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榕
教書育人,從全面發(fā)展的觀點來看,應該是以知識育人、能力育人、思想育人,學生的知識、能力、思想在三維的方向上和諧發(fā)展。這其中的關鍵自然是“全面”、“和諧”,如果知識不能轉化為能力,知識、能力不能轉化為思想,其結果必定是知識不會運用,能力難以發(fā)展,思想無從落實,教書育人的任務也就不能很好地完成。要想把教書育人推向更深的層次,使教學質量得到進一步提高,創(chuàng)設高效語文新課堂是關鍵。
通過多次教學嘗試,我發(fā)現(xiàn)創(chuàng)設高效語文新課堂的核心在于優(yōu)化組合課堂教學。經過近七年關于新課標新教材的探索,我從教學角度、課文核心、作品深層、寄情托意四個角度,對“優(yōu)化語文教學、提高課堂效率”進行了設計與構想,并在教學實踐中有所突破、有所實現(xiàn)、有所心得。在此,我結合教學實例進行展示,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批評指正。
一、教學角度的選取
教學角度,不同于研究角度、報告角度、宣傳角度,它的目的是在使學生成為社會實踐中的可用之材。教學時,就應本著這個目標,采取各種教學手段,去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然而,一篇文章,往往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主旨是固定的,含義是豐富的,而理解卻又是靈活的。因此就出現(xiàn)了“一種人一部《西游記》,一千人一千個哈姆雷特”的現(xiàn)象。我們在引導學生閱讀課文的時候,就應當選擇最優(yōu)的教學角度,高效率捕捉最佳的思想閃光去教育學生、感染學生。
例如,魯迅先生的小說《故鄉(xiāng)》(人教版九年級上冊),一般可從這兩種角度去理解:一是從故鄉(xiāng)的衰敗景象,使我的思想感情發(fā)生很大的震動;二是通過在故鄉(xiāng)的所見所聞,使“我”的思想感情得到很大的發(fā)展。前者強調思想感情的震動,后者強調思想感情的發(fā)展。如果強調后者,就可以突出“我”思想感情的發(fā)展變化過程:從記憶中的故鄉(xiāng)使“我”感到美好,到現(xiàn)實中的故鄉(xiāng)使我感到悲涼,然后到不那么美好也不那么悲涼;繼而到使我感到非常氣悶、非常悲哀,到因“后輩還是一氣”,于是覺得大有希望;待最后總結出一條有價值的經驗:希望本是無所謂有和無,正如地上的路,走的人多了變成了路。于是,一條波浪式向前推進的思想感情發(fā)展線索,也很明顯的貫穿于作品的始終,從而有效地啟發(fā)學生:如作品中的人物一樣,人必須在生活實踐中加強自我教育,而這種自我錘煉會有一個艱苦的思索過程和堅持不懈的探求精神。因此,在教學中選取第二個教學角度,就能從思想歷練成長的角度,給學生上了生動的一課。
二、課文核心的強化
強化課文核心,是為了使課文在教學中更具有說服力和感染力。它可以以點帶面,以中心帶全篇,使文章有一個完整的知識結構和清晰的思路脈絡。那種從文章分析段落大意到歸納中心思想的程式化的教學方法,有時是達不到強化核心的要求的。真正使課文核心得到強化,必須探索文章的思想高度、作者的認識程度、語言的概括強度、寫作的藝術精度,從而對文章的思想意義和藝術價值,以及對讀者的教育效果和感染力量,有個統(tǒng)一的認識,才能牢固地掌握課文的核心,并使它得到強化。
入選語文版八年級上冊的教材《山米與白鶴》,表達了“愛不僅使人與人相互理解、相互貼切,甚至也能使人與動物、與大自然相互溝通”的主題。這部作品“不以曲折驚險的情節(jié)取勝,而以深情動人的摯情見長?!弊髌飞鷦蛹毮伒孛鑼懥松矫着c外祖父相處的一段經歷,這段不平凡的經歷使山米的情感世界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小說乍看平淡無奇,很難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但若經過深刻挖掘,從情感體驗出發(fā),就能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心理共鳴,從而真正理解作品的創(chuàng)作主旨。我在授課時,嘗試在“回歸”主題下詮釋這篇課文,從親情的回歸、愛心的回歸、生命的回歸三個方面,從人性本色、道德升華和自然和諧三個角度引發(fā)學生多重、多樣性的情感體驗,取得了較好的課堂效果。
新教材編寫文本的時候,不再以表達方式或文體特征的要求為標準,取而代之是以情感的審美目標為單元的教育目標。這樣,在同一個情感目標如“愛國主義”的單元大前提之下,所搜集的四至五篇文章,所體現(xiàn)的美學核心也會有所不同,比如李大釗《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體現(xiàn)的是“奇美”,光未然的《黃河大合唱》體現(xiàn)的是“壯美”,法國小說《最后一課》體現(xiàn)的則是“凄美”?!业搅瞬煌谋镜那楦袑徝乐行脑~,無疑也攥住了課文的核心,以此為基點的教學更具放射性、層次性和審美的細膩性。
三、作品深層的探索
讀文猶如采礦,不入深層,難以挖出有價值的礦石來。但要根據(jù)文本實際,不能無中生有,以意為之;不能亂加猜測,以虛帶實;不能忽略整體,以點帶面。孟子說:“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也就是不能斷章取義地割裂個別字眼而曲解其詞句,也不能就詞句的表面作解釋,歪曲作者的意愿。而要從作品的整體出發(fā),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探索作品的實際意圖,分析作品的實際含義。
《戰(zhàn)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人教版九年級下冊)的含義一般認為是:善于進諫和勇于納諫是去弊興國之道。這是不錯的,但這還不夠,它沒有深入到善于進諫和勇于納諫的實質。其實質是在于揭示一個深刻的哲理:要從實際出發(f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文章寫:“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边@種頗含深意的詳細分析,其實是在傳遞一種質樸而嚴密的思維方式,一種行之有效的人生哲理,應該引導學生從中悟出有益的生活道理來。一個學生寫了一篇《讀“鄒忌反思”的反思》:“成績一向平平的我的期中考試居然放了顆衛(wèi)星,卻贏得了父親、老師和朋友們的一致稱贊,甚至美言我前途未可限量是同學中的佼佼者。我因此自滿,于是期末成績大跌。讀‘鄒忌反思,我也不禁有所反思:我的父親夸我者,愛我也;老師夸我者,鼓勵我也;朋友夸我者,尊重我取得的成績也。思想一通,便踏實求學,努力上進,于是成績逐步上升了?!笨磥恚@個學生是從文章中真正悟出了一些對學習、對生活都有用的東西,否則是寫不出這樣有哲理的篇章的。
四、寄情托意之作的剖析
對寄情托意的寫景狀物的文章,就要去緣景明情,剖物察意,理解文章的精髓。既不可牽強附會,單憑臆測,也不可就景議景,就物論物,丟掉了不可缺少的補充和引申;既不可忽視完整的景物描寫,只抓些零碎片斷的情節(jié)、段落,也不可把精力完全放在景物的描寫和事物的敘說上,而丟掉了文章蘊藏著的真實情感和深刻內容。
例如,高爾基的散文詩《海燕》(人教版八年級下冊),在明情察意,揭示詩歌的精髓和底蘊時,可分解為四個層次:①暴風雨的來臨——從“在醞釀”到“將臨近”,到“就到來”;②海燕的飛翔——從“高傲的飛翔”,到“歡樂的飛舞”,到“勇敢的叫喊”;③海燕對暴風雨的熱愛——從“渴望”,到“歌頌”,到“迎接”;④作者對海燕的贊頌——從它是暴風雨的“報信者”,到“宣告者”,到“召喚者”。從而不難看出,作者對暴風雨的描寫,對海燕的贊頌,不是并列的平行的,而是發(fā)展的,它象征著革命形勢在不斷發(fā)展,革命力量在不斷增強。
創(chuàng)設高效語文新課堂,涉及問題非常廣泛,特別是教學內容和結構的優(yōu)化組合。我們要重視教學方法的改革、教學結構的改革,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優(yōu)化教學組合的各個方面,創(chuàng)設出高效語文新課堂,更好地實現(xiàn)教書育人的奮斗目標。初中階段的新課程實驗已經進行了七年余,老師們悉心摸索,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希望我也能跟上同行們的步伐,為新課程改革更為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高效性目標略盡綿薄之力。
(作者單位:河南省洛陽市第五十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