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傅山(1606-1684年),字青主,太原陽曲人。這是一個無論在正史,還是在野史、傳奇和民間故事里,都深入人心的山西人,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文學家、藝術家和醫(yī)學家。
古人,特別是古人中讀書或做官的人,除了名之外,還多有字和別號(亦單稱號)。
名、字、號的使用是有講究的。人在自稱時都用名,稱呼別人時,不管是口頭還是書面稱呼,則用對方的字或號,決不用名,以表示禮敬。
一般地說,人的名與字都不多,要多也是多在別號上。清代長于史學、考據(jù)精賅的貴西兵備道趙翼在《陔余從考》中說,元代的倪鎮(zhèn)、清代的傅山與朱耷都是別號很多的人。這就很有考證的必要。譬如你想收藏傅山的墨寶,卻對傅山的別號知之甚少,那么,即使傅山的真跡擺在面前,也會錯失良機。
那么,傅山都有哪些別號呢?原山西大學文學院院長張貫三先生之《海藏錄》所載傅山傳云:“傅山字青竹,改字青主,號公他。原名鼎臣,字仁仲,號嗇廬?!痹诖?,張先生寫出了傅山的兩個名,三個字,兩個號。在傳的末尾,張貫三又補注曰:“傅山先生于明亡后署號甚多”,接著,依據(jù)清光緒末年曾任山西大學堂督辦,宣統(tǒng)元年任山西巡撫的丁寶銓著《傅青主先生年譜》,一連寫了27個別號:真山、僑山、隨厲、六持、公之它、石道人、丹崖翁、丹崖子、僑黃山、酒道人、老蘗禪、傅道士、傅道人、觀化翁、傅子、濁堂老人、青羊庵主、僑黃老人、僑黃之人、朱衣道人、酒肉道人、僑黃真山、五峰道人、龍池道人、大笑下士、不夜庵老人、龍池聞道下士。這樣,加上前面七個名、字、號,張先生告訴我們的傅山的名、字、號共是34個。據(jù)說,在清代,關于傅山的碑傳達20余篇,筆者看過的很少,就所見而言,清史學家、文學家全祖望寫的《陽曲傅先生事略》可為名篇,但該《事略》中所寫的傅先生名、字、號為張貫三的傅傳中所盡有。唯方淵如寫的《傅青主征君傳》(載光緒六年《忻州志》)中的別號“之他”為張傳所沒有。又《霜紅龕墨寶》中的《金剛般若波羅密經(jīng)》(載《墨寶》第一集之一)下款署“鈍士傅山”,《人間世》(載《墨寶》第一集之二。下同)與《逍遙游》均署的是“僑僑山”,這“鈍士”與“僑僑山”兩個別號也是張貫三寫的傅傳中所沒有的。
別號自有寓義。就傅山而言,自甲申(1644年)明亡后,他便于壽陽五峰山加入道教,號朱衣道人,寓有扶明反清之義。再看他以后所署的石道人、傅道人、五峰道人、大笑下士、龍池聞道下士等等,無不體現(xiàn)了他懷念故國,以道服為外衣,砥礪志行的思想?!?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