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月芳
越劇《李清照》一劇的排演,在越劇界中是一次嶄新的嘗試,全劇表述的是南宋詞人李清照少女時期的天真情懷,后期漂泊江南飽嘗國破家亡,顛沛流離的一生。全劇對傳統(tǒng)創(chuàng)作形式進行了挑戰(zhàn),用她一生十幾首詩詞貫穿全劇,唱詞詩化,各場次用了詞牌名,展示了全新的創(chuàng)意,濃厚的文化內(nèi)涵,濃郁的詩情畫意。語言清新明快,意境玲瓏剔透。有幸,我在劇中飾演李清照的好友——米友仁。
據(jù)資料記載,米友仁是南宋畫家,是北宋畫家米芾長子,世稱小米,早年即以書畫知名,宣和四年應(yīng)選為書學博士,南渡后任兵部侍郎,敷文閣直學士,高宗曾命他鑒定書法。而編劇筆下的米友仁是位僧人,他一生正氣,剛正不阿,不求榮華富貴,只求超凡脫俗,對李清照的才華人品非常欽佩,他無時無刻不牽掛著大宋的安危。毋庸置疑,歷史上的米友仁和編劇筆下的米友仁有著截然不同的身份,如何塑造好劇本中的米友仁?編劇給我出了個難題。
剛排練《李》劇時,自己感覺心靈有一種重壓,畢竟這是我從藝來首次由自己創(chuàng)造一個全新的形象,而且年齡跨度又大,中年到老年,這對我來說是全新的嘗試,也是一次挑戰(zhàn)。當我讀完劇本后首先做了一番想象(因為想象是建立形象感的唯一途徑),包括人物的外形,習慣動作等??梢粓鰬蚺畔聛韺?dǎo)演說:“不行,太拘謹,有框架感,這樣的表演與這出戲的風格不符”。聽后,我心急如焚,米友仁雖然在全劇中只有三場戲,但這個人物的成功與否直接影響到全劇,怎么辦?只有請教我的老師——南京市越劇團老前輩蔣鴻鰲老師。蔣老師首先問我:“你認識米友仁嗎?你在塑造人物前對他如沒有足夠清晰深刻的認識,你的動作再漂亮,再有技巧的表演都將失去意義,塑造出來的人物是沒有靈魂的。只有先認識他,然后把自己置身其中,與劇中人物產(chǎn)生共鳴,你才能去打動觀眾”。老師的這番話促使我重新開始對人物的認識。于是,我反復(fù)閱讀劇本,理解編劇賦予米友仁的每句臺詞的意思,甚至舞臺提示;到寺院學習佛教中的一些常識,觀察僧人的神態(tài),舉止,行動,學習佛珠的拿法,并且知道為何要這樣拿。通過這些生活體驗對我重新刻劃米友仁起了很大的作用。
按照編導(dǎo)的要求,這出戲要個性化,要呈現(xiàn)與傳統(tǒng)相悖,與自己行當相悖的非常規(guī)化的東西,也就是要突破戲曲中一貫的程式化表演。《李》劇第三場,也是米友仁的首次出場,當李清照吟詩“無奈心系大明水,一語未吟淚滿衫”時,劇本提示“米友仁仙風道骨,大步流星地上場”。起初排練時,我左手拿佛珠,因為在下場門上場,右手捋胡須亮靴底快圓場上場,結(jié)果,導(dǎo)演喊:“停,把程式化去掉,生活化些”。我演慣了傳統(tǒng)戲,怎么才能把古代的僧人生活化呢?要生活化只有借鑒話劇的表演手法。我通過看一些影視作品,邊看邊琢磨著,忽然產(chǎn)生了聯(lián)想,再經(jīng)過導(dǎo)演啟發(fā),我改右手捋胡子為撩袍子一側(cè),改快圓場為小碎步上場,效果還真不錯。另外,最后米友仁尋找好友李清照,此時的米友仁已是八十多歲天童寺的主持了。大凡在戲曲舞臺上演八十歲的老人一般都駝背彎腰,步履蹣跚,而在此劇中導(dǎo)演讓我采用淡化人物的形體動作,著重用聲音的變化和不同的站姿以及眼神來塑造老年米友仁。比如酒館那場戲,當米友仁尋找好友李清照看到多年未見的朋友時,我站在平臺上采用雙腳“外八字”但雙腿不彎曲的站法喊道:“易安居士,我的老朋友!老朋友??!”前面那個“老朋友”是打招呼,是久逢知己脫口而出,要喊得爽朗,語調(diào)可以高一些,而后面的“老朋友”要突出米友仁語重心長,帶上一個“啊”字就巧妙地過度到下面米友仁的一段唱,一個“啊”字要喊出此刻米友仁發(fā)自肺腑的誠懇,我把自己的嗓音放寬,語氣盡量下沉,加上一點胸腔共鳴,這種音色就跟年輕的米友仁完全不同,人物的老年感覺就出來了,這就是戲曲表演中演員音色的變化可以很好的幫助人物塑造,就是這種音色的變化使得老年米友仁老成持重,并且落落大方,因為米友仁不是普通的老年人也非一般的僧人,用非程式化的表演更能體現(xiàn)他的大氣,灑脫,飄逸乃至超脫。
經(jīng)過大家的共同努力,李清照在第七屆中國戲劇節(jié)上榮登獎項榜首,我飾演的米友仁也獲得個人表演獎。
通過塑造米友仁這個形象,我懂得了一個演員要創(chuàng)造好角色,不僅要全身心投入,還要求表演者有一定的功力。這個投入,不僅是表面的貌像,而且要內(nèi)在的神像,貌像僅是衣著裝飾,習慣性的舉止行為像,神像則是潛在意識,必然性的精神世界像。是身份,環(huán)境,性格和情感的徹底轉(zhuǎn)換。功力就是該放的要放得出,該收的要收得住,該有的要到位,該蓄的要不露,舉止要得體,吞吐要得當。要想成為一名好演員,必須具備這兩點,塑造出來的人物就不是浮而不實,就不是故弄玄虛,就不是似是而非,就能讓人們認同。