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光宇,高 巖,李海林
(牡丹江醫(yī)學院附屬紅旗醫(yī)院普外科,黑龍江 牡丹江157011)
肝內膽管結石是一種外科常見疾病,也是比較頑固的一種慢性病,臨床上常表現(xiàn)為右上腹脹痛,可能蔓延至肩胛部位,病情嚴重的患者還可能反復發(fā)熱以致出現(xiàn)黃疸。中醫(yī)理論中無“結石癥”病名記載,但是醫(yī)治之方法常見于著述,病癥類似于中醫(yī)胃脘痛、脅痛等疾病。2006 年11 月—2009 年1 月,筆者嘗試經膽總管切開取石術后采用利膽排石湯繼續(xù)治療膽石殘留及合并膽管狹窄72 例,總結報道如下。
選擇本院確診并收治肝內膽管結石病患87 例,所有患者均經膽總管切開單純取石聯(lián)合T 管引流術治療術后發(fā)生黃疸或膽絞痛,均經B 超、核磁共振膽道成像、膽道造影、ERCP 檢查確診。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72 例,男39 例,女33 例;年齡14~76 歲,平均(46. 7 ±1.5)歲;病程18 個月~18 年,平均(10.0 ±8.0)年。對照組65 例,男38 例,女27 例;年齡15~75 歲,平均(45.8±1.7)歲;病程19 個月~17 年,平均(10.0 ±7.0)年。2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別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按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制訂。肝膽氣滯型:右上腹呈陣發(fā)性絞痛,痛引肩背;伴有低熱、口苦、食欲不振或有輕度惡心嘔吐,上腹壓痛,腹肌輕度緊張,舌苔白或微黃,舌質淡紅,脈弦細或弦緊。肝膽濕熱型:右上腹呈持續(xù)性脹痛,痛引肩背,高熱寒戰(zhàn),口苦咽干,口渴,惡心嘔吐或出現(xiàn)鞏膜黃染,身黃,尿黃,大便秘結,右上腹壓痛,腹肌緊張,拒按,有時可觸及腫大的膽囊,舌苔黃膩,舌質紅,脈弦或弦滑。
按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擬定。右上腹或劍突下呈持續(xù)性隱痛、脹痛或陣發(fā)性痙攣性劇痛,并向右肩背放射;有惡心、噯氣、泛酸、腹脹、食欲不振等消化不良癥狀,進食油膩食物后加重,嚴重時可見寒戰(zhàn)、高熱、黃疸;病程長,病程經過具有急性發(fā)作和緩解交替等特點。體查:右上腹膽囊區(qū)或劍突下可有深壓痛、反跳痛和肌緊張,Murphy 氏征可為陽性。B 超檢查發(fā)現(xiàn)膽囊或膽管內有結石光團和聲影,若為膽囊結石,則光團隨體位變化而移動。
符合中醫(yī)辨證及西醫(yī)診斷標準,且需要行外科手術切除膽囊、膽總管切開取石、膽道鏡肝內膽管取石、膽總管T 形管引流且同意服用利膽排石湯辨證治療者。
檢查發(fā)現(xiàn)膽囊和肝內、外膽管同時有多發(fā)性結石者;膽囊或肝內膽管結石>1.0 cm 者;膽囊管或總膽管下端狹窄者;心、肝、腎功能嚴重損害者;妊娠、哺乳期婦女、精神病以及未按規(guī)定服藥和無法判定療效等患者。
對照組僅行外科手術,方法:膽囊切除,膽總管切開取石,膽道鏡肝內膽管取石,膽總管T 形管引流;術后抗炎護肝治療,T 形管觀察護理,術后15~20 d 拔出T 管。
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服利膽排石湯,藥物組成:雞內金、金錢草、茵陳、郁金、烏梅、虎杖各30 g,威靈仙20 g,白芍、赤芍各15 g,枳殼、姜黃、制大黃、木香(后下)各10 g。加減:臨床肝膽濕熱者,加用白花蛇舌草、蒲公英各30 g;有肝氣郁結癥狀者,加香附、柴胡各10 g;疼痛難忍者,加川楝子、延胡索各10 g;有肝郁脾虛癥狀者,焦三仙各10 g、白術15 g;便秘者,方中制大黃則換成生大黃,劑量視患者病情而定。藥用冷水泡30 min,文火煎服,取300 mL,1 d 1 劑,分2 次口服。2組均以1 周為1 個療程,連續(xù)治療3 個療程。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制訂。治愈:術后各種病癥立即消失,出院時,復查超聲結石無殘余,膽管無擴張。顯效:術后病癥減輕,結石清除,出院時復查超聲有少量殘余,或者結石變小。有效:術后病癥有所減輕,出院復查超聲,結石較治療前有所減少或者輕微變小。無效:術后病癥無變化,仍有腹痛、畏寒、發(fā)熱表現(xiàn),結石無變化或者變大,需到醫(yī)院治療者。
見表1。2組對比,經Ridit分析,u=3.60,P<0.01,差別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2組療效對比
見表2。2組膽石殘留對比,經卡方檢驗,χ2=5.18,P<0.05;膽管狹窄發(fā)生對比,經卡方檢驗,χ2=15.62,P<0.01,差別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2 2組膽石殘留及合并膽管狹窄對比
雖然肝內膽管結石的相對發(fā)病率已下降至5%左右,但由于肝內膽管結石多伴有肝內膽管狹窄甚至多處狹窄,而狹窄的膽管難以糾正,常導致肝內結石不能取盡或術后復發(fā),導致膽道再次梗阻引起膽管炎[2],所以,建議術后服用利膽藥物2~3 年幫助排石,減少結石復發(fā)[3]。
肝內膽管結石屬中醫(yī)學“胃脘痛”、“脅痛”、“黃疸”范疇,病因比較復雜,或由于中焦?jié)駸帷⑶橹纠蹅?,導致肝失條達,膽失疏泄;或由于飲食不潔,脾胃虛寒,導致肝郁血瘀,膽汁瘀滯,停積成石。利膽排石湯具有良好的擴張肝內膽管,改善肝內血液循環(huán),增強膽汁排泄,消溶排石的作用[4-5]。方中雞內金活血化瘀;茵陳、郁金疏肝利膽;金錢草增加膽汁分泌;虎杖疏達肝氣;威靈仙、赤白芍、姜黃等通滯化瘀,緩急止痛;大黃清熱利濕;枳殼、木香理氣和胃,具有很好的消石效果;烏梅能松弛膽道、擴張膽管;大黃抗菌消炎;雞內金、金錢草溶解結石,效果良好。本方藥效佐配合理,能有效治療肝內膽管結石取石術后殘留及復發(fā),并能夠降低術后合并膽管狹窄發(fā)生率,值得臨床推廣。
[1]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361-390.
[2]王立新,徐智,凌曉鋒,等. 肝內膽管結石不同治療方式長期療效報告[J]. 中國微創(chuàng)外科雜志,2006,6(3):172-174.
[3]劉新,周和成.肝內膽管結石的手術治療[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2010(27):47-48.
[4]樊淡.利膽排石湯治療膽石癥72 例[J].湖南中醫(yī)雜志,2009,1(1):60-62.
[5]方志揚.清肝活血排石湯治療肝內膽管結石45 例[J].山西中醫(yī),2008,12(12):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