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李棟 上海市血液中心
淺析學術會議演講中的著作權問題
劉李棟 上海市血液中心
演講是國際學術交流的重要形式,同時也是著作權保護的內容之一。作者根據學術演講的特點,對演講的著作權作品性質、保護客體、權利歸屬以及其他相關權益等進行厘定,進一步明確了演講者對演講的權利。同時希望學者在演講時借鑒外國經驗,提高著作權保護力度。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我國學者在國內外重大學術會議上作學術演講的機會逐年上升。同堂交流時,學者們不僅在學識上進行自由討論,在文化、習俗上進行溝通,同時在演講細微處體現(xiàn)了彼此特色。其中之一就是西方學者的“致謝”,即在演講中預留特定時間介紹為研究工作做出貢獻的工作團隊和個人表示感謝。這不僅反映了西方學者的團隊精神,而且也體現(xiàn)了他們在著作權方面的自律和自覺。為了說明這點,筆者欲對演講中的著作權問題做一簡單梳理。
著作權保護的對象一般稱為作品,作品的獨創(chuàng)性和可復制性是各國判定著作權保護對象的實質要件。例如,美國著作權法規(guī)定:“著作權之保護存在于固定在有形媒體之原創(chuàng)著作物上”,意大利著作權法規(guī)定:“具有創(chuàng)造性并屬于文學、音樂、平面藝術、建筑、戲劇和電影范疇的智力作品,不論其表達方式如何,均受本法保護”[1]。我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二條規(guī)定:“著作權法所稱的作品,是指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具有獨創(chuàng)性并能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的智力創(chuàng)作成果。”學術會議演講,無論是特邀還是投稿入選,一般都是演講者根據會議主辦方的要求,如主題、內容、演講形式、規(guī)定時間等,就自身研究的某一領域的學術進展及成就以語言及其他輔助形式(如PPT等)向他人進行的專題展示。這種展示具有確定的表達對象和內容,能被人們所認識,具備獨創(chuàng)性(關于代作演講問題將“演講著作權的歸屬”部分進行論述),是一種智力創(chuàng)作成果。同時,學術演講往往具有特定的載體,如講稿、PPT等,其演講過程可通過錄音、錄像等加以固定和復制。所以,正如《伯爾尼公約》所規(guī)定,演講是受著作權保護的作品。
目前,學界對著作權客體的界定基本可分為三種,即智力成果、作品和思想的表達[2]。筆者比較贊同將思想的表達作為著作權保護客體,對表達方式和表達內容同時加以保護。正如西班牙學者德利婭·利普??怂f“著作權的目的是保護作品中的思想的表達形式,即它在可以復制、表演、演奏、展出、廣播的各類具體作品中的具體體現(xiàn),并對這些作品的使用問題做出規(guī)定”[3]。筆者認為,依照這種界定方法,學術演講中可以表達演講者思想的形式可分為固定部分和待固定部分。固定部分是指演講前已被固定在物質載體上的作品,如講稿、PPT等;待固定部分是指演講的口述,即在演講前尚未被固定在物質載體上,需要在演講時通過一定的輔助手段將其固定,如記錄、錄音、錄像等。根據我國《著作權法》第3條以及《著作權法實施細則》第4條的規(guī)定,文字作品、計算機軟件以及包括演說在內的口述作品都屬于著作權法保護的范圍。
如前所述,由于學術演講的著作權保護客體形式比較多樣,包括固定和待固定部分,所以判斷演講的著作權歸屬以及演講者對演講所享有著作權類型相對比較復雜。為了簡潔、準確、有效地對此做出判別,筆者認為應從演講最主要的固定形式表達——講稿著手加以逐步厘定,大致步驟如下(見圖1)。
演講者有無講稿的判定 若無講稿,大致可認定演講者所作為即興演講,對此類口述作品,演講者擁有作品的著作權及鄰接權;若有講稿,一般認為演講者的演講是對講稿這一文字作品用語言等方式進行再現(xiàn),演講者以此擁有的是表演者權利,對于演講其它著作權的歸宿則需確定演講者和講稿作者之間的權力義務關系從而進行判斷。
演講者與講稿作者權利義務的判定 a)若演講者與講稿作者為同一人,即權利義務關系歸為一人,此時,除表演者權力外,演講者對演講的所擁有的著作權等同于其對講稿所擁有的權利;而演講者對講稿所擁有著作權的類型和范圍,則取決于對講稿作品性質的判定。我國著作權法第十一條規(guī)定:“著作權屬于作者,本法另有規(guī)定的除外。創(chuàng)作作品的公民是作者。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主持,代表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意志創(chuàng)作,并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承擔責任的作品,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視為作者。如無相反證明,在作品上署名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為作者”。著作權法第十六條規(guī)定:“公民為完成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工作任務所創(chuàng)作的作品是職務作品,除本條第二款的規(guī)定以外,著作權由作者享有,但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有權在其業(yè)務范圍內優(yōu)先使用。作品完成兩年內,未經單位同意,作者不得許可第三人以與單位使用的相同方式使用該作品。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職務作品,作者享有署名權,著作權的其他權利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享有,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給予作者獎勵:(一)主要是利用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物質技術條件創(chuàng)作,并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承擔責任的工程設計圖、產品設計圖、地圖、計算機軟件等職務作品。(二)法律、行政法規(guī)規(guī)定或者合同約定著作權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享有的職務作品”。據此,我們可得出以下結論,若講稿屬于個人作品或一般職務作品,演講者對演講擁有著作權及鄰接權;若屬于特殊職務作品,演講者只擁有對演講的署名權和表演者權。b)若講稿作者與演講者不為同一人,則需對演講的署名進行考量;若以演講者名義進行的演講,根據我國《關于審理著作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三條規(guī)定,即“除著作權法第十一條第三款規(guī)定的情形外,由他人執(zhí)筆,本人審閱定稿并以本人名義發(fā)表的報告、講話等作品,著作權歸報告人或者講話人享有。著作權人可以支付執(zhí)筆人適當?shù)膱蟪辍薄Q葜v者對演講擁有著作權及鄰接權;若以他人名義進行的演講,則演講者對講稿沒有任何著作權,僅對演講擁有表演者權利。由于在學術演講中講稿系兩人以上的合作作品、委托作品或為對其他作品進行改編、整理、翻譯的情況較為罕見,所以筆者在文中不對基于此類講稿所進行演講的著作權歸屬進行論述。
會議組織方根據對方學術地位、學術榮譽、學術成就等選擇演講者是學術會議的一大特征,而對學者進行考量的主要依據之一就是其發(fā)表的學術論文,尤其是在大會投稿發(fā)言中,論文是組織方評判的重要依據。同時,論文往往也是學者演講的重要基礎和主要內容。所以,一些涉及論文的著作權問題也會發(fā)生在學術演講過程中,引用和署名就是其中之一。各國對著作權中合理引用問題一般都有明確的規(guī)定,分別對引用形式、目的、數(shù)量、內容等四方面進行界定[4],這是區(qū)分剽竊、抄襲等學術侵權行為的重要依據。目前,隨著著作權意識的提升,學者在演講中涉及引用他人作品的部分一般都會謹慎處理,基本能按著作權法及實施條例的規(guī)定做到合理使用。相反,對自身作品的引用時卻略顯大意,認為自己引用自己的作品不會有著作權問題,往往在署名時只標注自己而未指明其他作者的名字,這無疑是損害了其他作者的著作權。當然,在演講時機械的羅列引用或報告論文的所有作者會影響演講效果和表達連貫性,所以筆者認為西方學者在演講中以“致謝”的方式體現(xiàn)署名權值得我們借鑒。
圖1 演講著作權判斷流程
演講是學術交流的有效手段,是學術地位的重要體現(xiàn),同時也是反映學者著作權意識和保護能力的鏡子,是展示我國著作權保護力度的窗口。所以,明晰演講的著作權保護范圍、權利的歸屬以及如何合理的維護自身和他人著作權權益是學者應具備的基本技能之一。筆者希望通過演講,我國學者能在科技學術及著作權保護領域獲得雙豐收。
1 吳漢東等. 知識產權基本問題研究[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5年版
2 戴娜娜.著作權的客體本質及其現(xiàn)實意義.電子知識產權[J].2008(6)29-32
3 鄭成思.版權法[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年
4 陶范.合理引用論.學術論壇[J].2006(9)202-205
作者郵箱:liulidong@sb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