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華章
【內(nèi)容摘要】隨著廣東省初中語文中考試題的專項考查,名著閱讀逐漸引起了初中語文教師的廣泛關(guān)注。本文簡要列舉了中學名著閱讀教學中的三種常見誤區(qū):以“壓縮餅干”取代“原汁原味”,以“面目全非”取代“原始風貌”和以“只鱗片爪”取代“消化吸收”。并結(jié)合具體的名著閱讀教學實踐提出了三點優(yōu)化對策:一是真讀,即通過內(nèi)容概括、復述抽查和讀書札記等方式真正熟悉文本;二是精講,即通過總體把握和含英咀華給學生以閱讀示范和提示;三是巧練,即通過片段展演、專題探究、主題交流、模擬命題和答題訓練等方式提高閱讀效率和應試能力。
【關(guān)鍵詞】中學 名著閱讀教學 策略
毋庸諱言,語文教學承擔著“近為考試,遠謀發(fā)展”的雙重任務。長期以來,雖然從主管部門到一線教師都意識到文學名著對于學生終身發(fā)展具有重大意義,也往往有所提倡,但始終沒能真正關(guān)注學生的閱讀實效。自2007年全廣東中考正式將文學名著列為“閱讀”板塊的考查內(nèi)容以來,語文課程標準中所選定的12部文學名著才切實引起了所有初中語文教師的空前重視。但由于此前普遍缺乏文學名著閱讀教學的有效經(jīng)驗,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常常出現(xiàn)這樣那樣的誤區(qū),導致種種事倍功半,甚至“顆粒無收”的后果。
一、中學名著閱讀教學的常見誤區(qū)
1.以“壓縮餅干”取代“原汁原味”。
許多學校的師生由于種種原因,沒能從初一就開始有計劃的逐步“蠶食”這么多的名著,到了初三復習階段時間一緊,更不可能逐一詳細閱讀原著,就寄望于“壓縮餅干”式的強化記憶。以《西游記》為例,將整部名著分為作者常識、基本情節(jié)、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點、寫作特色、人物評價等若干知識點,扼要的編印成一份備考資料,讓學生囫圇吞棗地熟記,要求到考場上“以不變應萬變”、“隨機應變”。這種“為應考而記憶”的閱讀方式很明顯難以取得理想的閱讀效果,不要說許多學生中考后不久就忘記了考前強記的名著知識要點,僅就應試而言也不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成績,因為閱讀主體——學生的缺席、閱讀內(nèi)容的替換必將導致名著閱讀教學的低效甚至無效。
2.以“面目全非”取代“原始風貌”
很多學校,尤其是農(nóng)村學校,由于經(jīng)費、閱讀取向和重視程度等問題,學生難以得到原著,于是教師們常常無奈地要求學生閱讀、收看甚至收聽原著的替代品,諸如小人書、連環(huán)畫、少年兒童版讀物、影視作品、廣播故事、動漫游戲、舞臺戲曲、民間傳說等等。眾所周知,這些替代品往往加進了再創(chuàng)造者個人的意圖,為了吸引讀者以追求更多的商業(yè)利潤,往往令原著“面目全非”,接受這些信息往往會誤導學生曲解原著。
3.以“只鱗片爪”取代“消化吸收”
新課標中所選定的名著都是歷經(jīng)時間考驗的世界文學精華,每一部都是一個結(jié)構(gòu)嚴密、構(gòu)思精妙的整體。但許多教師漠視這一點,通常采用三種辦法簡單處理了一部需要反復品讀的精品:一是斷章取義,抽取全書幾個精彩片段讓學生仔細品味,不顧及全盤,這種“蜻蜓點水”式的品嘗肯定會導致“顧此失彼”的應試窘態(tài);二是浮光掠影,受外省市的某些中考試題影響,只是讓學生熟記一些名著常識,根本不讓學生用足夠的時間深入文本,訓練層次停留于“識記”而不是“理解”與“運用”;三是以練代讀,選取自認為精彩或重要的章節(jié)片段,按中考題型設計一系列試題,讓學生像做其他閱讀題那樣去做題,由于對全書沒有整體認知,這種訓練往往讓學生如墜云霧,答案常常陷入顧此失彼、理解片面的泥潭。
二、中學名著閱讀教學的優(yōu)化策略
(一)真讀
毛澤東說過:“《紅樓夢》不讀七遍就沒有發(fā)言權(quán)”①。名著閱讀教學要求學生必需扎扎實實地閱讀原著,精華部分甚至需要反復品味揣摩。為取得良好的閱讀效果,可采用如下策略:
1.內(nèi)容概括。
要求學生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將所閱讀的原著內(nèi)容用簡要的語言概述出來。如:計劃用六周時間閱讀《水滸傳》,可要求學生每周至少讀完二十回,驗收標準之一就是以課外作業(yè)的形式將每一回的故事情節(jié)用30字以內(nèi)的篇幅概括出來,而且不得與原著每回前的標題和其他同學的概述一樣。至于原著的來源,可以獨自或合作購買、通過多種途徑借閱、上網(wǎng)閱讀,實在不行就去書店現(xiàn)場閱讀。
2.復述抽查。
隨意抽取章節(jié)(回目)讓學生復述故事,發(fā)現(xiàn)效果不佳的學生要求重新閱讀。筆者常采用的組織形式是:同桌互助、小組過關(guān)、全班復查、班級比賽等多種形式,目的是讓學生對原著內(nèi)容盡可能熟知。
3.讀書札記。
常言道:“不動筆墨不讀書”。如果只是消遣式的閱讀達不到預期目標,應當要求學生經(jīng)常寫讀書札記。筆者就常常讓學生整理四類札記:一是內(nèi)容提煉,主要是“將厚書讀薄”,力求從不同角度濃縮原著,如人物的主要事跡、個性特征、主要寫作手法等等;二是讀后感悟類,可以是讀書感悟,可以是只言片語的點評,也可以是感觸良深的心得體會;三是質(zhì)疑問難類,通常是閱讀過程中產(chǎn)生的疑惑,以備進一步的師生、生生多向交流,如有學生質(zhì)疑“為什么被朝廷奸臣毒害的宋江還要毒害結(jié)義兄弟?”“梁山好漢如果不招安結(jié)局會是怎樣的?”四是精華摘抄類,即選摘自認為最精彩的片段以備交流和進一步賞析。
(二)精講
語文教師們的閱讀經(jīng)驗遠遠勝過學生,又可以參考大量的專家的解讀著作,他們精心準備的講授往往給學生“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感覺。但這種講授宜精不宜濫,通??梢詮娜缦陆嵌冗M行:
1.總體把握
在名著閱讀教學實踐中我們常常發(fā)現(xiàn),盡管經(jīng)過多遍閱讀,學生往往對名著沒能形成整體認識,大多只限于對主要人物、精彩情節(jié)等片段性的印象。這就需要教師進行必要的高屋建瓴式的整體講授。講授應主要關(guān)注如下五個方面:
(1)情節(jié)結(jié)構(gòu),應引導學生準確把握全書的總體布局和大致的情節(jié)安排,給學生一個整體印象而不是他們先前自主獲得的零散雜亂的認識,比如《水滸傳》先分后合的鏈式一一分述幾位主要英雄人物的故事再漸漸匯聚到一起的敘事思路,《西游記》則主要由“孫悟空出世和大鬧天宮”、“取經(jīng)緣由和唐僧出世”、“西天取經(jīng)”三大板塊組成。
(2)人物形象,針對學生對人物認識常常偏頗于片面的缺憾,可以引導學生全面的看待名著的人物形象,如《童年》中外祖父兇惡勢利而不失慈愛,《水滸》中魯達魯莽豪直而粗中有細,《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保爾的剛毅堅強而敏感自卑等等。
(3)語言藝術(shù),學生常??梢砸鈺荒苎詡?,教師因通過具體片段的示范賞析讓學生真正把握名著的語言藝術(shù)風格,如《魯賓遜漂流記》通篇采用第一人稱內(nèi)心獨白式的敘事風格,《童年》則選擇孩子的視角,客觀而不失孩子氣的通俗易懂的敘事語言。
(4)主題思想,學生往往難以參透或多角度全面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尤其需要教師精到的點撥,幫助他們的認識更加全面和深刻。
(5)寫作手法,由于閱讀所限,學生大多只能理解局部的寫作手法,也需要教師結(jié)合具體內(nèi)容進行歸納和梳理,如《西游記》以天馬行空的想象曲折的反映現(xiàn)實,《朝花夕拾》常以嘲諷的筆調(diào)揭露了現(xiàn)實社會的黑暗。
此外,教師還可以介紹作者身世以達到“知人論世”的效果,補充創(chuàng)造背景以更好地理解寫作意圖,講述作品的影響以增強學生閱讀的興趣……
2.含英咀華
中學生由于欣賞水平所限,往往難以充分領(lǐng)略名著的獨特魅力,需要教師精選片段并緊扣文本進行深入賞析,給學生以有益的示范。賞析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一是精彩語言的品味,著重分析經(jīng)典詞句在刻畫人物、推動情節(jié)、渲染氣氛和再現(xiàn)情境等方面的妙用,如《朝花夕拾》中長媽媽大年初一盼望小作者祝福的急切,清國留學生盤起辮子閑逛公園的丑態(tài),三味書屋中老先生讀書入神的忘我神態(tài)等等,精彩的剖析都能給學生恍然大悟的感受;二是精華段落的品讀,教師入情入理的講解,常常能激發(fā)淺嘗輒止的學生再閱讀的興趣,如《水滸傳》“拳打鎮(zhèn)關(guān)西”中對三拳描寫的感官角度、喻體變化、挨打感受、雙方反映等精彩絕倫的刻畫,武松打虎片段中景色的反復烘托、人物的心理感受、酒保和獵戶的側(cè)面陪襯、搏斗雙方的動作等,應分析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的原因。一旦學生學會了教師那種含英咀華的品讀方法,他們一定會因為屢有心得而樂讀不疲。
(三)巧練
1.片段展演
即精選合適的片段,讓學生分別扮演其中的角色,通過親身參與表演和觀摩同伴們的演出加深直觀認識,達到更加熟悉情節(jié)、深入理解作品的目的。筆者曾組織學生進行過如下類別的展演:一是人物系列短劇,如魯智深的拳打鎮(zhèn)關(guān)西、大鬧桃花村、火燒瓦罐寺、倒拔垂楊柳、大鬧野豬林;保爾的智斗瓦西里神父、與冬妮婭的純真友情、三次生死抉擇等等;二是情境表演,如《格列佛游記》中“慧骃”與格列佛的辯論,魯賓孫荒島的內(nèi)心獨白,孫悟空芭蕉扇的得而復失,歌德與貝多芬路遇皇家貴族車隊等等;三是精彩篇章的朗誦,如《繁星》、《春水》選讀,《名人傳》人物心理告白等。經(jīng)驗表明:學生一旦有了表現(xiàn)的熱情,反復閱讀揣摩,甚至背誦不再是負擔,而是積極自覺的主動行為了。
2.專題探究
如果不作深入地專題研究,閱讀活動只能是停留于散漫和表面。所以,在全書通讀之后,應當從名著自身特點、考試大綱要求和本班學生實情等方面綜合考慮,精心設計有探究價值的專題,能力強的班級可以適當讓學生自由選題。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基礎上小組合作,將閱讀活動引向深入。如通讀《西游記》全書之后,我設計了八個專題讓學生分組探究:(1)猴、人、神三位一體的孫悟空;(2)褒貶參半唐三藏;(3)一分為二評八戒;(4)取經(jīng)路上妖魔鬼怪的來歷與結(jié)局;(5)從《西游記》看神話與現(xiàn)實的關(guān)系;(6)天馬行空話“西游”;(7)《西游記》人生啟示錄;(8)《西游記》的構(gòu)思藝術(shù)。除了對單部名著的探究,還可以將兩部甚至更多名著類似或相反的內(nèi)容進行比較性探究,如:孫悟空與魯賓遜相似點初探,李逵、魯達與張飛異同比較談,《魯賓遜漂流記》與《格列佛游記》比較閱讀……
3.主題交流
不同的生活閱歷、認知水平、閱讀態(tài)度和精力投入往往導致學生閱讀效果的差異。圍繞一定的主題舉辦形式多樣的交流活動,能起到很好的相互啟發(fā)、互動借鑒作用。主題交流從參與形式看,可以是部分學生之間,可以是全班學生之間,還可以是與班外其他人員之間。就交流方式看,可以是口頭交流,如組織正方反方的辯論、確定專題的自由討論;可以是書面交流,如編寫名著閱讀專題手抄報、墻報、黑板報、專欄;還可以是網(wǎng)絡交流,如通過QQ發(fā)動全班參與在線討論,創(chuàng)建主題網(wǎng)頁讓大家留言跟帖,登錄班級博客就某個專題暢所欲言。凡此種種,都是為了讓學生參與互動交流,而前提就是學生對原著熟悉程度不斷加深。因為中學生都有很強的從眾心理和好勝心,與其讓其他無聊的話題占據(jù)了他們的寶貴時間和精力,不如將他們關(guān)注的目光引向正途。
4.模擬命題
精選有命題價值的名著片段,參照近三年中考題型命制模擬試題。通常有教師命制和學生命制兩種方式。前者無需多談,后者則因為挑戰(zhàn)性和參與性而讓學生樂此不疲。筆者常常采用如下辦法以激勵學生參與的熱情:一是命題解密,即精選中考試題、教師命題或其他典型試題,和學生一起分析“考了什么”、“怎么考的”、“怎么解答”、“如何命制”等問題,使學生因明白來龍去脈而覺得這種題型不再難以捉摸;二是命題競賽,即提供選段讓學生自主命題并提供答案,從命題角度、突出考點、語言表述、答案質(zhì)量等方面評出試題等級,并說明評判原因;三是互答命題,即先讓學生自行命制好試題,自己保留答案,再互相抽取試題作答,事后由命題人評改答卷;四試題賞析,即選擇好中差各類試題,引導學生評價其得失成敗,并提出優(yōu)化意見;五是征集考題,即從學生命制的試題中,取其佳者直接運用于平時的訓練題目中。筆者始終認為:會答題、會講題、會評題、會命題是一個拾級而上的過程,如果學生都會命題了,答題的困難就變得迎刃而解了。而種種嘗試反復印證以上的努力往往能使大多數(shù)學生樂在其中。
5.答題訓練
要想取得理想的考試成績,還得在以上訓練的基礎上進行答題技巧和良好習慣的強化訓練。這項訓練主要抓好“三過關(guān)”:一過審題關(guān),即迅速而準確地把握考查意圖、答題要求等;二過篩選關(guān),即能根據(jù)題目要求從全書、相關(guān)章節(jié)或所選文段中提取必需信息;三過表述關(guān),即用簡明清晰的語言恰當?shù)貙⒑Y選出來的信息重新加工并表達出來。如試題“為什么自己的妻子受辱,林沖忍氣吞聲;哥哥被害,武松奮起報復;弱勢父女遭欺,魯達挺身而出?”從考題看,考查要點是辨析三位英雄人物個性差異的原因。必須聯(lián)系三個人的身份地位、身世經(jīng)歷、人生態(tài)度和個性特點,從該人物的相關(guān)事跡綜合考慮,才能篩取到合適的信息,諸如林沖“八十萬禁軍教頭”的地位、養(yǎng)尊處優(yōu)的家境、遇事忍讓的個性和作惡者的背景,武松長兄為父的身世、低級武官的身份和剛毅反抗的性格,魯達下級武職的身份、洞察世事的態(tài)度和嫉惡如仇的秉性。周詳考慮之后,就可以得出比較合適的答案:“因為林沖珍惜高級軍官的身份和養(yǎng)尊處優(yōu)的地位,不愿與權(quán)貴沖突破壞安逸的生活,所以即便妻子遭受上司養(yǎng)子的侮辱也隱忍退讓;武松自小視兄長如父,長期流落江湖養(yǎng)成的剛毅反抗性格,所以堅決手刃仇人;魯達長期混跡官場,早已痛恨作惡多端者,所以即便素不相識的弱者受辱也要拔刀相助?!?/p>
名著閱讀教學實踐中之所以出現(xiàn)這樣那樣的缺憾,主要原因是一些教師和學生沒能予以足夠的重視。一旦所有語文教師都達成了共識,按照中學生閱讀的認知規(guī)律,扎扎實實的走進名著,科學合理的適當講授,進而巧妙得體的強化訓練,無論是為了應試還是終身發(fā)展,都應當能取得水到渠成的良好效果!
【注釋】
① 陳松鶴.《夢里夢外總關(guān)情》,《鹿鳴》1999年第9期.
(作者單位:廣東省江門市蓬江區(qū)教學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