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立盟
[摘要] 本文提出大學英語聽力教學應實現(xiàn)學習者與英語說話者相互交際這一最終目的,并對聽力教材、聽力程序、聽力策略訓練、聽力教學手段等進行了初步探討,認為要實現(xiàn)大學英語聽力課程的最高要求,聽力課程教學必須進行改革。
[關(guān)鍵詞] 聽力課程 真實材料 聽力策略 教學程序
大學英語聽力課程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習者能與目標語言的本國說話者相互交際。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筆者深感我們現(xiàn)行的大學英語聽力教學,尤其是民辦高校中的聽力教學,應該圍繞聽力教學的最終目標轉(zhuǎn)變教學思想,在聽力材料、課堂程序、策略訓練、教學手段等方面作相應的調(diào)整和改革。
聽力教學與聽力測試
目前,諸多聽力課程的前言都聲稱要注重訓練聽力技巧,提出“預測、聽細節(jié)、聽大意”等策略,然而大多數(shù)教材實際上是進行聽力測試而不是在教聽力理解。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和教學實踐表明,大學聽力理解教學應該重于教理解技能而不是測試。民辦高校以培養(yǎng)學生的實際能力為主要教學目的,教師更應該思考如何進行有效的聽力教學,如何在課堂上提高學生的聽力理解能力;測試只是對學生聽力理解和掌握聽力理解技能的檢查;幫助學生得出答案比答案本身更重要,否則我們就會陷入應試教學的危險路子。
真實的聽力材料
我們提倡英語聽力課程盡量使用大量的直接取材于現(xiàn)實生活的材料,使學生在一開始受到真實英語語言文化的感染,感受地道的、真實的語音語調(diào)、不同話語的節(jié)奏和速度、真正的自然話語特點以及特定場合和交際情景的真實語用,如通知、廣告、天氣預報、新聞報道、電話、講座、辯論等。
至于聽力材料的篩選,現(xiàn)在學術(shù)界基本上一致認為:以學生履行的聽力任務分級而不是以課文本身分級,材料作為語言輸入的原始篇章時不作刪除或簡化處理。
聽力理解策略訓練
聽力理解過程是一個積極而復雜的過程。這個過程決定聽力理解的內(nèi)容和水平。Anderson(1985)把聽力理解過程區(qū)分為知覺(perception)、解析(parsing)、利用(utilization)三個階段。他解釋說這三個階段是相互聯(lián)系、循環(huán)往復出現(xiàn)的。在知覺階段,第一語言聽者集中注意力于第二語言的聲音,然后將它們存儲在形聲記憶(echoic memory)里。因為形聲記憶極為有限,聽者幾乎立即開始加工聲音,尋求意義,通過利用語境信息(如話語產(chǎn)生的環(huán)境或語調(diào))試圖對他們將要聽到的信息進行預測。在解析階段,聽者使用詞和短語構(gòu)建有意義的表現(xiàn)。他們把信息重新組織為有意義的單位,可以存儲在短時記憶(short-term memory)里。聽者保留的記憶模塊的大小取決于多種因素,包括語言知識、話題知識和信號的質(zhì)量。在最后的利用階段,聽者探索長時記憶(long-term memory),將他們聽到的與他們已經(jīng)知道的聯(lián)系起來。存儲的信息是以圖式(schemata)的形式存在。聽者利用他們的圖式知識幫助他們理解他們將要聽到的內(nèi)容。
學生會在聽力過程各個階段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需要作出專門努力去推斷意義或促進新的知識。為了理解模糊不清的新信息或?qū)W習、保留新信息而被激活的腦力過程稱之為學習策略(learning strategies)。在聽力理解過程中,聽者通過使用從語境信息和顯存的知識中獲得線索從而構(gòu)建意義,同時依賴于各種各樣的聽力理解策略去完成聽力任務的要求。
OMalley, Chamot和Kuppers (1989)對二語聽力理解策略進行了研究。他們把聽力理解策略也分為元認知策略、認知策略和社會/情感策略。而Bacon(1992)對聽力理解策略的進一步研究表明了每一類策略也包含數(shù)種具體的策略。比如,在元認知策略中,Bacon不僅提到了自下而上的理解過程,同時也提到了自上而下的理解過程以及總結(jié)、發(fā)揮等策略。
聽力理解的教學程序
Sheerin(1987)提出的實際有效的聽力理解課程的教學程序包括聽前準備(preparing listeners to listen)、聽力理解過程中的幫助(support during listening)、恰當?shù)穆犃θ蝿眨╝ppropriate listening tasks)和確有幫助的反饋(positive feedback)。
在聽前準備程序中,Sheerin強調(diào)了培養(yǎng)學習者預測和推斷兩項能力,這兩項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理解技巧,是外語學習者需要掌握運用的,因為,在交際過程中認知—推理是基本的交際模式。有時甚至可以讓學習者先看問題再放錄音,讓他們學會預測語境,想象對話。
使用完整準確的錄音文字材料也被視為聽力理解教學過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當然,應遵循先聽、反復聽然后看的原則,特別可作為檢查聽力理解的一項補救措施。
在闡述恰當?shù)穆犃斫馊蝿諘r,Sheerin的觀點非常明確:一是聽力理解練習本身應該遵循聽力理解的性質(zhì),即使本族語者在聽同一事情時,對其聽到的細節(jié)也不可能完全獲得一致的看法,我們不可能指望學生得出百分之百正確和客觀的答案,而應是引導學生得出符合語境的合情合理的答案。因此,Sheerin不贊同完全或主要依賴于多項選擇的練習或那些需要嚴格按照字面意義進行回憶才能得出答案的練習。Sheerin的第二觀點是聽力任務應合乎話語的交際功能,其中,傳遞信息、獲得信息是主要的,那么問一些有關(guān)信息內(nèi)容的問題則是恰當?shù)摹?/p>
從所有這些實際有效的教學過程中至少我們可以明白學科前沿的先進的聽力理解教學程序的設計。聽力理解教學程序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因材施教、多種多樣的,然而,絕非是測試程序。
聽力教學手段
筆者認為,計算機和多媒體技術(shù)為理想的學習環(huán)境語言“音、形、義”三要素的立體輸入提供了可能,但是,真正意義上的成功還在于先進的聽力教學設計思想,尤其是來源于生活的真實聽力材料的選用而不僅僅是英美教師錄音以及聽力理解策略訓練、練習和測試的設計上。并且,目前在民辦大學總體上實現(xiàn)多媒體聽力教學一時還不可能完全實現(xiàn),因為技術(shù)資金、軟件設計、教師培訓一時還難以跟上。筆者認為在以后較長的一段時間里,仍然要依賴教師以先進的教學法、充分利用現(xiàn)有的語言實驗室或語音設備,組織好聽力課堂教學。
參考文獻:
[1]Sheerin. S. 1987.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Teaching or Testing? ELT Journal 41(2).
[2]黃子東.西方二語/外語聽力理解策略研究述評[J].外語界,1998,2.
作者單位:西安培華學院大學英語教學部 陜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