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花漫
(西南科技大學 外國語學院,四川 綿陽 621010)
全球化時代,語言作為國與國競爭的一種手段,具有獨特的作用。它能促使雙方或多方的交際得以順利完成,達到理解不同思維方式和文化傳統(tǒng)的目的。21世紀,掌握外語已成為一種戰(zhàn)略需求,美國政府“國家安全語言計劃”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出臺的。該計劃首次將外語能力提升到國家安全戰(zhàn)略策略的高度,透視出美國現(xiàn)實對外語及外語人才的需求和重視,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美國對世界格局的重新認識和把握。
2006年1月5日布什總統(tǒng)在全美大學校長國際教育峰會上正式提出了美國“國家安全語言計劃”( The National Security Language),并宣布2007年撥款1.14億美元資助以國家安全為目標的一系列語言項目,培養(yǎng)掌握國家所需的“關鍵語言”(critical need foreign language)的高級人才(主要為阿拉伯語、漢語、俄語、印地語和波斯語等)。
“國家安全語言計劃”的任務分由美國教育部、國務院、國防部以及國家情報主任辦公室實施完成。為此各部門制定了“關鍵語言”計劃的實施政策和措施,主要以項目的形式完成。其中教育部負責的5個項目為:“K-12”外語資助項目(資助從幼兒園到小學、中學實施關鍵語言的外語教育)、“K-16”計劃(資助從幼兒園到大學持續(xù)的外語學習與教學計劃)、語言教師團項目(資助培養(yǎng)從事關鍵語言教學的師資)、E-learning語言資源庫建設項目、教師學術計劃。國務院負責的6個項目包括福布萊特學生基金項目、暑期語言強化培訓項目、Gilman國際獎學金項目、福布萊特外語教學助教基金、教師交流項目以及青年學生交流項目。國防部負責“關鍵語言”的高級教學項目又稱“國家旗艦語言計劃”,目前已啟動包括“漢語旗艦項目”在內的9個語言旗艦項目。國家情報主任辦公室負責的STARTALK 暑期語言培訓項目,目的在于為美國情報機構培養(yǎng)掌握冷僻的關鍵語言人才。
就該計劃的運行情況而言,美教育部對其負責的5個項目,截至2009年資助達 5 700 萬美元;國務院在2007~2008財政年度,共花費 2 670 美元用于資助到海外關鍵語言區(qū)域學習關鍵語言;美國國家情報辦公室在2008年,資助 1 000 萬美元實施STARTALK暑期外語教育計劃;國防部2008年的財政預算為 2 070 萬美元,2010年的目標是培養(yǎng) 2 000 名高級外語人才。同時,為配合國家旗艦語言項目的落實,美國防部鼓勵士兵學習關鍵語言,把外語能力作為普通軍官晉升的一個重要因素,且把軍隊中外語人才的補貼從原來的300美元提高到 1 000 美元[1]。此外,據(jù)美國政府一項粗略統(tǒng)計顯示,現(xiàn)美國約有 1 600 所學校開設了漢語課,開漢語課的學校占開外語課學校比例的4%,而在過去1997至2008年間,開漢語課的學校僅占開外語課學校的1%??梢?,美國在各個層面可謂是不遺余力地貫徹“關鍵語言”戰(zhàn)略。
從表面上看,美國的“國家安全語言計劃”不過是一個外語教育計劃,但據(jù)總統(tǒng)先生的演講辭及相關研究資料分析,制定該計劃的目的主要有:
1.維護國家安全的需要
20世紀90年代以來,先后爆發(fā)的海灣戰(zhàn)爭、科索沃戰(zhàn)爭、阿富汗戰(zhàn)爭等海外戰(zhàn)場的現(xiàn)實,促使美國需要軍事方面的外語人才。擁有掌握必備外語能力的士兵和情報人員,是提高信息收集和分析能力,維護國家安全保障最直觀的需求。
2.發(fā)揮語言戰(zhàn)略武器目的的需要
如果說語言計劃的短期目標美國是培養(yǎng)軍事情報以及外交人員維護國家安全的需要的話,那么要長期維護國家安全的目標,則只能是傳播美國的民主和自由的觀念[2]。為便于溝通交流,拉近距離,傳播美國的價值觀,重樹美國在世界人民心中的形象,顯然最便利、最直接的方式莫過于學習和掌握當?shù)氐恼Z言。
3.維護國家經(jīng)濟利益的需要
貿易的全球化并未造成英語的全球化,要想在競爭中保持或不斷提升海外市場的競爭力,獲得經(jīng)濟的持續(xù)發(fā)展,唯有克服語言障礙。普通常識告訴我們,關鍵語言的使用者主要集中在歐洲、亞洲大部份不發(fā)達或正在開發(fā)的地區(qū),該地區(qū)人口數(shù)量和面積在全球占有相當比重。想要在這些地區(qū)的競爭中確保經(jīng)濟及其他國際事務的領導地位,學習該地區(qū)的語言是增加殺傷力的有力保障。
4.理解各國文化的需要
盡管在國際交流中,英語在許多國家以官方語言或主要語種的形式體現(xiàn),具有重要的地位,但現(xiàn)實中仍需接觸很多不會講英語的人士,因此學習外語有助于國與國間的相互理解?!皫熞拈L技以制夷”,通過掌握語言而增進對世界文化的了解,進而確保美國繼續(xù)扮演全球領導者的角色。
“安全語言計劃”的出臺是世界多極化發(fā)展的必然。把外語人才的需求提升到國家安全戰(zhàn)略的高度,反映出美國對外語人才的需求和重視,無疑會對美國的外語教學起重要的導向作用。誠然,無論是外語教學的傳統(tǒng),還是從教學規(guī)模等方面來看,美國外語人才的培養(yǎng)都無法與我國的外語教育相提并論,但“安全語言計劃”對語言的定位及其背后的目的,對我國外語教育教學卻具有重要的啟示,以下具體討論:
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yǎng)人是教育的主題。大學英語教育教學的潛在價值在于優(yōu)化人才的知識結構,提升人才的人文素質、國際視野和全球意識,因為大學英語課程“不僅是一門語言基礎課程,也是拓寬知識,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質教育課程”[3]。眾所周知,人文精神與科學素養(yǎng)的統(tǒng)一是現(xiàn)代人的基本特征,但由于歷史原因,對科學技術的過度追求導致人才人文素養(yǎng)的缺失,現(xiàn)階段探討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大學英語教育教學正是在適應全球化背景和競爭意識的教育背景下,拓寬人才視野,養(yǎng)成尊重、寬容、平等、開放的心態(tài)和客觀、無偏見的意識與世界意識的一種重要方式。
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大學生的英語能力事關“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大局”[4]。而那些將對學生的人格生成和精神建構產生巨大的作用的諸如與人相容、多元并存、同享真理的宏大的人文精神,只有在對其他國家語言文化和價值觀理解的基礎上潛移默化地建立。大學英語教學即起著理解不同文化和價值橋梁的作用,這勢必使該課程的最終目標和方向為人才的人文素質教育。一方面培養(yǎng)直接參與國際事務的高級精英人才是大學英語教學努力奮斗的目標;另一方面培養(yǎng)立足和服務于區(qū)域經(jīng)濟及社會發(fā)展的高素質的人才是大學英語的教學重心,而這兩方面都離不開人才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只有在對豐富的目的語文化的了解的基礎上,達到人文精神的提升,才能成為“了解國情,熟悉世界狀況與格局,愛國進步、誠信質樸、務實求真、有恢弘的中國氣度和健全人格又全面發(fā)展的人”[5]。
交際是語言最基本的功能,也是外語學習的最終目的。由于我國多數(shù)學生的英語學習是在已掌握漢語語言規(guī)則的基礎上開展的,因此在學習中不可避免地受到母語文化負遷移作用的影響,即原有的漢語語言知識成為新的語言參照,原有的世界觀、價值觀等同時發(fā)生遷移,出現(xiàn)“外語語法+外語詞匯+中國文化背景”[6]的現(xiàn)象,在真實環(huán)境中這顯然是不利于交際的。語言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顯然不同語種的交流遠比語碼的簡單轉換具有更深層次的內容。
眾所周知語言是一個民族智慧的積累、文化的結晶。學者們認為“文化錯誤比語言錯誤更嚴重”[7]。可見在跨文化交際中,準確理解對方情感、價值的能力甚為關鍵,這不僅需要學生對目的語語言本身的掌握,更需要對目的語文化的理解和掌握。可由于種種原因,大學英語課程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以應試教育為主,致使學生的知識結構出現(xiàn)偏差,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被忽視。從前文中我們得知,將語言學習作為經(jīng)濟競爭和傳播自由民主價值觀等的有力手段和措施的“安全語言計劃”的實質就是強調外語跨文化交際功能的結果,因此讓我們不得不在設計“大學英語課程時……充分考慮對學生的文化素質培養(yǎng)和國際文化知識的傳授”[3]。而國際文化知識的傳授正是跨文化教育的重要組成內容。通過對國際文化知識的傳授,引導學生獲得豐富的目的語文化知識,逐步形成有效的跨文化交往、理解、比較、參照、攝取、舍棄、合作、傳播的能力,即跨文化交際的能力[7],恰恰是大學英語課程理應承擔的社會責任。
1.大學英語為學術英語的定位
我國的大學英語教育,在外語教育政策引導下,歷經(jīng)1979~1985年的恢復階段、1985~1994年的發(fā)展階段及1994年以后的提高階段,目前已進入一個新發(fā)展時期。一方面,外語教學階段性任務已經(jīng)完成,另一方面大學英語也須進行重新定位和設計,以滿足現(xiàn)階段國家人才培養(yǎng)的需求?!洞髮W英語課程要求》)[3]確立了“分類指導,因材施教”的原則。據(jù)此,各高校改革后的大學英語課程均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其一為基礎階段的課程教學,其二為提高階段的課程教學。由于我國地域差異,教育發(fā)展的不平衡性,各地的外語教學水平和質量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因此,在完成或達到基礎階段教學任務后,大學英語的出路是學術英語的道路。
學術英語含一般學術英語和專門用途英語兩類[8]。一般學術英語主要涉及學術書面交流和學術口頭交流等方面的內容。毫無疑問“切實提高大學生的專業(yè)英語水平和和直接使用英語從事科研的能力”[9]是新形勢下外語教學的目標和方向。專門用途英語的提出更反映出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反映出語言學習方式的根本改變,即從學習語言到在語言中學習的轉變。事實上自2001年起,教育部提出“本科教育要創(chuàng)造條件使用英語等外語進行公共課和專業(yè)課教學。力爭三年內,外語教學課程達到所開課程的5%~10%”以來,各高等院校紛紛采取措施,推進雙語課程的建設,并逐步推廣了全英課程教學。如復旦大學在2009~2010學年的第二學期,用全英語開設的專業(yè)課程就達101門[8]。全英語課程的大力推廣反映英語教學內容,尤其是專門用途英語教學的變化結果,更為爭奪國際留學生資源提供了便利。由此,學術英語的定位應成為重點關注的話題。
2.應重視多語種大學外語教學的開展
對外開放是我國的基本國策,對外開放,自然也包括對除英語國家以外的其他國家的開放。在對世界格局把握的基礎上,“國家安全語言計劃”一開頭就明確確立了五種語言關鍵語言的地位,具有戰(zhàn)略策略的定位。對比起來,目前我國高校大學外語教學基本上以英語教學為主。這一方面不利于對外開放政策的實施;另一方面不利于人才其他語種外語能力的培養(yǎng)發(fā)展。因此在人才培養(yǎng)的主陣地的高等教育中,在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的基礎上,對其他語種的外語教學理應給予相當重視。
事實上,自2002年起,在教育部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的組織下,編寫出版了《新大學日語》、《新大學俄語》、《新大學法語》、《大學德語》(修訂版)、《日本語初級綜合教程》(第二外語)等系列精品教材,為多語種教學的實施提供了必要保障。同時,多語種的開設還可采取以下措施。其一、據(jù)我國區(qū)域特點,充分利用語言環(huán)境安排進行外語教學。如在廣西、云南等西南邊疆地區(qū)宜選擇開設越南語、泰國語、老撾語、緬甸語等東盟國家語種,在遼寧、吉林等東北邊疆地區(qū)宜選擇朝鮮語、日語等語種,在黑龍江、內蒙古等北方邊疆地區(qū)宜選擇俄語、蒙古語等語種[10]。其二、合理設置大學外語課程,以積極的態(tài)度發(fā)展多語種大學外語教學,為國家培養(yǎng)更多懂兩門外語的專門人才[11]。方法一是在充分利用外語教學資源及現(xiàn)行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成功經(jīng)驗上,以文化素質課程體系的方式為學有余力的學生開設第二外語課程,讓他們在掌握英語的基礎上,再學習一門語言。方法二是不斷加強全球化意識和競爭意識的基礎上,推動終生學習的理念,讓學生懂得雖然大學英語課程學習結束了,但外語的終生學習還待繼續(xù),掌握外語和多語能力是為我國現(xiàn)代公民參與世界競爭應具備的基本素質。毫無疑問,多語種大學外語教學的開設是改革開放我國國力、國際競爭力對語言教學要求的必然結果;多語種大學外語的開展也必將使我們的視野更加開闊,繼續(xù)促進我們對外國社會、歷史和文化的了解并不斷增強我國經(jīng)濟可持續(xù)發(fā)展力和國際競爭力。
綜上,美國“安全語言計劃”的出臺,將外語能力提升到國家安全戰(zhàn)略策略的高度,給予政策和資金的重視,一方面反映出美國對世界格局新的視角;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美國重塑自我形象的姿態(tài),使學習和掌握一門外語,在海外戰(zhàn)爭、市場開發(fā)、民族自由價值觀念的傳播、對他國家社會、歷史、文化的了解,促進交流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對我國外語教育教學人才的素質培養(yǎng),人才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及現(xiàn)階段高等教育啟動開展多語種外語教學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值得研究。
[參考文獻]
[1]王建勤.美國“關鍵語言”戰(zhàn)略與我國國家安全語言戰(zhàn)略[J]. 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42(2):7-11.
[2]Bush G B. Remarks to the United States University Presidents Summit o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EB/OL]. http://www.state.gov/r/summit/58734.htm.2006-07-05. [2009-09-10]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要求[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張堯學.關于大學本科公共英語教學改革的再思考[J].中國高等教育,2003(12):19-21
[5]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關于進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Z].2007/2號文件.
[6]王初明.應用心理語言——外語學習心理研究[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67.
[7]魯子問.試論跨文化教育的實際思路[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2,22(4):1-7.
[8]蔡基剛.關于我國大學英語教學重新定位的思考[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0,42(4):306-308.
[9]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Z].2007/1號文件.
[10]龍耀.中國外語教育制度:問題與改革[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6(1):36-39.
[11]王守仁.總結經(jīng)驗,深化改革,開創(chuàng)大學外語教學新局面[J].外語界,2009(1):5-8.
[12]胡文仲.文化與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