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社會轉(zhuǎn)型期,危機頻發(fā):有自然的危機,比如前段時間,印尼24小時內(nèi)連遭地震、海嘯、火山噴發(fā)的襲擊,上演了一出現(xiàn)實版的《2012》;有經(jīng)濟的危機,像社會貧富差距過大、房價上漲過快、就業(yè)形勢嚴峻等問題交相沖擊;有安全的危機,據(jù)調(diào)查,中國人的食品安全是最大不安,醫(yī)療安全感遭遇信任危機,校園安全惡性事件頻頻發(fā)生。受種種因素影響,教育也出現(xiàn)諸多危機,在網(wǎng)易論壇評出的《國內(nèi)十大缺德行業(yè)排名》中,“教育行業(yè)”竟然位居榜首。如果說食品行業(yè)的缺德是損害人們的身體健康的話,教育行業(yè)的缺德就是損害人們的人格和靈魂健康。如果說身體的損害還有醫(yī)院可以治療的話,靈魂健康的損害就無藥可救了,就會毀滅家庭的希望,動搖國家的根基。
我認為,教育的“缺德”不只是指那些教育腐敗、教育暴力等顯性的道德缺失現(xiàn)象,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就犯下了“平庸的惡”。有個二戰(zhàn)戰(zhàn)犯,是一個各方面都很平庸,審訊的時候甚至都無法流暢地為自己辯護的人,官階也不高,可是,在他的監(jiān)督下,他所在的集中營竟然創(chuàng)造了“每天殺害1.2萬人,到二戰(zhàn)結(jié)束,共屠殺580萬猶太人”這一令人難以置信的記錄。他自己說,他本人對猶太人并沒有仇恨,他甚至看到猶太人的尸體,都會因恐懼而嘔吐。在審訊中,他反復強調(diào)“自己是齒輪系統(tǒng)中的一環(huán),只是起了傳動的作用罷了”,也就是說,他只是一個忠實的服從者和執(zhí)行者。據(jù)統(tǒng)計,在二戰(zhàn)期間,共有1500萬德國人加入納粹軍隊。這些德國人,在日常生活中或許普普通通,是家里的好父親、好母親,是單位的好職工,敬業(yè)愛崗,然而,他們在屠殺猶太人的問題上卻表現(xiàn)出了特殊的殘忍和冷漠。阿倫特認為,像這些納粹軍官,具有的只是“平庸的惡”。
平庸的惡,依然是惡,它所帶來的傷害,并不亞于極端的惡,甚至還會造成更為巨大的破壞力。這種惡在于不思考,不思考社會的需求,不思考孩子的變化,不思考自己行為的意義,逐步讓我們的德育工作走向“假、大、空”,使德育日漸“沙化”,遠離了生命的本真。
一、基點:了解孩子
有個江湖郎中碰到一個駝背的人,聲稱自己可以治好他的殘疾,他找來兩塊門板夾住病人,用力一壓,背果然變直了,但人也死了。如果我們搞德育,也像這個江湖郎中一樣,不問原因,不究癥結(jié),那肯定是要出問題的。
學校德育針對的對象最終是孩子,要搞好德育,我們首先要了解孩子?,F(xiàn)在的孩子到底在想什么,我們清楚嗎?答案不容樂觀。曾經(jīng)有個幼兒園做了一次測驗,給每位家長派發(fā)了一份問卷,標題是:“你了解你的孩子嗎?”其中一個小孩的媽媽接過問卷,不禁抿嘴一笑,沖口反問道:“我不了解自己的孩子,這可能嗎?”但正是這位信心十足的母親,第二天早上卻十分尷尬地承認,看來自己并沒有真正了解孩子,因為24個問題,她只答對了9題。而答對13題以下就說明家長對孩子欠缺了解。
還有一項統(tǒng)計表明,美國父母每天與孩子談話的時間平均只有7分鐘,由此,幼教部門對全美的父母提出了一個口號:“今天你與孩子談話了嗎?”要求父母多花點心思去觀察孩子,在觀察中不要帶有任何偏見和定論,目的是發(fā)現(xiàn)問題并解決問題;從對孩子的言談與行為的觀察,知道孩子的需要、興趣以及發(fā)展情況,從而提供及時的幫助和教育。畢竟父母不能陪孩子到老,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教給孩子生存、生活的方法與智慧。
同樣,教師也不能想當然地認為自己了解學生。十幾歲的孩子,正是好玩好動的年齡,心理也不夠成熟,有些問題是他們在成長中必定會出現(xiàn)的,也是很正常的?!懊總€孩子都能成功”,美國著名學習問題專家托馬斯研究后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我們要堅信一代總比一代強,不要帶上有色眼鏡,更不要杞人憂天。先前,有很多人認為“80后”、“90后”自私自利、缺乏責任感,是不堪重任的一代人,但他們在抗震救災、奧運會、世博會中成為志愿者大軍中的主力,所展現(xiàn)出來的擔當意識和公民意識讓人欣慰。
我想說:珍貴的東西總是慢慢成長的。孩子的成長過程誰都無法替代,我們要學會優(yōu)雅地等待,不去打擾他們的成長規(guī)律。如果過分壓制,只會導致他們的身心發(fā)展走向畸形,“反季節(jié)兒童”就是明證。大家都吃過反季節(jié)的蔬菜和水果,樣子很光鮮,但味道實在不怎么樣。童話大王鄭淵潔由此提出“反季節(jié)兒童”的概念,就是違背兒童成長規(guī)律,該玩的時候沒時間玩,學習各種本應該幾年后才該學的東西。正像鄭淵潔所講,兒童的“反季節(jié)”必將導致國家的“反季節(jié)”,一個國家的孩子如果說大人話,辦大人事,這個國家的大人準說孩子話,辦孩子事。“反季節(jié)兒童”盡管外表風光,但就像早熟的果實,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容易腐爛。
二、支點:回歸常識
最近看到一則報道,福州市東街派出所的一個交警“紅了”,因為他給一輛違法占道的警車開了罰單,被網(wǎng)友封為“最牛交警”。交警給違章警車開罰單只是職責所在,網(wǎng)友卻“大驚小怪”,恐怕是因為此前這樣堅持原則的人并不多,而?!疤貦?quán)”反倒是“正常的”。還有某地獎勵市民撿煙頭,一個煙頭獎勵五分錢。這本是市民應有的素質(zhì),政府卻大肆獎勵,真是叫人哭笑不得。
當前,一些本是常識的東西卻被大力推崇,一些本是最基本的行為準則卻成了美德,這提醒我們,在一路奔跑、快速發(fā)展的過程中,我們也“遺失”了很多常識的東西,需要盡快“找”回來。
其實,德育就是教給學生一些生活中的常識,而我們往往忽視了這些常識。這里舉幾個例子來比較一下中外教育,大家就會明白。
如,過馬路不能闖紅燈,連幼兒園的孩子也知道。在中國,經(jīng)常會發(fā)生有人在人行道上被撞。這樣的事情在德國是不可思議的。因為遵守規(guī)則的德國人即使半夜過馬路,沒有一輛車,遇到紅燈時仍然會停下等待。他們認為,現(xiàn)在過馬路是很安全,但如果碰巧旁邊有個小孩看到,就會認為闖紅燈沒事,也許下次遇到紅燈就會闖,也許他就會被撞死。
又如,我們中小學的校訓是:誠樸、求實、勤奮,很空泛,放之四海而皆準。而日本的一所學校的校訓是:把一件事情堅持到底,不給別人添麻煩。
再如,我們對孩子的要求是追求真、善、美,但幼兒園的孩子可能根本就不懂什么是真善美;而在德國,幼兒園只要求孩子養(yǎng)成三個習慣——認識紅綠燈、知道怎樣扔垃圾、能分辨男女廁所。
經(jīng)過對比,我們認識到,道德教育不是一味地“貼標簽”、“走過場”、“搞運動”、“快餐化”,而必須回歸常識,釋放孩子的天性,讓孩子像個孩子,這才是真正好的德育。像我們開展的中小學生第二課堂、讀書節(jié)、藝術(shù)節(jié)、科技勞技實踐活動、青少年空間建設(shè)等等工作,組織的“十佳陽光新事”、“百名快樂少年”、“千篇成長手記”等評選活動,就是希望激活孩子的快樂因子,喚醒孩子的美好心靈,豐盈孩子的精神家園。
三、接點:合眾聚能
任何孩子都不可能脫離家庭,脫離社會而存在。當前,社會價值觀呈現(xiàn)多元化趨勢,拜金、享樂等庸俗價值觀甚囂塵上;有的家長迷戀麻將、粗暴打罵、用錢示愛、包庇縱容等行為也在污染孩子的童真。教育者自身也有種種問題,如課表“兩張皮”,平時實際操作的是中考、高考科目優(yōu)先;墻上貼的是應付檢查的,甚至教孩子在上級檢查時撒謊。來自社會、家庭、教育系統(tǒng)方方方面的問題,時時刻刻都在沖擊著孩子的心理,影響著學校的教育,使得當前的德育像是“戴著鐐銬在跳舞”。
要提高德育實效,必須綜合治理。只有當全社會的資源共同朝向孩子的健康成長,共同服務于孩子的終身幸福時,才能確保德育工作取得真正的實效。
基于此,杭州市下城區(qū)從教師、家長和管理三個層面入手,不斷拓寬孩子道德成長的空間:教師層面,推出“生態(tài)課堂節(jié)”、“班主任成長節(jié)”,開展“教育因你而美麗”感動人物評選,激勵教師靜心教書,潛心育人;家長層面,舉辦“智慧家教直通車”系列活動,探索實踐“新概念”家長會,努力提升家庭教育指導的質(zhì)量,不斷提高家長的文明素質(zhì)和育人藝術(shù);管理層面,本著“輕負高質(zhì)、尊重差異”的理念,構(gòu)建具有下城特色的教育質(zhì)量監(jiān)測與評估體系,引導校長、教師關(guān)注涵蓋教學、德育、體育、衛(wèi)生等在內(nèi)的全面的教育質(zhì)量,樹立科學的教育觀、質(zhì)量觀和人才觀。總之,我們希望通過一己之力,讓德育滲透在孩子學習、生活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在耳濡目染中釋放出德育的能量。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孩子的成長,就好比樹木的生長一樣,惟有根深、干壯,才能枝繁葉茂。就德育而言,了解孩子是基點,就像樹根;回歸常識是支點,就像樹干;合眾聚能是接點,就像枝葉。三者共同指向孩子的健康成長和個性發(fā)展。只有“三力合一”,才能使德育回歸生命的本真,承擔起以德育人的職責,造就茁壯成長的社會脊梁!讓我們一起努力,勇?lián)敚苁赝?,為德育回歸生命本真不懈努力!
【周培植,杭州市下城區(qū)教育局黨委書記】
責任編輯/趙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