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嚴重心律失常;趙淳;名醫(yī)經驗
中圖分類號:R25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349(2011)06-0005-04
導師趙淳教授擅長應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嚴重心律失常,筆者隨師學習,對導師的學術見解和臨床經驗有一定的體會,現小結如下。
心律失常是指心律起源部位、心搏頻率與節(jié)律以及激動傳導等任一項異常[1]。某些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動過速、心室顫動、竇性停博、高度房室傳導阻滯、心室內阻滯、心室靜止等因心電的嚴重紊亂可致血流動力學嚴重惡化,從而引起重要臟器(心、腦、腎)缺血,表現為心源性休克、心絞痛、心源性腦缺氧綜合征、急性腎功能不全甚至猝死,故稱為嚴重心律失?;蛑旅孕穆墒С?。導師指出絕大多數嚴重心律失常并發(fā)于器質性心臟病,具有高度的危險性和致死性,應及時診斷、救治。
導師救治思路和臨床診治經驗是:首先及時明確診斷;立即急救顧命,盡快終止嚴重心律失常,改善血流動力學狀態(tài);抓緊病因和誘因的防治,預防心律失常再發(fā)作。
1 及時確診,辨病與辨證相結合
本病診斷應辨病與辨證相結合,現代醫(yī)學主要根據臨床表現和心電圖對心律失常進行診斷。自覺癥狀如:心悸、頭昏、暈厥、氣促、胸痛等;誘發(fā)因素如:情緒激動、勞累、吸煙、濃茶烈酒、運動過度、藥物作用等;心臟聽診心率和(或)心律異常,心室撲動與顫動時心音消失、血壓及脈搏測不到,伴有抽搐等均有重要診斷價值,依據心電圖特征可立即確定診斷,明確嚴重心律失常的類型。心電監(jiān)測對指導救治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接診患者時應及時西醫(yī)辨病,并可簡捷進行中醫(yī)辨證,根據證候、神志、舌脈象等確定證型,以指導運用中醫(yī)藥救治,待病情好轉后再進一步辨證論治。據導師的經驗嚴重快速心律失常者多為氣陰耗傷、陰虛火旺或陰陽虛衰的表現,嚴重緩慢性心律失常者多屬陽氣暴脫,心血虧虛所致,二者常合并痰濁痹阻、心脈瘀阻證。
2 急救顧命,中西醫(yī)結合
導師指出嚴重心律失常發(fā)作時??晌<盎颊呱?,故應及時采取藥物和(或)非藥物治療措施,盡快終止其發(fā)作,改善血流動力學狀態(tài)。
2.1 藥物治療 導師強調宜中西藥有機配合。應正確選用相應的抗心律失常西藥,發(fā)揮其作用迅速,療效確切的優(yōu)勢。(1)若發(fā)生無脈性室速/心室顫動須立即進行心肺復蘇,盡早電除顫,首次單相波除顫能量為360J,雙相波除顫能量為200J。經1~2次除顫無效的室速/室顫,可給胺碘酮300 mg靜脈注射,可重復150mg,總量<2 g/d;(2)胺碘酮還適用于血流動力學穩(wěn)定的室速,多形性室速,特別適用于伴有心功能受損的室性心律失常。負荷量150 mg,10 min靜脈注射。無法取得胺碘酮時,可選用利多卡因或β受體阻滯劑(如:阿替洛爾、美托洛爾)靜脈注射;(3)尖端扭轉性室速須給1~2 g硫酸鎂用50~100 mL液體稀釋后靜脈滴注,繼而0.5~1 g/h維持;(4)緩慢性心律失常至血流動力學紊亂時須予臨時心臟起搏?;蛴璋⑼衅?~2 mg加入250~500 mL液體中靜脈滴注,可重復使用,最大劑量3 mg?;蛴卯惐I上腺素1~4 ug/min靜脈滴注[2]。
導師指出抗心律失常西藥雖然療效肯定,但多因其副作用而影響臨床使用,而中醫(yī)藥治療心律失常是從患者整體出發(fā),辨證論治,調理機體氣血陰陽平衡。據辨證確定治法指導使用現代中藥制劑如:益氣養(yǎng)陰的參麥、生脈注射液;益氣回陽固脫的參附注射液;活血化瘀通絡的血必凈注射液(紅花、赤芍、川芎、丹參、當歸)、丹參注射液;益氣活血的注射用血塞通粉針(三七總皂苷)等靜脈給藥和(或)應用冠心丹參滴丸(三七、丹參、降香油)、復方丹參滴丸之一種即時舌下含化救治快速性心律失常;選用速效救心丸、麝香保心丸之一種即時舌下含化救治緩慢性心律失常能起到速效、穩(wěn)效的作用,值得推廣應用。還有一些口服現代中藥制劑如:參松養(yǎng)心膠囊、步長穩(wěn)心顆粒等,經國內實驗及臨床研究證實具有較好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導師指出參松養(yǎng)心膠囊是經國內循證醫(yī)學臨床研究證實療效卓越的抗心律失常中成藥,具有多離子通道與非離子通道整合調節(jié)作用,治療室性早搏優(yōu)于美西律;治療陣發(fā)性房顫與普羅帕酮相當;治療緩慢性心律失常(SSS、房室傳導阻滯)療效確切,用藥安全性高,特色優(yōu)勢明顯。上述現代中藥制劑的藥理作用是通過多環(huán)節(jié)、多系統(tǒng)整體調節(jié)而發(fā)揮抗心律失常作用。若與抗心律失常西藥聯合應用,二者優(yōu)勢互補,能顯著提高療效,提高搶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并可減少抗心律失常西藥的劑量和給藥時間,減少西藥的副作用。
2.2 非藥物治療 心臟起搏器多用于治療緩慢心律失常;同步直流電復律適用于心房撲動、心房顫動、室性心動過速和室上性心動過速的轉復,治療心室撲動或心室顫動時則用非同步直流電除顫。植入式心律轉復除顫器(ICD),不僅可在出現緩慢心律失常時維持心臟活動,還能鑒別室上性心動過速與室性心動過速,避免ICD誤判而進行不必要的電擊,對心臟驟停和(或)持續(xù)發(fā)作室性心動過速的二級預防療效以及長期生存率明顯優(yōu)于抗心律失常藥,是不可逆病因所致心臟驟停患者的首選治療。
3 預防復發(fā),治病因為本
預防發(fā)作和病因治療包括糾正心臟的病理改變、調整異常病理生理狀態(tài)(如冠狀動脈狹窄、泵功能不全、自主神經張力失衡等)以及去除導致心律失常發(fā)作的其他誘因(如電解質紊亂、藥物副作用等)。前述現代中藥制劑有標本兼治的作用,可以改善心肌供血,從而治療心律失常的病理基礎,通過調節(jié)心肌細胞自律性,改善心臟傳導,調節(jié)心臟自主神經功能,改善心肌細胞代謝,發(fā)揮廣譜抗心律失常作用,對緩慢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均有較好的療效,并可明顯改善患者心慌、氣短、失眠、乏力等癥狀。
4 綜合治療
心律失常屬于中醫(yī)學“心動悸”、“心悸”、“怔忡”、“眩暈”、“昏厥”、“脫證”等病范疇。導師指出本病多由于內、外各種病因引起心神不寧,心氣內動所致??梢蛲庑胺感幕蛩幎緭p傷心臟,耗氣傷陰,心之真臟受損;情志所傷,尤其是抑郁忿怒,均可引起心氣內亂,發(fā)為心動悸;素體虛弱,或煩勞過極,思慮過度,陰血暗耗;或房室失節(jié),腎氣受傷,心腎失交;或飲食勞逸失調,脾胃虧虛,氣血生化不足;或失血過多,或產后未復,氣血虧損;或大病久病,失于調養(yǎng)等,均可造成臟腑虛損,心失所養(yǎng)發(fā)為本病。病位在心,與肝、脾、腎、肺四臟的關系密切。病性有虛實之分。虛者,氣、血、陰、陽虧損,臟腑經絡不足,心失所養(yǎng);實者,痰飲、瘀血、氣滯、邪毒等有余,致使氣血運行不暢。病久不愈,多屬虛實挾雜之病。其治療原則當本“損其心者,調其營衛(wèi)”,根據病性的虛實,先予寧心定悸,而后分別采取“虛則補之”,“實則瀉之”或攻補兼施的治療大法。
4.1 急救處理
4.1.1 針灸 (1)針刺或電針:取內關、心俞、通里、間使、膻中、少府、足三里、三陰交等穴;(2)耳針:取心、神門、皮質下、胸區(qū)、交感,每日2~3穴,留針20 min;(3)灸法:雀啄灸內關、心俞。
4.1.2 現代中藥制劑(詳見前述)
4.2 辨證治療
4.2.1 熱毒犯心 證候:心悸怔忡,胸悶氣短,神疲乏力,頭暈目眩,面唇青紫。重者,神昏譫語,躁妄不寧,或嗜睡不語。病發(fā)時或病發(fā)前1~2周多有感冒或泄瀉病史。舌質隱青,苔薄白,脈見數、疾、遲、緩或結、代、促。治法:泄熱解毒,寧心通脈。方藥:黃連解毒湯,藥用黃連、黃柏、黃芩、梔子。熱毒盛者加金銀花、蒲公英、連翹;心悸不寧,夜多驚夢者,加龍齒、磁石、煅牡蠣、珍珠母以重鎮(zhèn)安神;氣陰兩傷者加生脈散或參麥注射液靜脈滴注以益氣養(yǎng)陰。
4.2.2 心脈瘀阻 證候:心悸不安,胸悶不舒,心痛時作,痛如針刺,入夜尤甚,唇甲青紫,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澀或結代。治法:活血化瘀,理氣通絡。方藥:血府逐瘀湯加減。藥用當歸、赤芍、牛膝、紅花、柴胡、生地黃、桃仁、枳殼、甘草、桔梗、川芎?;蜻x用通心絡膠囊、步長腦心通膠囊等口服;或血必凈、丹參注射液靜脈滴注。
4.2.3 痰火擾心 證候:心悸胸悶,時作時止,煩躁易驚,失眠多夢,口干苦,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治法:清熱化痰,寧心安神。方藥:黃連溫膽湯加減。藥用黃連、半夏、陳皮、茯苓、竹茹、甘草、枳實、大棗。
4.2.4 氣陰耗傷 證候:心悸不寧,氣短懶言、神疲乏力、夜寐不安、自汗盜汗,口燥咽干,舌紅少苔,脈細,或見數、疾、促、代或雀琢。治法:益氣養(yǎng)陰,寧心復脈。方藥:生脈散加味。藥用人參、麥冬、五味子或選用生脈、參麥注射液靜脈滴注;或口服參松養(yǎng)心膠囊。
4.2.5 陰虛火旺 證候:心悸而煩,頭暈目眩,手足心熱,耳鳴腰酸,形體消瘦,夜寐多夢,口渴舌燥,舌紅少苔,脈象細數。治法:滋陰清火,養(yǎng)心安神。方藥:天王補心丹。藥用:人參、玄參、丹參、天冬、麥冬、生地、桔梗、當歸,生地,遠志,酸棗仁、柏子仁、五味子、茯苓。
4.2.6 心腎陽虛 證候:心悸眩暈,面色蒼白,形寒肢冷,唇甲色淡,胸悶喘息,不能平臥,甚則突然昏仆,四肢震顫,目陷口張,舌質淡白,脈微欲絕或沉細而數。治法:溫陽通經,生脈益氣。方藥:益元湯加減。藥用炙附子、干姜、人參、麥冬、五味子、知母、艾葉、炙甘草、桂枝?;蜻x用心寶丸,芪藶強心膠囊口服;或用參附注射液和參麥注射液靜脈滴注。
4.2.7 心血不足 證候:心悸頭暈,面色不華,倦怠乏力,失血過多或遇勞時發(fā)。舌質淡脈沉細或結代。治法:補血養(yǎng)心,益氣安神。方藥:歸脾湯加減。藥用:黨參、黃芪、白術、茯神、酸棗仁、龍眼、木香、炙甘草、當歸、遠志、生姜、大棗。
5 病案舉隅
患者楊某,女,86歲。因“反復心悸,喘促,全身水腫6年余,再發(fā)加重20 d?!庇?009年7月15日收住ICU。現癥:喘促,動則加劇,乏力明顯。時有言語錯亂,咳嗽,咯少量白色粘痰。胸悶,心悸,頭暈,畏寒,聲音粗啞。既往有“高血壓”、“甲狀腺功能減退癥”病史。查體:T 36.5℃,P 32次/min,R 24次/min,BP 148/52 mmHg。一般情況差,體型肥胖,定向力障礙,嗜睡呆滯,唇厚,面色蠟黃,雙眼瞼浮腫,口唇紫紺。雙肺可聞及濕啰音。心尖搏動位于第5肋間左鎖骨中線外1 cm處。心率32次/min,節(jié)律不齊,心音低頓,A2>P2,各瓣膜聽診區(qū)未聞及病理性雜音。腹軟膨隆。雙膝關節(jié)以下重度凹陷性水腫。舌質淡暗,少津少苔,舌底脈絡迂曲,脈沉遲結代。7月15日心電圖:①竇性停搏(最長R-R間期2.4 s);②偶見竇性下傳伴P-R延長;③頻發(fā)交界性逸搏,構成逸搏心律,P-R間期1.84 s;④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滯;甲狀腺功能測定:TSH>100.0 uIU/mL,T4 8.84 nmol/L,FT4 1.29 pmol/L,T3<0.300 nmol/L,FT3 0.426 pmol/L。中醫(yī)診斷:心 悸(心脾腎陽衰,水濕痰瘀互結)。西醫(yī)診斷:(1)嚴重緩慢性心律失常(竇性停搏、交界性逸搏心律);(2)甲狀腺功能減退危象,甲減性心臟??;(3)高血壓病3級,極高危組,高血壓性心臟病,全心增大,心功能4級,全心衰Ⅲ°;(4)老年性肺炎。
中西醫(yī)結合救治經過:予嚴密監(jiān)護生命體征;7月15日09:48起,治以回陽救陰,活血化瘀通絡;先靜脈注射參附注射液50 mL,繼以100 mL/d靜滴,并予參麥注射液100 mmL/d靜滴,丹參注射液20 mL加入5%GS液100 mL靜滴,1次/d;7月15日12:50緊急安置臨時心臟起搏器,將起搏心率調至55~60次/min??诜膶毻瑁?丸/次,2次/d;參松養(yǎng)心膠囊3粒/次,3次/d。7月16日~7月22日加強溫陽利水,予四逆湯合五苓散化裁,每日1劑,分3次口服,180 mL/次,藥用:黑附片60 g(開水先煎4 h),干姜6 g,茯苓30 g,炒白術15 g,炙麻黃6 g,細辛6 g(后下),桂枝12 g,赤芍12 g,澤瀉30 g,豬苓30 g,車前子30 g(包煎),生薏苡仁30 g,紅花6 g,澤蘭15 g,益母草15 g,大棗30 g,炙甘草15 g。同時處理原發(fā)?。海?)治療甲減危象,予左甲狀腺素片口服;(2)治療高血壓、心衰、防治動脈粥樣硬化:予纈沙坦膠囊、呋塞米、螺內酯減輕心臟負荷,阻止心臟重構;(3)抗血小板聚集予阿司匹林腸溶片、氯吡格雷;抗凝予低分子肝素鈣;降脂穩(wěn)斑予阿托伐他汀鈣片??刂聘腥荆o脈予亞胺培南/西司他丁鈉、頭孢哌酮舒巴坦鈉等治療老年性肺炎。
經上述救治,患者病情逐日好轉,生命體征平穩(wěn)。7月21日起患者持續(xù)自主竇性心律,于23日撤除心臟起搏器。至7月28日老年性肺炎和心衰已控制。7月29日心電圖:(1)竇性心動過緩,HR 56次/min;(2)Ⅰ°房室傳導阻滯;8月4日甲狀腺功能:TSH>100.0 uIU/mL,T4 32.86 nmol/L,FT4 5.15 pmol/L,T3 0.504 nmol/L,FT3 1.41 pmol/L。8月5日查房,患者無心悸,喘促,無咳嗽、咯痰。飲食睡眠、二便正常,查體:T 36.4℃,R 16次/min,P 65次/min,BP 116/66 mmHg。神清合作。雙肺未聞及干、濕啰音。HR 65次/min,律齊。雙下肢踝關節(jié)以下稍有浮腫。8月6日治愈出院。
體會:(1)本病例緊急行臨時心臟起搏器安置術,防治心臟驟停,是搶救成功的先決條件,為后續(xù)救治奠定了基礎;(2)辨病與辨證相結合,中西醫(yī)結合綜合治療是救治成功的關鍵。據辨證使用現代中藥制劑,如靜脈予參附、參麥、丹參注射液,口服心寶丸、參松養(yǎng)心膠囊及溫陽利水、化瘀通絡中藥煎劑,并配合現代醫(yī)學綜合救治措施,結果使致命性竇性停搏得以轉為竇性心律,心力衰竭得以糾正。因考慮可能給患者帶來新的心律失常等副作用,故本病例未使用異丙腎上腺素、阿托品注射液等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緩慢心律失常的藥物;(3)及時完善相關檢查,動態(tài)監(jiān)測生命體征、為調整治療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據。為針對病因治療、消除誘因起到了“治病求本”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陳灝珠.實用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1349.
[2]中華醫(yī)學會.臨床診療指南?急診醫(yī)學分冊[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207~208.
(收稿日期:2011-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