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婷
(衡水學院 教 育系,河北 衡 水 053000)
2006年,中國青少年發(fā)展基金會公布的《中國貧困高考生調查報告》指出,目前在我國一般高等學校中,貧困生人數(shù)約 500萬,約占在校生總數(shù)的 26%。這還不包括民辦學校、獨立學院、分校以及高職高專。而近年來隨著我國高校在校生人數(shù)的不斷增加,貧困生總數(shù)實際上也在呈逐年上升趨勢。貧困大學生作為大學校園中占很大比例的特殊群體,其心理問題以及由心理問題導致的行為問題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研究者對貧困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進行了大量研究,研究表明:貧困生和非貧困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存在顯著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焦慮、抑郁、自我接納、自卑感、自尊、自我評價、人際關系等方面[1~4]。這些研究均提示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較差,相比于非貧困生有更大的心理壓力。
但先前的研究均是從宏觀上把貧困生作為一個整體與非貧困生進行比較的。事實上,貧困也有等級之分,有的貧困生是由于家庭暫時困難,不能承擔全部的高額學費;而有的貧困生不僅無力支付學費,就是基本的吃、穿、住都難以保障,生活難以為繼。那么,我們不禁產生這樣的疑問:心理健康水平較差是貧困生中存在的一個普遍問題,還是重點存在于某些人群當中?不同貧困等級的貧困生心理健康狀況是否也存在差異?本文將圍繞這些問題進行分析、討論,以期為高校有針對性地開展貧困生心理健康輔導工作提供依據(jù)。
(一 )被試
本研究主要以班為單位,分專業(yè)隨機抽樣,共抽取衡水學院大一學生 700人為調查對象。收回有效問卷 688份,其中,貧困生 137人,包括一等貧困生 32人,二等貧困生 45人,三等貧困生 60人,等級越低,貧困程度越高;非貧困生551人,從非貧困生中隨機抽取了 150人作為對照組進行研究,各組被試一般情況無差異。
貧困生篩選辦法:本研究中貧困生的選取主要依據(jù)該校對貧困生的認定結果,凡家庭經濟困難,需要學校和政府資助的學生須提交個人申請和家庭經濟情況調查表,核實后根據(jù)其家庭具體經濟情況經班級、系、校三級評議后確定其貧困等級,貧困生總體確定比例在 15%~22%左右,其中一等貧困生 (特困生)3%~5%左右,二等貧困生 5%~8%左右,三等貧困生 5%~8%左右。
(二 )研究工具
11癥狀自評量表 (SCL-90)。該量表由 90道題目組成,分為 10個因子,即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zhí)、精神病性和其他[5]。該量表已被廣泛應用于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研究,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采用 1—5五級評分。
21自卑感量表 (FIS)。該量表主要用來評定被試的自卑感,由 36道題目組成,分為五個分量表,即自我價值感、社交自信、學習能力自信、外貌自信和體能自信。采用 1—7七級評分,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三 )程序
采取以班級為單位集中施測的方式,專業(yè)教師施測,一次性收回全部問卷。測試數(shù)據(jù)在計算機上運用 SPSS 12.0軟件包進行處理。
(一)不同貧困等級大學生心理健康和自卑感總體狀況
不同貧困等級大學生 SCL-90及 FIS各因子得分情況見表 1。SCL-90各因子得分越高,代表心理健康水平越差。結果發(fā)現(xiàn),隨著貧困程度的降低,各因子得分均呈現(xiàn)下降趨勢。單因素方差分析表明,除恐怖和精神病性兩個因子外,不同貧困等級大學生在其他各因子得分均存在顯著統(tǒng)計學差異。
FIS各因子得分越高,代表自卑情況越嚴重,得分越低,代表自尊感越高。結果發(fā)現(xiàn),隨著貧困程度的降低,各因子得分基本呈現(xiàn)下降趨勢。單因素方差分析表明,除自我價值感和體能自信兩個因子外,不同貧困等級大學生在其他各因子得分均存在顯著統(tǒng)計學差異。
表 1 不同貧困等級大學生心理健康、自卑感狀況比較 (平均數(shù) ±標準差)
(二)三種貧困等級大學生與非貧困生之間心理健康和自卑感的比較
由于總體檢驗發(fā)現(xiàn)不同貧困等級大學生在多種因子得分上存在顯著差異,因此進一步對這些因子進行 LSD法多重比較,抽取其中一、二、三等貧困生與非貧困生的比較結果,從而考察各貧困等級與非貧困生之間存在的差異。具體情況見表 2。結果發(fā)現(xiàn),所有三等貧困生與非貧困生各結果之間均不存在顯著差異;二等貧困生與非貧困生在軀體化、敵對和外貌自信三個因子上存在顯著差異;一等貧困生與非貧困生各因子上均存在顯著差異。
表2 貧困生與非貧困生在心理健康和自卑感差異狀況 (平均差異值)
(三)不同貧困等級大學生心理健康、自卑感陽性與陰性人數(shù)比較
根據(jù) SCL-90全國常模結果,SCL-90總分超過 160分,即可篩選為陽性,需進一步檢查。在此次參與統(tǒng)計的287人中,心理健康水平為陽性的學生共有 49人,陰性人數(shù)為 236人。每種等級的具體人數(shù)及百分比見表 3。對四種條件下陽性與陰性人數(shù)進行卡方檢驗,結果表明,不同貧困等級大學生心理健康陽性與陰性的比例存在顯著統(tǒng)計學差異。x2=9.114,df=3,P<0.05。
表3 不同貧困等級大學生心理健康陽性與陰性人數(shù)比較
根據(jù) FIS量表全國常模結果,總分超過 145分,說明自卑感較強,需引起關注。在本文中,我們將大于等于 145分的結果定義為陽性,小于 145分的結果定義為陰性。在此次參與統(tǒng)計的 287人中,陽性人數(shù)共有 70人,陰性人數(shù)為 217人。每種等級的具體人數(shù)及百分比見表 4。對四種條件下陽性與陰性人數(shù)卡方檢驗,結果表明,不同貧困等級大學生自卑感陽性與陰性人數(shù)的比例差異瀕臨顯著水平。x2=7.787,df=3,P=0.051。
表4 不同貧困等級大學生自卑感陽性與陰性人數(shù)比較
(一)不同貧困等級大學生心理健康、自卑感整體特征
在心理健康方面,除恐怖和精神病性兩個因子外,不同貧困等級大學生在其他各因子得分上均存在顯著差異。總體結果是貧困程度越高,心理健康狀況越差。在自卑感方面,不同貧困等級大學生在社交、外貌及學習三個因子上存在顯著差異,貧困程度越高,自卑感越強。
以上結果與曾天德、程利娜、康育文等人的研究結果相近[6~8]。雖然本研究與前人的研究相比,在統(tǒng)計方法、量表選擇、調查時間、調查區(qū)域及被試選取上均存在不同,但仍然得到了相似的結果。一方面說明貧困大學生存在心理問題由來已久,已成為一種普遍存在的社會現(xiàn)象,須引起社會、學校和家長的多方關注。另一方面也揭示出經濟的貧困的確能導致“心理的貧困”,學校在對貧困大學生進行經濟解困的同時,也應該關注并改善其“心理貧困”的問題[9]。
(二)心理健康輔導工作應重點幫扶特一等貧困生,關注二等貧困生
先前多數(shù)研究表明,貧困生比非貧困生心理健康水平較差,存在更大心理壓力。但這一結論是在將貧困生作為一個整體與非貧困生進行比較的情況下得出的。本研究通過將貧困生按照貧困等級進行細化,來比較不同貧困等級大學生之間的心理健康和自卑感情況。
結果發(fā)現(xiàn),所有三等貧困生與非貧困生各因子之間均不存在顯著差異;二等貧困生僅在軀體化、敵對和外貌自信三個因子上顯著高于非貧困生;一等貧困生在各因子上均顯著高于非貧困生。這說明并不是所有的貧困生心理健康水平都比較差,而是重點存在于占學生總數(shù) 3%~5%左右的特困生身上。這一結果提示我們在對高校貧困生進行心理健康輔導工作時,應該有所側重,重點幫扶一等貧困生,關注二等貧困生。這一結果對于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重大意義,它能夠有效地提升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針對性,節(jié)約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比如,由于三等貧困生與一般人群在各個因子上均未表現(xiàn)出顯著差異,所以可以考慮在人力、物力資源不足的情況下,合理配置資源,優(yōu)先運用到急需幫助的一、二等貧困生以及心理健康水平較差的三等貧困生身上。
(三)不同貧困等級大學生心理健康、自卑感陽性與陰性人數(shù)比較情況
在心理健康方面,各等級貧困生和非貧困生陽性人數(shù)占所屬人群的比例分別為 34.38%、17.78%、15.00%和14.00%;在自卑感方面,比例分別為 43.75%、28.89%、23.33%和19.33%。通過上述結果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無論是在心理健康還是自卑感方面,陽性人數(shù)比例最高的是一等貧困生,然后依次是二等、三等和一般人群。進一步對四種條件下陽性與陰性人數(shù)進行卡方檢驗,結果發(fā)現(xiàn),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顯著差異;自卑感方面雖未表現(xiàn)出顯著差異,但其 P值為0.051,瀕臨顯著水平。
雖然從表 1學生的整體平均得分來看,只有一等貧困生強迫和人際敏感兩個因子得分超過全國常模 (2分),其他結果均在正常范圍內。但這并不代表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自卑感狀況良好,而恰恰反映了各等級學生心理健康和自卑感不均衡的狀況。比如,通過篩選,我們發(fā)現(xiàn)一等貧困生中有 1/3多的學生存在著心理健康和自卑感問題,但這在平均得分中并沒有顯示出來,這說明了另外大約 2/3的學生心理健康和自卑感狀況都較好,二者得分進行了相互抵消。那么,由此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一個問題,貧困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并不是一個絕對普遍存在的問題,它只發(fā)生在部分心理素質薄弱的學生身上。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貧困就是一把雙刃劍,如果大學生能夠對此正確面對,積極運用,有效挖掘自身的潛能及優(yōu)勢,變壓力為動力,就能保證心理健康發(fā)展。相反,如果大學生一味地沉溺于由于貧困帶來的消極情緒中,采用消極防御或逃避等方式面對現(xiàn)實,看不到貧困帶來的積極作用,那么久而久之,勢必會產生一系列心理問題。
郭晉等人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貧困大學生在貧困環(huán)境下具有某些優(yōu)良品質和積極應對方式。如在思想品德上主要表現(xiàn)有:自尊、自愛、誠信、是非分明、社會責任感強等;拼搏自救中主要表現(xiàn)為刻苦學習和積極參加社會實踐[10]。因此,學校在對貧困生進行心理輔導時,應使學生能夠站在更客觀的角度,了解自己、他人和社會,樹立正確的自我意識,積極地面對生活與學習中的各種壓力,最大限度地發(fā)掘自己的應對潛能,使自己的能力不斷得到發(fā)展。
[1]蒲清平,高微,王會麗,等.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實證研究[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6(1):158-162.
[2]李斌,孔繁潮.高校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健康調查及教育對策[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9,(7):139-141.
[3]熊敏慧.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與應對策略[J].教育學術月刊,2009,(7):29-31.
[4]周舒冬,鄒宇華,張東枚,等.大學貧困生生活狀況與心理健康狀況調查[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05,26(6):460-461.
[5]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wèi)生評定量表手冊 [K].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1999,13(增刊):31-35.
[6]曾天德.高校貧困生心理健康與自我接納和應對方式的關系[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05,26(12):1009-1011.
[7]程利娜.貧困大學生個性特征與心理健康的調查研究[J].中州學刊,2005,(3):136-138.
[8]康育文,陳青萍.貧困大學生心身健康與自尊、人際關系、成就動機的相關[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6,14(5):510-512.
[9]季楓.淺談高校貧困生的心理貧困及解困措施[J].教育探索,2010,(3):144-145.
[10]郭晉,龍興躍,阮鵬.高校貧困生應對貧困的自身優(yōu)勢探析[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06,33(1):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