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晉 高漢亮 顏群等
摘要:用生產(chǎn)上常用的防治稻曲病農藥井岡霉素(2種)、戊唑醇、枯草芽孢桿菌、己唑醇、稻瘟靈、蠟質芽孢桿菌進行水稻稻曲病防治效果比較試驗,結果表明,7種農藥在廠家推薦用量下,防治效果為81.01%~86.48%,防治效果最高的是1 000億個活芽孢/g 枯草芽孢桿菌WP 660 g/hm2處理, 但與430 g/L戊唑醇FW 150 g/hm2、20%井岡霉素WP 750 g/hm2、430g/L己唑醇FW 261.6 g/hm2、40%稻瘟靈EC 1 407.5 g/hm2、25億CFU/g 蠟質芽孢桿菌WP 660 g/hm2處理的防治效果差異不顯著,只與5%井岡霉素 AS 1 800 g/hm2處理的防治效果差異顯著,但所有處理間無極顯著差異。因此,生產(chǎn)上可從用藥量、用藥成本、藥品價格等方面綜合考慮,靈活選擇常用的防治水稻稻曲病農藥。
關鍵詞:稻曲??;農藥;防治效果
中圖分類號:S435.111.4+9;S481+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439-8114(2011)16-3283-03
Effects Comparison of Seven Kinds of Pesticide for Control of Rice False Smut
ZHANG Jin,GAO Han-liang,YAN Qun,GAO Li-Jun
(Plant Protection Institute, Guangxi Academy of Agriculture Science, Nanning 530007,China)
Abstract: 7 pesticides oftenly-used in rice production, such as jinggangmycin(2 kinds), tebuconazole, Bacillus subtilis、hexaconazola、isoprothiolane and B. cereus, were selected to compare their effects of controlling rice false smu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trol effects of these pesticides ranged from 81.01% to 86.48% at recommendatory dosage. The 1×1011 CFU/g
B. subtilis WP had the best control effect which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ith 430g/L tebuconazole FW,20% jinggangmycin WP, 430g/L hexaconazole FW, 40% isoprothiolane EC and 2.5×1011 CFU/g B. cereus WP, but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ith the 5% jinggangmycin AS. Therefore, the selection of pesticide for rice false smut controlling could be decided by the factors such as dosage of pesticide, cost, price and so on.
Key words: rice false smut; pesticide; control efficiency
稻曲病菌[Ustilaginoidea virens(Cooke)Takahashi]屬子囊菌綱麥角菌科真菌,可使水稻發(fā)生稻曲病。稻曲病又稱偽黑穗病、綠黑穗病、谷花病、青粉病,俗稱“豐產(chǎn)果”[1],發(fā)生范圍較廣泛,是世界性水稻真菌病害,已經(jīng)發(fā)生于亞洲、非洲、美洲、歐洲的水稻種植區(qū),包括中國、日本、菲律賓、印度、印尼、美國、巴西、澳大利亞、埃及、孟加拉國、英國等40多個國家[2],其中以中國、日本、菲律賓發(fā)生比較嚴重[3]。該病只發(fā)生于水稻穗部,為害部分谷粒[4]。受害谷粒內菌絲塊膨大,內外穎裂開,露出淡黃色塊狀孢子座,后孢子座包于內外穎兩側,呈黑綠色。孢子座初期外包一層薄膜,后破裂,散生墨綠色厚垣孢子。有些谷粒兩側生出黑色扁平菌核,遇風吹雨打易脫落[5]。對于稻曲病的侵染時期,有學者認為以水稻孕穗至開花期為主[6],有的認為幼芽時期厚垣孢子萌發(fā)侵入,后隨植株生長侵入花器為害,造成谷粒發(fā)?。郏罚?。
近年各地稻區(qū)稻曲病的危害呈加重趨勢,影響水稻產(chǎn)量和稻米品質,而且稻曲病菌產(chǎn)生的毒素對人、畜都有毒性,對食品安全構成威脅,選用合適的農藥及時防治稻曲病具有重要的意義。生產(chǎn)上用于防治稻曲病的農藥較多,試驗選取幾種常用的農藥,進行防治效果比較,以期對大田防治稻曲病有所裨益。
1材料與方法
1.1材料
水稻品種為Y兩優(yōu)1號,歷年種植可見稻曲病發(fā)生。農藥為5%井岡霉素AS、430 g/L戊唑醇FW、20%井岡霉素WP、1 000億個活芽孢/g枯草芽孢桿菌WP、430 g/L己唑醇FW、40%/稻瘟靈EC、25億CFU/g蠟質芽孢桿菌WP,均為市售。施藥器械為背負式手搖噴霧器,型號ARDLEX HD-400。
1.2方法
試驗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岑溪市梨木鎮(zhèn)南沙村進行。試驗共設置32個小區(qū),小區(qū)面積為18.0 m2(4.5 m×4.0 m),小區(qū)采用隨機區(qū)組排列。每個處理4個重復,小區(qū)之間作壟隔離,防止農藥互相影響。以清水噴霧為對照。
2010年7月15日播種,8月6日插秧,9月27日(大約破口前5~7 d)第一次噴藥,10月7日(水稻齊穗期)第二次噴藥,各農藥對水量為900 L/hm2,每小區(qū)藥液噴霧量為1.62 L,用藥量為產(chǎn)品使用說明推薦用量,詳情見表1。
2010年9月29日、10月8日噴施200 g/L氯蟲苯甲酰胺SC(美國杜邦公司)、25%吡蟲啉WP(山東中農聯(lián)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防治稻縱卷葉螟、二化螟、三化螟、稻飛虱、椿象、薊馬、稻癭蚊等害蟲,均按產(chǎn)品說明使用,所有小區(qū)噴霧。
2010年11月10日調查田間各小區(qū)的發(fā)病情況,計算病情指數(shù)和防治效果。每小區(qū)采用對角線5點取樣法取樣點,每樣點調查相連5叢稻株,共25叢,記錄總穗數(shù)、病穗數(shù)和病級數(shù)(如發(fā)病較輕,則調查整個小區(qū))。病級評價指標,0級,全株無?。唬奔?,每穗1個稻曲;3級,每穗2個稻曲;5級,每穗3~5個稻曲;7級,每穗6~9個稻曲;9級,每穗10個以上稻曲。
數(shù)據(jù)計算方法:病情指數(shù)=[∑(病級數(shù)×該病級穗數(shù))]/(總穗數(shù)×9)×100%;防治效果=(CK-PT)/CK×100%。其中,CK與PT分別為藥后清水對照區(qū)及農藥處理的病情指數(shù)。
數(shù)據(jù)反正弦轉換后,利用SAS軟件Duncans新復極差法進行差異顯著性分析。
2結果與分析
調查及數(shù)據(jù)分析結果見表1。所有7種農藥處理的平均防治效果間沒有極顯著差異;5%井岡霉素 AS 1 800 g/hm2、430 g/L戊唑醇FW 150 g/hm2、20%井岡霉素WP 750 g/hm2、1 000億個活芽孢/g枯草芽孢桿菌WP 660 g/hm2、430 g/L己唑醇FW 261.6 g/hm2、40%稻瘟靈EC 1 407.5 g/hm2、25億CFU/g蠟質芽孢桿菌WP 660 g/hm2處理的平均防治效果分別為81.01%,81.32%,82.30%,86.48%,82.93%,84.04%,81.95%。其中1 000億個活芽孢/g枯草芽孢桿菌WP 660 g/hm2處理平均防治效果最好,但與430 g/L戊唑醇FW 150 g/hm2、20%井岡霉素WP 750 g/hm2、430 g/L己唑醇FW 261.6 g/hm2、40%稻瘟靈EC 1407.5 g/hm2、25億CFU/g蠟質芽孢桿菌WP 660 g/hm2處理的平均防治效果差異不顯著,與5%井岡霉素 AS 1 800 g/hm2處理差異達顯著水平;5%井岡霉素 AS 1 800 g/hm2 、430 g/L戊唑醇FW 150 g/hm2、20%井岡霉素WP 750 g/hm2、430 g/L己唑醇FW 261.6 g/hm2、40%稻瘟靈EC
1 407.5 g/hm2、25億CFU/g蠟質芽孢桿菌WP 660 g/hm2處理之間的平均防治效果差異不顯著。
試驗使用7種農藥的廠家推薦用量防治水稻稻曲病,防治效果較差的是5%井岡霉素AS,但各農藥防治效果之間不存在極顯著差異。除1 000億活芽孢/g枯草芽孢桿菌WP外,其他處理與5%井岡霉素AS間差異不顯著;除5%井岡霉素AS處理外,其他農藥防治效果之間也沒有顯著差異。因此,可以認為在生產(chǎn)中這幾種農藥防治稻曲病效果不會有較大不同,農戶可從用藥量、農藥價格等具體方面綜合考慮選購,并注意輪換使用農藥,避免該病產(chǎn)生較強的抗藥性。
參考文獻:
[1] 鄧根生.國內稻曲病研究現(xiàn)狀[J].植物保護,1989,15(6):39-41.
[2] OU S H. Rice diseases[M]. 2nd ed. Kew,England:Commonwealth Mycological Institute,1985.
[3] 劉薇,楊超,鄒劍鋒,等. 水稻紋枯病生物防治研究進展[J]. 廣西農業(yè)科學,2009,40(5):512-516.
[4] 肖平,易潤華,陳小麗,等. 水稻紋枯病菌性狀多樣性的研究[J]. 江西農業(yè)學報,2006,18(3):125-128.
[5] 鹿倫躍. 水稻紋枯病的防治技術[J]. 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2007(9):88,91.
[6] 廖皓年,肖陵生, 王華生. 水稻紋枯病發(fā)生歷史及演變原因簡析[J]. 廣西植保,1997(3):35-38.
[7] 鄧振山,張寶成, 孫志宏, 等. 立枯絲核菌營養(yǎng)菌絲多型性觀察[J]. 微生物學雜志,2005,25(6):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