力主要集中在激發(fā)全體學生的練習興趣上,使每一位學生盡量不掉隊,做好正確的示范,梳理好動作要領(lǐng)(口訣)。此時,學生分組練習也不用分層,一般是統(tǒng)一學練。學習動作進一步深入,進入后半部分學習時,學生的技能會出現(xiàn)分化,有的學生掌握得自然流暢,而有的學生就會遇到技術(shù)困難,很難定型,出現(xiàn)反復,動作的好壞之分就慢慢顯現(xiàn)。這時,教師在巡回指導中,要抓住學習遇到困難的學生,并選擇技能相對成熟定型的學生對其進行幫扶,其他掌握情況比較好的學生,就可以放手讓他們自己學練,教師則可以選擇幾個典型的錯誤和難點進行部分集合,輔以講解、示范和運用各種有效方法,為這些同學開“小灶”。
新授課尤其要注意體育尖子的行為,這部分學生由于運動基礎(chǔ)和身體條件好,動作很快就能掌握,于是不滿足于集體統(tǒng)一步驟的學習,喜歡嘗試更高層次的技能學習,或者容易在同學面前炫耀自己高人一等的動作,此時往往出現(xiàn)組織上的問題。教師必須及時發(fā)現(xiàn)苗頭,積極引導這部分學生,將他們引到幫助其他學生的幫扶學練上,并適時提出“捆綁目標”,實施一對一,一對二的幫扶。同時,在新授課學習的后半部分,讓這些學生進行示范、演示動作的學練成果,同時教師提出努力的方向,達到更高層次上的成功。新授課教師的主要精力分布在講解示范和集體指導上,但在組織上如果能適時的改變和調(diào)整策略,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要仔細觀察學生的學練表現(xiàn),以及動作掌握的質(zhì)量狀況,根據(jù)需要進行個別或集體的行為指導和技能糾正。在技能形成過程中,經(jīng)驗老道的教師會注意積累學生典型錯誤發(fā)生的情況,甚至清楚大概占班級多少的學生會出現(xiàn)預料之中的問題。如果是大部分的學生,就采用集體集合進行集中糾正,個別學生產(chǎn)生的錯誤,則進行個別指導,或由學生骨干進行幫扶,這樣確保教學順利高效的進行。
二、復習課的教學組織
復習課的組織是最為講究方法的,由于學生掌握動作,層次分化較為明顯,一些運動、身體基礎(chǔ)薄弱的學生對進一步深入學習技能產(chǎn)生困難,這樣課堂上的矛盾就出現(xiàn)了。一些同學能順利的完成技能,并深入學習,而有很大部分學生有可能對學習產(chǎn)生厭惡心理。此時就必須對學生進行分層,重新確定各個層次的目標:
1.對于動作掌握較好的層次,要求學生提高動作的難度和質(zhì)量,提高動作標準,由體育骨干或組長負責組織練習。把中等程度的學生編成1-2組,也由組長負責組織練習,要求進一步體會動作,糾正錯誤動作,開展互幫互學。教師要注意提供一些利于技術(shù)突破的輔助方法和器材,使這部分學生加速形成正確的技能,向最高層次的小組靠攏。衡量一堂課學生的技術(shù)、技能掌握程度,其重要的指標是中等部分學生能否在技術(shù)上有所突破,因此教師要特別關(guān)注這部分學生的學習進程和發(fā)展情況。
2.讓一些體育尖子到掌握動作比較差的小組去,開展一幫一的活動。此時教師的主要精力還是放在中等部分學生身上,因為這部分學生涉及廣,而且更需要輔助手段和技巧的支持,如果處理不當,會產(chǎn)生畏難、抗拒情緒,從而向差等轉(zhuǎn)化。
3.將精力分布在薄弱學生中,并適時引導尖子生。到了單元教學的后半部分,讓起初動作技能掌握不是很好。后來掌握動作超過中等程度的學生(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1-2名)和動作完成比較好的尖子生,在全班進行展示,談心得體會,尤其是動作技能掌握從量變到質(zhì)變的過程,在某些突變的點上某些動作學習的自身體驗,促進各類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從而提高動作的學習質(zhì)量。
在復習課教學過程中,要注意教師教學位置的選擇,使之有利于觀察和指導整個課堂。復習課一般采用分組輪換(一些學校場地器材緊張)或分組不輪換的組織模式,學生在運動場上的活動范圍較大,各學習小組之間練習的場地距離較遠,此時教師觀察課堂就比較被動,容易產(chǎn)生視野的盲點,指導學生容易“顧此失彼”。因此,教師要隨時注意選擇自己的課堂教學位置,不斷地積極巡回指導,做到腳勤、眼勤,使之能隨時觀察到每個學生的練習情況,并能利用在指導“此”內(nèi)容(小組)練習時的間隙,由“此”及“彼”地通視整個課堂,跟蹤“彼”的動靜,觀察某些危險苗頭的出現(xiàn),一旦發(fā)現(xiàn),及時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
三、如何把握組織的“度”
課的組織形式和氛圍,包括隊伍的整齊劃一,學生紀律服從,還有學生注意力和思維活躍性。在過去的教學中,很重視練習的密度和運動負荷,注重嚴格的教學管理和組織,隊伍調(diào)動要緊湊,這些都是為了達到最大的練習效率。這些具體的措施往往是有效的,特別針對初中學生,在我們的教學中應該積極提倡和發(fā)揚。然而,我們不能忽視在嚴格的組織管理下,學生內(nèi)在的積極性調(diào)動問題,因為這是有效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學生精神和思維如果經(jīng)?!坝坞x”于課堂之外,那么教師的組織將是被動的,沒有任何生機可言。下面介紹兩個教學片段:
片段一:學生們分為4組,將報紙攤開以后放在胸前,并快速向前跑,不讓報紙掉下來。為了增加難度,教師要求第3次跑的時候?qū)蠹堈郫B成1/2大小,迫使學生加速跑進報紙才不會掉下。這個練習途中跑的方式比較新穎,后面的同學為了觀察前面同學是否掉了報紙,引起了隊形的混亂,四路縱隊一下子變成幾列橫隊,還有些同學在紛紛議論別組學生有作弊行為,此時隊形雖然有些亂,組織也有些失控,但同學們的注意力和思維還是相當集中的。然而此時,任課教師卻嚴厲地喊了一聲“保持隊伍,各組站成一路縱隊”,于是隊伍又還原成開始前的整齊狀態(tài),但學生向前觀察的視野受到限制,對如何解決問題的討論也被迫中斷,雖然組織上有序了,但學生的交流被迫停止,熱情也消失大半。
片段二:另一個國外教學場面:學生在上400米跑的課,場地上到處三三兩兩,有跑的、有圍圈坐的,還有寫什么的,而教師只顧站在終點持秒表在測成績。心生疑慮問了短長才知道他們正在進行小組學習和競賽。再仔細觀察,學生們有的在商量比賽的戰(zhàn)術(shù),有的在記錄、計算小組的成績,有的則在給隊友加油,有的則以小組為單位做準備活動,也有人跑到老師那里去問問題或打探虛實……一個貌似松散的教學氛圍卻緊緊地扣在一個教學內(nèi)容上。課顯然沒有拘泥表面整齊劃一,卻通過教師巧妙的教學組織和小組學習法達到全體學生在學習態(tài)度上的一致(摘自毛振明《“死”與“活”,“形”與“神”》,2003年《中國學校體育》第3期)。
由此可見,課堂上(特別是復習課和技術(shù)課的后半部分),教師講解示范,并提出相應具體而實際的練習目標以后,就要給學生自己練習的自由度,讓學生自己感受、自己學練。教師關(guān)注的是如何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思維的激活程度,注意力是否集中。只要能使學生認真地想、積極地練,那么課上的再“活”都不會亂,再嚴謹也不至于死板。但如果沒有學生的集中注意力、積極參與,課堂就如同“放羊”,練習就成為“枯燥訓練”,體育課就會被學生認為是無味、恐懼、疲憊的。因此,教師要解決一個觀念性問題,即對學生放心、放手、放權(quán)(當然這是對初中八年級以上的學生而言)。不放心,求穩(wěn)怕亂是癥結(jié),有的活動表面看來似乎有些“亂”,其實是“活而不亂”,正如上述案例所展現(xiàn)的。當然也不是漫無邊際地讓學生想怎么就怎么。只要學生按教師的要求進行練習,教師完全可以放手,可以更好的發(fā)揮學生之間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幫扶功能。
在每一節(jié)常態(tài)課開始之前,要充分準備好場地器材,為學生創(chuàng)設(shè)最有利的練習條件。除了場地器材的安全和衛(wèi)生要求外,還應在設(shè)備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確保在器材的數(shù)量和規(guī)格上適應教學的需要,使學生能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調(diào)節(jié)器材的高低、寬窄,沙坑松軟程度,跳板的近遠,便于教師實行統(tǒng)一管理,區(qū)別對待,因材施教。組與組之間練習的距離盡量縮短,器材之間的布局要有利于學生練習和相互觀察,有利于教師觀察課堂效果,指導練習。
常態(tài)課教學組織形式到底選擇哪一種形式最為合理有效?應根據(jù)體育教學的規(guī)律,既考慮教學的外部條件,又考慮師生的內(nèi)在實際可能性,根據(jù)教材本身的特點來確定,不能籠統(tǒng)地說何種教學組織形式為最佳。為了便于教學,便于學生適應,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教學組織形式不宜頻繁更換,應相對穩(wěn)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