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繼年
(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天津 300071)
留學回國人員對科研環(huán)境的認知調查及建議
賴繼年
(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天津 300071)
課題組就科研環(huán)境的問題采用問卷和訪談的方式對留學歸國人員進行了調查,對調查結果進行了分析,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在科研單位“去行政化”等方面的政策建議。
科研環(huán)境;投入強度;行政化;學術腐敗
眾所周知,很多留學回國人員是從事科研工作的,這些科研工作都是受科研環(huán)境的影響與制約的。科研環(huán)境是指在科學研究的過程中,支撐和影響科研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各種要素的總和,主要可分為硬環(huán)境和軟環(huán)境。校園房舍、儀器設備、經費薪金等構成了科研的硬環(huán)境,而學術素養(yǎng)、學術風氣、人文環(huán)境則構成了科研的軟環(huán)境。硬環(huán)境和軟環(huán)境是互相滲透的,共同影響著科研各個環(huán)節(jié)。工作條件、自由創(chuàng)新的學術環(huán)境、學術腐敗則是科研軟硬環(huán)境的具體體現。2006年,學者陳健撰寫了《中國科研環(huán)境調查報告》,該報告內容來源于中國科協主持的“全國科技工作者調查”課題(2003年),該報告是從科研項目申請、科研運行機制、學術不端行為等方面寫的,而本文是從工作條件、自由創(chuàng)新的學術環(huán)境、學術腐敗三個方面去寫的。留學歸國人員對科研環(huán)境認識的問題一直被全社會密切關注,對這一問題進行研究已成了當務之急。
本文的主要內容來自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的一項重點規(guī)劃課題——“留學回國人員對國內環(huán)境的認知與適應情況”。課題組采用問卷調查與訪談相結合的方式,對留學歸國人員進行了關于科研環(huán)境認知方面的調查。問卷發(fā)放及訪談走訪范圍覆蓋了北京、天津、上海、重慶、遼寧、江蘇、廣東、河南、湖北、陜西、四川11個省市。發(fā)放問卷3100份,收回問卷2398份,有效問卷2337份。從統計結果來分析,調查基本上反映了我國科研單位的情況。
課題組通過發(fā)問卷的方式對留學歸國人員的科研環(huán)境滿意程度做了調查,具體情況見表1。
通過表1得知,4.0%的人對我國的科研環(huán)境滿意,22.8%的人對科研環(huán)境比較滿意,40.1%的人對科研環(huán)境一般,23.8%的人對目前的科研環(huán)境不太滿意,9.3%的人對目前的科研環(huán)境很不滿意。從中可知,對科研環(huán)境感覺一般的人居多,而對科研環(huán)境滿意的人最少,33.1%的人對科研環(huán)境不滿意。在訪談中,大部分受訪者對我國的科研環(huán)境不滿意。陳健教授撰寫的《中國科研環(huán)境調查報告》(2006年)顯示,59.7%的科技人員對科研環(huán)境滿意,40.3%的科技人員對科研環(huán)境不滿意,這與留學歸國人員的數據稍有出入。近幾年來,留學歸國人員的工作條件、生活水平雖然得到了改善,但是他們所處的位置并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變,因而,留學歸國人員對我國科研環(huán)境的滿意度指數偏低,具體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對工作條件滿意度不高。
留學人員的工作條件是科研環(huán)境的要素之一,它直接影響到科研成果。調查顯示,11.5%的人留學歸國人員認為工作條件差,41.2%的人認為一般。按不同區(qū)域分析,中西部地區(qū)工作條件差的人數高于東部地區(qū)(見圖1)。
在東部地區(qū),認為工作條件差的留學歸國人員有142人,占東部總人數的8.1%;在中部地區(qū),認為工作條件差的有37人,占中部地區(qū)總人數的13.9%;在西部地區(qū),認為工作條件差的有55人,占西部地區(qū)總人數的15.3%。從中可知,認為工作條件差的人的百分比例由東向西逐次遞增,西部地區(qū)明顯高于東部地區(qū),這表明西部地區(qū)及中西地區(qū)的工作條件要比東部地區(qū)的工作條件差。按不同行業(yè)分析,7.3%科研院所的留學歸國人員認為工作條件差,11.8%高等院校的人認為工作條件差,15.0%企業(yè)的人認為工作條件差,這表明不同行業(yè)的工作條件不相同,科研院所的工作條件好于高等院校及企業(yè)的。按學歷分析,高學歷歸國人員(博士和訪問學者)和中低學歷回國人員(碩士及以下)認為工作條件差的比例分別為11.7%、43.9%,這表明不同學歷人的工作條件不相同,高學歷歸國人員的工作條件要比低學歷歸國人員的好。訪談中,受訪者反映雖然近年來國家啟動了一系列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項目,但是還有許多科技基礎設施亟待改善,國家重點扶持的科研單位工作條件好:設施齊全,經費充足,發(fā)展勢頭強勁;而有些未受扶持的科研單位的工作條件差:設備不全,經費匱乏,正在走下坡路。優(yōu)勢及特色學科的經費大于弱勢學科及基礎學科,拔尖留學歸國人員的工作條件也明顯優(yōu)于一般歸國人員。
以上的現象是由這些原因造成的。(1)科技投入強度不大。2009年,我國R&D總經費5802.1億元,是2000年的6.5倍,年平均增長23.0%??傤~位居世界第四位,但與同期GDP之比僅為1.70%,與世界領先國家3%左右的水平相比仍有較大差距[1]。這些表明我國的科技投入不能與我國經濟發(fā)展勢態(tài)相適應,從而導致一些科研單位的工作條件不好;(2)科技投入比例失調,導致資源流向失衡。國家只注重對某些領域的投入,而對一些弱勢學科及基礎學科的投入力度不大,造成這些部門的工作條件差,發(fā)展滯后。訪談中,武漢大學某副教授表示,“在很多弱勢的專業(yè)里面都是單干,相對來說,你和一個大的科研團隊去競爭,毫無疑問是無法成功的?,F在國家扶持的政策就是扶強不扶弱,強的愈強,弱的可能會愈弱”。北京科技大學某教授說,他們學校有 “優(yōu)勢學科創(chuàng)新平臺項目”,國家和學校大力建設優(yōu)勢學科,而他的學科是生物,不受學校的重視。比例失調還表現在國家對不同區(qū)域的科技投入上,國家對東部地區(qū)的科技投入大于中西部地區(qū)。國家的總投入增長,很大一部分是由于東部及沿海地區(qū)科技投入的大幅增加的拉動作用所致。北京、上海、江蘇、廣東、山東和浙江的科研投入都超過300億元,他們的總投入達到3300多億元,占全國科研投入的58.0%(2009年)。全國的其他大部分地區(qū),雖然科研投入都不同程度地有所增加,但總體上看,增加的幅度還不大,而西部還有少數地區(qū),科研投入卻是負增長。2009年,按東中西部地區(qū)分,東部地區(qū)R&D經費4052.2億元,占69.8%;中部地區(qū)1024.9億元,占17.7%;西部地區(qū)724.9億元,占12.5%[2]。這表明,東西部地區(qū)在科技投入方面有很大的差距,導致東部與中西部地區(qū)的工作條件相異。投入主體之間的差異性導致了科技投入比例失調:中央財政的科技投入比地方財政的科技投入多,中西部地區(qū)的地方財政科技撥款遠低于東部地區(qū)的地方財政科技撥款。2009年,中央財政科技撥款比上年增加了23.5%,地方財政科技撥款比上年增加了21.0%,而西部地區(qū)地方財政科技撥款的漲幅很?。?]。訪談中,受訪者認為有些經濟落后地區(qū)無力投入更多的資金發(fā)展科技,有些地方的領導則有輕視科技投入的思想,在個別地方,存在著有錢搞形象工程卻沒錢投入科研的現象。比例失調還表現在不同行業(yè)上,我國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投入力度較大,而對企業(yè)的科技投入力度偏小。在國有企業(yè)中,卻有約24%的企業(yè)沒有穩(wěn)定的科研經費來源,相當一部分國有企業(yè)甚至沒有進行技術開發(fā)活動(2009年);(3)科研資源的分散性及科研政策的傾斜性也是導致某些科研單位及科研人員的工作條件差的原因。目前,我國的科研資源分散,掌握科研資源的部門存在著低水平重復建設現象,造成資源浪費,而有些需要科研資源的部門卻沒有資源,造成這些部門工作條件差。有些科研單位還會進行攀比,盲目地進行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引進了大量的先進儀器,但這些儀器都不是科技人員所需的,造成了資源比例失衡及物質浪費。國家的科研政策向高學歷者及拔尖人才傾斜,這也導致科技投入比例失調。
(2)認為缺乏自由創(chuàng)新的學術環(huán)境。
調查顯示,33.0%的留學回國人員認為國內科研環(huán)境不能令人滿意的因素之一是缺乏自由發(fā)揮的學術環(huán)境,學術氛圍差。有受訪者提出,現在有些科研單位并不真正重視學術,自己從美國回來后做了300多張的多媒體匯報,希望把國外先進的東西介紹給所在單位,但一年多過去了,也沒人理。還有受訪者提出,回國人員不需要太多的獎勵,“最在乎的是有一個寬松的學術環(huán)境”,“學者從事科研也要有一定的自由度”。這里出現的情況是科研過多地受到行政的干預,各方面限制太多,而且行政干預科研是多方面的。中科院某研究所研究員說,在職稱評審、參與各類評獎、申請各種人才計劃等方面,行政干預得太多,以至于科研人員的精力被這些事情分散了一部分,難以集中精力從事科學研究,科研項目往往依靠研究生去做,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更無從談起;而科研部門的“行政官員”憑借職權掌握科研資源后,把它們分給自己的“圈內人士”,而其他科研人員則很難獲得科研資源,于是“學術小圈子”現象就出現了。訪談中,許多受訪者反映,在某些單位,領導和自己關系很好的人結成圈子,互聘對方為教授,壟斷了某些科研領域,還有不少科研單位中有部分“管理、科研一肩擔”的領導,利用行政權力獲得更多的科研資源,占有更高的地位,其他科研人員的科研活動受到他們的限制,很難發(fā)揮自己的科技創(chuàng)新水平。
以上的這些現象是由這幾個原因造成的。(1)科研單位存在著“官本位”的思想,科技人員以當官為榮,興趣與精力很難完全放在科技創(chuàng)新上。有些學者想在行政管理層有一官半職,想要有一定的權威性,越是官職高的在學術界就越能坐穩(wěn)自己的位子,有官職的教授說話才有分量,沒有官職的教授想辦事都沒有人愿意給你辦;同時,有些學者拼命地提高職稱,他們認為職稱越高就可以比較容易地獲取職權,有了職權可以利用公款出書、報項目、評獎。他們還會為了自身利益濫用職權,利用權力侵吞、挪用科研經費,巧取更多的學術成果。訪談中,中科院某研究所副所長說,“一個科研人員要發(fā)展就必須當個小官,當官后你的科研就會獲得更多的發(fā)展機會,要是一個沒官職的教授,那發(fā)展機會就少了。目前在科研機構要干點事還真要求官,這樣一來謀求官職也成了一些科研人員的必經之路”。這種“官本位”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演化為一種科研單位內部的價值取向——拜官主義。由此帶來的一個直接后果,就是導致權力與學術掛鉤、當官和學者不分的現象。于是當上官的學者無心思做科研了,挖空心思往上爬;沒有當上官的人為了當官而積極奔走,他們放慢了學術研究的腳步,甚至裹足不前,這嚴重阻礙了科技的發(fā)展;(2)科研部門行政化。許多科研機構(特別是高校)的科研資源分配、項目審批、儀器設備征購等科研活動都由行政部門包辦,而且這種行政干預科研的手段有所加強。在國外,由社會、行業(yè)或大學自主決定的事(如評學位點、設研究基地、重點學科、學術評獎等現在全都由行政主管部門包辦,科研活動就處處受行政干預。另外,這樣也容易使某些科研機構形成“衙門作風”,某些科研領導也就有了“官僚作風”,不但對科研活動處處干涉,而且利用自己的職權進行非法交易。這不利于科學民主的發(fā)揚,拉大了科研人員之間的貧富差距,嚴重銷蝕了科技人員自由探索學術的積極性與勇氣,從而影響了科研工作的進展。訪談中,武漢某科研機構工作人員反映,“有些科研機構是名副其實的管理機關,那些官員以管理人員的心態(tài)來管理老師,他們擺出那種高高在上的姿態(tài),處處對科研干涉,很難使科研工作者自由創(chuàng)新”。
(3)認為學術腐敗現象嚴重。
課題組就學術腐敗問題對留學歸國人員進行了調查,大部分留學歸國人員認為我國存在著學術腐敗現象。
通過圖2我們可知:79.6%的人留學歸國人員認為國內存在著學術腐敗現象,2.5%的人認為不存在學術腐敗現象,還有17.9%的人則表示“不好說”。課題組還就學術腐敗嚴重性的問題對留學歸國人員進行了調查,調查顯示,27.3%的人認為學術腐敗現象嚴重,37.2%的人認為比較嚴重,12.5%的人認為一般,1.4%的人認為不嚴重,21.6%的人則表示 “不好說”。從中可以得知,64.5%的人認為學術腐敗現象嚴重。訪談中,大部分受訪者認為我國當前的學術腐敗現象嚴重。陳健教授撰寫的《中國科研環(huán)境調查報告》(2006年)顯示,32.2%的人認為國內存在著學術腐敗現象,18.3%認為不存在學術腐敗現象,48%的人表示“說不清楚”。該報告的數據與本文的數據有較大出入。近幾年,學術腐敗現象越發(fā)凸顯,越來越多的人體會到了學術腐敗的危害性??傮w來說,學術腐敗現象主要表現在這幾個方面:(1)學術造假。虛假科研是一種較為普遍的學術腐敗。他們通常把別人的研究成果和學術論著說成是自己的,謊稱自己出版了論著,取得了成果,得到過知名學者的指導,有顯赫的學術研究經歷和學術榮譽。捏造、偽造實驗數據、篡改實驗數據和科研事實,對實驗數據任意取舍。訪談中,西北大學某教授就說,“學術腐敗現象現在變得比較普遍了,實驗數據編造,深惡痛絕”;(2)學術低水平重復建設造成學術泡沫泛濫。學術低水平重復建設的危害程度比學術造假更大。有一些科研人員偷工減料,制造出了低水平的論著,這些論著都是在重復論證一件事情,而且論著中充斥著許多空洞議論。這種大量的低水平重復建設嚴重阻礙了科學的發(fā)展;(3)“權錢交易”現象。身居要職的領導一心往上爬,沒有精力進行科研活動,但又面臨科研上的壓力,如每年應該在核心期刊上發(fā)表多少文章,或參與多少課題等,再加上籠罩一身的耀眼學術光環(huán),如院士、學科帶頭人、專家學者等,在不能完成任務的情況下,只能鋌而走險,接受學術賄賂。下屬或同課題組的研究人員,為了追求個人的發(fā)展,為了得到領導的照顧,經常請領導吃飯,還送給領導錢財、衣物、科研論文、著作、專利發(fā)明等。
以上的現象是由這些原因造成的。(1)學術道德水平不高。有些科技工作者,學術素養(yǎng)高,業(yè)務能力也強,但是忽視了學術道德水平的學習。某些利益及外部環(huán)境使得他們心態(tài)浮躁,個人的價值觀發(fā)生偏差,從而違背學術原則,踐踏學術道德,進行學術造假及“權錢交易”;(2)科研評價機制不合理?,F階段我國科研評價的主要特點體現在量化評價方面。目前科研機構在年終考核、職稱評定、課題結項、成果評獎、學位授予等方面都制定了一套帶有濃厚工具性色彩的量化考核指標體系,量化指標數字統計成為衡量學術水平和質量的標準??蒲袉挝桓鶕處煱l(fā)表的論文多少和主持的課題多少作為業(yè)績考核和科研評價的主要標準,并規(guī)定教師在某一考核期內要發(fā)表多少篇論文、出版多少部著作、主持多少個科研項目、拿到多少科研經費。這種過于量化的評價機制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某些科技工作者的急功近利。訪談中,武漢大學某副教授指出,“為什么會造成學術腐敗現象呢?就是由于科研評價過于量化,包括論文的量化、項目的量化”;(3)科研獎勵機制不合理。不適當的獎勵方式造成很多科研工作者片面追求論文數量,爭當學術管理者。各個科研單位都有自己的獎勵標準,列出在不同等級學刊發(fā)表論文的獎金數額,有些獎金數額很高,這樣的經濟收入必然喚起學者寫作論文的激情,造成片面追求論文數量的風氣,同時不擇手段地謀求發(fā)表。除此之外,國家在某些方面設置的獎項太多,而且分配不合理,相關的配套機制也未建立。有些思想道德水平不高的人在獎項的刺激下,功利性變得越來越強,他們被這眾多的獎項物質所誘惑,便去違法犯紀。訪談中,北京大學某教授指出,“學術腐敗與獎勵機制有關?,F在的分配體系,利益、誘惑太大,滋生了學術腐敗”。(4)懲處制度不夠健全。在國內,目前既沒有出臺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對學術腐敗行為應承擔的法律責任做出明確規(guī)定,也沒有專門機構對學術腐敗問題進行審查懲處,學術腐敗問題的處理往往止步于行政處理。同時,地方保護傘依然存在,很多單位為了維護聲譽,在處理這類問題時,往往采取姑息、包庇的做法,為造假者擔保、辯解和開脫,使存在學術不端行為的人受不到嚴厲懲罰。
國家要繼續(xù)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加強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但要做好統籌規(guī)劃,合理安排投入比例,在突出重點的同時,也要兼顧一般。
要加大對科技投入工作的宣傳,轉變各級領導及相關人員的傳統觀念,使他們重視科技投入工作。中央及地方均要做好科學事業(yè)費、科學技術專項費的財政預算,其增長幅度應當高于本級當年財政預算支出的幅度??茖W技術普及活動費也應確定一個合理比例,列入各級財政預算,科研基本建設費也要逐步增加。還要建立合理的科技投入制度,加大中西部地區(qū)的科研投入力度,使科研資源合理地流向中西部地區(qū)。訪談中,不少中西部地區(qū)的科技工作者強烈要求國家要加大對該地區(qū)的科技投入力度。此外,還要加大對企業(yè)的科技投入力度。一方面,中央和地方財政要對企業(yè)大力扶持;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通過約束機制、經濟杠桿、政策措施等引導和鼓勵企業(yè)增加科技投入。如企業(yè)用于技術開發(fā)的固定資產經批準允許加速折舊;從事技術開發(fā)人員的獎金也應允許計入成本;對企業(yè)研究開發(fā)年支出的增額部分按比例減征所得稅,以鼓勵企業(yè)向研究開發(fā)投入;要求大中型工業(yè)企業(yè)建立技術開發(fā)機構,抽出一定比例的技術人員專門從事技術開發(fā)。這些都利于企業(yè)的科技投入。國家還要加大對弱勢學科的投入力度,重點對待優(yōu)勢學科的同時,還要看到有發(fā)展前景的弱勢學科,要加大對其的扶持力度,促成其為強勢學科;同時也要加大對能夠帶動其它優(yōu)勢學科發(fā)展的基礎學科的科技投入力度。在2011年召開的中國農業(yè)大學的教職工暨工會會員代表大會上,教師代表付志一教授就要求國家重視基礎學科,“從長遠發(fā)展來看,還要把基礎學科建設放在重要位置,各學科均衡發(fā)展,才能有后勁兒,進而提升學校的綜合實力。在發(fā)展過程中重視基礎學科建設,對優(yōu)勢學科也起到帶動作用”[4]。國家還要建立一套公平、民主的科研資源管理制度,要強調提高透明度和民主程度,在確保資源流向高學歷者及拔尖人才的同時,也要兼顧中低學歷者及一般人員,以保障科研工作的順利開展。除此之外,國家還要合理籌劃區(qū)域和學科領域布局,明確各部門職責,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堅決制止盲目攀比風氣,杜絕浪費行為出現,科技基礎設施建設要開源節(jié)流,量力而行。
政協委員葛劍雄指出,“要給科研和學校必要的自主權,使正常的科研和教學不會受到外界的干預”[5]。這就要剔除科技工作者的“官本位”思想,使領導者有服務大眾的意識,使政學分開,逐步實現學術自治和學術運作的獨立。盡量地減少行政對科研的干預,給科研單位自主權,慢慢地在科研單位實行“去行政化”,以專家治校和行業(yè)自治原則,這是保證學術良性發(fā)展、建設高水平大學的必由之路。科研及教育主管部門作為公共事業(yè)管理的主體,應該在辦學及科研的大政方針上給予指導,具體工作則由大學自身決定。在科研單位內部,實行法人代表制度,各單位的最高領導人和各級機構主管由民主選舉產生,主要負責行政事務,學術問題由專家組成的教授委員會或學術委員會負責,充分地發(fā)揮學術委員會的作用,加強學術監(jiān)督機制,行政和學術分道而治,互相監(jiān)督。還要確立科研人員的主體地位,按照科研的內部規(guī)律進行管理,使用專門人才從事相關的服務工作,使科研人員不被行政上的事物分心而耽誤科研時間。出臺合理的用人政策,對不同類型科技人才采取分類評價和管理,但要做到兼顧,逐步改變過去“一條杠”的做法和過分追求數量指標而忽視科技人員實際能力和貢獻的評價方式??蒲胁块T還要給科研單位及科技工作者一個寬松的工作環(huán)境,減輕他們的壓力,對年輕的科研人員要給予一些特殊的照顧。與此同時,還要充分地調動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合理地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盡可能地創(chuàng)造條件讓科研人員發(fā)揮出自主創(chuàng)新的能量??蒲胁块T的領導也要在日常的管理實踐中,有意識地加強與所有部屬的溝通和理解,特別要注意關心除了自己的親信之外的部屬,傾聽他們的意見和期望,爭取把所有的部屬都團結在自己周圍,改善組織氣氛,構建和諧的學術團隊。領導者不要獨霸資源,不要拉幫結派,打破老鄉(xiāng)及同行觀念,盡量讓科研資源共享,不讓“學術小圈子”現象出現。此外,主管部門還要加大對科研單位的經費投入力度,探索建立科研單位負責經費分配與監(jiān)管??蒲袉挝贿€要在行政管理、人員調配、資金使用、科學研究等方面擴大自主權,逐步完善以市場為導向,科研人員為主體的自主創(chuàng)新體系。
課題組就學術腐敗的建議問題對留學歸國學人進行了調查。從圖3可以得知,17.6%的人選了“加強學術道德修養(yǎng),樹立科學規(guī)范意識”,22.5%的人選了 “加強學術制度建設,建立學術規(guī)范體系”,28.6%的人“建立透明的學術監(jiān)督機制,提升科研公信力”,27.1%的人“改進學術評價機制,推行科技信用管理”,4.2%的人“其他”。從這組數據得知,建議“建立透明的學術監(jiān)督機制,提升科研公信力”的人最多,其次是建議“改進學術評價機制,推行科技信用管理”的人。
根據留學歸國人員的建議及自己的研究成果,課題組對反對學術腐敗問題提出了以下建議:(1)加強學術道德修養(yǎng)。自古以來,我國就是以“德才兼?zhèn)洹弊鳛槿瞬诺臉藴?,所以思想道德教育不容忽視,而學術道德修養(yǎng)則更是重中之重。國家要不斷地加強國民教育,提高國民素質,營造一個良好的交往環(huán)境。相關部門要做好人文精神的傳承工作,提高科技工作者的科學素養(yǎng)及創(chuàng)新能力??蒲袉挝豢梢酝ㄟ^開講座、培訓的方式,采用個體學習和集中學習相結合的模式,來提高科技工作者的學術道德水平。訪談中,華中科技大學某教授建議,“我們要提高自己的學術道德修養(yǎng)水平,國家應當從教育好孩子,從根本上杜絕腐敗現象”。 科研工作者還要有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和嚴謹縝密的治學態(tài)度,腳踏實地,堅決抵制弄虛作假現象;(2)加強學術制度建設。國家要建立健全學術制度以規(guī)范學術行為,這些制度是多方面的,有評價制度、獎勵制度、分配制度、監(jiān)督制度等等。科研主管部門與制度建設建立健全這些法律制度的工作是一項長期又艱巨的工程;(3)改進學術評價機制。考核科研成果時,要遵循科學研究的規(guī)律,改變過度頻繁、過度量化的考核方式。學術評價機制要科學合理地運行,做到公開、公平、公正,堅決杜絕暗箱操作、以權謀文、以文換權的現象。評價不受地位、名望、成就、資歷的影響,而僅就科研成果本身的價值進行客觀評價。此外還要采取多種評價方式,大眾評價與專家評價相結合,充分考慮大眾評價,公開評價與匿名評價相結合,充分考慮匿名評價,有必要時還要邀請不會受到利益影響的外國專家作評委,將評價回避制度落到實處,同時可以借鑒國外的同行評價制度。對一個學者的評價不僅要在工作上進行評價,還要把其平時的思想作風、為人、處事列入參考。(4)建立健全獎懲機制。對于獎懲機制,國家要建立相關的獎懲制度,單位也要根據自身的特點制定獎懲條例。目前,我國的學術評獎種類很多,除了國家級的獎項外,還有各地區(qū)的科研主管部門及科研單位的不同等級的學術獎項,很多獎勵周期過短,密度太大,這種情況容易滋生腐敗現象。因而,國家和科研單位要適當地減少獎勵項目,對科研資源要按比例進行合理配置,在評審時做到科學、真實、合理,在獎勵發(fā)放時,做到公平、公正、公開,并做好與此相關的配套工作。關于懲治方面,分情節(jié)輕重對學術腐敗分子進行處罰。對情節(jié)較輕者進行通報批評,取消其科研項目,把學術腐敗分子的行為以及科研單位的處理意見,用公文的形式公布于眾,以儆效尤;對情節(jié)重者撤銷學銜、職稱、必要時開除。此外,還要把懲治上升到法律的層面,國家要制定一部完備系統的法律,分等級對學術腐敗分子進行懲治。借鑒美國公共衛(wèi)生局建立科研誠信辦公室對科研不端行為進行監(jiān)管和調查的做法,設立全國性的科研誠信監(jiān)管機構,專門負責接受舉報并進行調查、處理,對存在學術不端行為的科研人員進行網上實名通報,群眾也要大力配合科研單位對學術腐敗分子的懲治;(5)建立健全學術監(jiān)督機制。要建立學術道德委員會和科研真實性鑒別委員會,兩個單位一起辦公,接受科技工作者及其他群眾的舉報,進行必要的驗證和鑒別,查處違反科學道德的行為。另外,要建立媒體監(jiān)督機制。媒體面對的主要是大眾群體,媒體的揭露曝光會給學術腐敗以巨大的輿論壓力,媒體包括多方面,新聞、報紙、雜志、網絡等。要定期給學術腐敗分子曝光,以新聞、通知、布告等方式對學術腐敗事件進行報道,使每一個人都能及時了解信息,并及時發(fā)表自己的見解,這對揭發(fā)和監(jiān)督學術界的不良之風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此外,監(jiān)督機構還應建立科研誠信數據庫,為科研人員建立誠信檔案,將其記錄作為項目申請與驗收、職稱評定與晉升等不可或缺的考評因子。
[1]我國科技發(fā)展的實力和水平[N].科技日報,2010-11-24.
[2]第二次全國R&D資源清查/領導小組辦公室.第二次全國科學研究與試驗發(fā)展(R&D)資源清查公報(一)[R].北京國家統計局2010.
[3]國家統計局、科學技術部編.2010中國科技統計年鑒[Z].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0.
[4]聞靜超.兩代會代表暢談發(fā)展[N].中國農業(yè)大學報,2011-05-06.
[5]楊百會.首例國家科技進步獎被撤內幕[J].齊魯周刊,2011,(7).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Research Environment Survey for Returned Students
Lai Jinian
(School of History,Nankai University,Tianjin 300071,China)
The research group made a survey of returned students on research environment by sending the questionnaires and interviewing,and the survey results were analyzed.Finally,this paper put forward some policy suggestions,such as increasing investment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getting rid of the administralization in the research units.
research environment;input intensity;de-administralization;academic corruption
2011-05-28
賴繼年(1976-),男,浙江開化人,南開大學博士生;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留學教育。
C962
A
(責任編輯 劉傳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